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焦化行业炼焦化工产品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焦油系统焦油渣沉积堵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疏通装置一和流体疏通装置二,流体疏通装置一为空心管状结构、沿焦油氨水分离槽的锥形槽底平行设置,流体疏通装置一的一端与设于焦油氨水分离槽锥底开口处的中间泵的出口管相连,流体疏通装置一的另一端正对锥底开口处,流体疏通装置二为多分支管状结构、平行排布在焦油贮槽底  相似文献   

2.
正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焦化行业炼焦化工产品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焦油系统焦油渣沉积堵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疏通装置一和流体疏通装置二,流体疏通装置一为空心管状结构、沿焦油氨水分离槽的锥形槽底平行设置,流体疏通装置一的一端与设于焦油氨水分离槽锥底开口处的中间泵的出口管相  相似文献   

3.
小型焦化厂氨水焦油分离的改造目前,焦油氨水分离装置除上所述的混凝土澄清池外,主要有机械化氨水焦油澄清槽和园锥形氨水焦油分离器。它们将焦油、焦油渣和氨水的分离在一个设备内完成。机械化氨水焦油澄清槽是一端为斜底、断面为长方形的钢制溶器,槽内由纵向隔板分成...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焦油氨水澄清槽是焦化厂分离焦油、氨水和焦油渣的关键设备。设备运行状况的好坏,对焦油、氨水和焦油渣的分离至关重要。随着高压氨水无烟装煤工艺的使用,带人焦油氨水混合液中的煤粉、焦粉和焦油渣越来越多。酒钢焦化厂的机械化焦油氨水澄清槽自投产以来,焦油、氨水和焦油渣的分离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大量的焦油渣进入到后序的焦油中间槽和焦油贮槽中,经常造成管道或焦油槽堵塞,被迫停工清理。由于清理太频繁,使正常的生产秩序常常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煤化工》2016,(2):64-67
介绍了在焦化氨水循环系统加焦油脱水助剂的试验,试验中观察了焦油渣中焦油含量、焦炉上方氨水喷嘴堵塞情况、蒸氨塔底排油量、剩余氨水质量,分析了焦油收率、焦油黏度、焦油含水量、电捕前焦油含量、初冷器阻力、循环氨水焦油及悬浮物含量等指标。加入焦油脱水助剂,可促进焦油氨水的分离,改善焦油在系统管道中的沉积,减少循环氨水中焦油含量,降低初冷器阻力和焦油黏度,对系统管路有显著的清洗作用,提高了焦油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温干馏产生轻质焦油量大、重质焦油量少的特性,对立式焦油氨水分离槽在低温干馏工艺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探讨轻质焦油分离的合理高度,制定了进液口、乳化液、重质焦油采出及检查管的设计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焦炭工业公司北九州工厂对煤气冷却工序中产生的氨水及焦油通过焦油澄清槽进行沉降分离,焦油脱水后作为粗焦油回收。该焦油澄清槽已经运行38年,设备老化造成顶板和底板腐蚀严重,从臭气导致作业环境恶化以及安全性考虑,对焦油澄清槽进行了全面更新。1)设备的概况从焦炉及煤气冷却设备产生的含有焦油和焦油渣的氨水在焦油分离槽中通过比重差进行分离。焦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安钢焦化厂剩余氨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剩余氨水焦油含量高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改进措施:在鼓冷工序增加了焦油氨水分离槽;将蒸氨工序原料槽改为除焦油槽,延长了焦油氨水的分离时间;加强了对剩余氨水槽及蒸氨原料除焦油槽的放油。通过改进,降低了剩余氨水中的焦油含量,由改进前的平均500mg/L以上降为200mg/L左右,改善了外排水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公司使用的机械化焦油氨水澄清槽的有效容积为350m~3,分离出的焦油送至焦油分离槽中进一步分离,器底排出的焦油送至焦油中间槽,再用泵送至焦油贮槽。从焦油分离器上部满流的轻质焦油进入冷凝液槽,送初冷器喷洒洗萘。但在实际生产中,澄清槽外排焦油的调节器易因套筒的螺纹偏心而被拧坏,且调节范围小,不能有效地封住焦油。由于采用人工间歇式排焦油作业(每班一次),极易造成焦油含水量过大的问题,致使从焦油分离器上部满流至冷凝液槽的轻质焦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初冷器中轻质焦油的洗萘效果。生产统计表明,199…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焦油氨水分离槽的操作参数和注意事项,针对生产操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对立式焦油氨水分离槽的改进和推广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干法脱除焦油可以减小焦油的二次污染,根据焦油的物性和分离要求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干法脱除焦油的新型的焦油分离器,该焦油分离器同时具有冷却降温促焦油冷凝析出和分离焦油液滴的作用。在生物质气化机组系统中对焦油分离器进行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二级焦油分离器,仍然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最高分离效率可达78%左右,其压力降在允许范围内,满足工艺要求。焦油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可靠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煤焦油脱除喹啉不溶物(QI)的净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道成  刘俊峰 《煤化工》2008,36(2):11-13
以煤焦油为原料,通过重力预沉降、离心分离处理,制备出优质的针状焦生产原料,煤焦油中喹啉不溶物(QI)质量分数<0.1%。结果表明,通过重力预沉降处理,煤焦油中QI质量分数可脱除20%~30;%在煤焦油中添加有机溶剂,煤焦油黏度和密度明显改善,离心分离效果显著提高,净化焦油产率显著增加。重力预沉降处理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焦油温度为75℃,静置时间为24h;离心分离处理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焦油温度为80℃,添加由轻油和洗油组成的混合溶剂,轻油∶洗油(质量比)=1∶1,煤焦油∶混合溶剂(质量比)=1∶0.3,离心机转速为5 000r/mi n,离心分离时间为1mi n。  相似文献   

