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四步法"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四步法"为基础,结合储层研究的特点,阐述了地震储层学研究"四步法"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地质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地质基础;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及技术方法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的实验基础和方法体系;储集体的表征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核心;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成果体系。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夏72井区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实例证实了"四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建立的储层特征模型