13.
楚可嘉 《煤化工》2011,39(4):39-40
目前焦化厂煤气中的苯大多采用焦油洗油洗涤的方法进行溶解吸收,然后通过脱苯塔进行过热蒸汽解析回收。工艺虽然成熟,但是生产吨苯的洗油消耗一般在70kg~100kg,生产成本相应提高。通过对油水分离器、控制分离器、再生器进行改造,可严格控制终冷器后煤气温度和脱苯塔水采出口温度,生产吨苯消耗洗油可降至30kg,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焦化厂4.3和5.5 m焦炉炼焦生成的剩余氨水采用刮板式除焦油器净化装置之后,存在净化后含焦油多、流量波动和pH值不稳定的问题,无法满足水处理净化要求。通过技改在剩余氨水净化流程中增加氨水静置分离和自流控制设备,成功解决了困扰剩余氨水处理中原料水含焦油多、流量和pH值波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焦油渣作为炼焦添加剂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亚平 《煤化工》2004,32(4):43-44,52
介绍了焦油渣配入炼焦煤的工艺方案和设备选择,把焦油渣与煤粉混合并充分搅拌后,配入炼焦煤中炼焦,可解决焦化企业焦油渣污染环境的难题,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煤沥青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焦油沥青深加工以提高沥青产品的附加值是煤焦油加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概述了煤焦油沥青深加工技术现状,并对改质沥青(浸渍剂、粘结剂、中间相)、碳纤维、针状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紧急泄放下气液分离器低温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液分离器是油气集输站场主要生产设备。在事故工况下,气液分离器内高压气体必须快速泄放。分离器中气相泄压后可能导致容器温度降低,为保证分离器选材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有必要深入探讨紧急放空后分离器低温规律。基于紧急放空过程特点分析,结合分离器液位设置原则,动态分析了不同液位下分离器紧急放空过程中容器内残余介质的温度变化规律,探寻了影响分离器低温问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液位下的紧急放空过程中,分离器内介质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同气相泄放容积下,分离器带液量越多,则泄放后容器内温降越小;外部与内部传热均是影响分离器低温问题的主要因素。动态模拟为合理制定分离器液位控制方案和降低分离器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集输站场分离器精细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顾全文 《山西化工》2013,33(2):58-60
低温干馏主要产品为半焦,附产煤焦油和煤气,煤焦油的产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褐煤等低阶煤低温干馏析出粗煤气中焦油回收率低的问题,分析了粗煤气中携带大量粉尘对焦油回收造成的影响。通过对煤气净化工艺的改进发现,在煤气湿法降温前先用干法除尘对焦油回收率提高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Tar in biomass product gas is a major problem because it reduc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quipment and enhances pollutant emission. Partial oxidation is effective for reducing tar inside gasifiers. In order to predict tar reduction with partial oxid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of the fate of tar during partial oxidation process is paramount.A continuous reactor was developed for tar destruction experiment under partial oxidation environment. Tar components and non-condensable gasse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ined “primary tar” contents share about 60% of the total tar amounts. Phenolics prevail under initial reaction, but it is easy to form PAH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under certain ER (actual mass flow rate of oxygen/oxygen required for complete oxidation of biomass feed stock). This process results in an increase of tertiary tar. Hydrogen's evolution curve shows a steep rise with ER, which could be an indicator for the crack of secondary tar. A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describing partial oxidation of tar. Phenol, toluene, benzene and naphthalene were chosen as model compounds. Fluid flow, chemical mechanism and heat transfer a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 The calculated total tar amounts are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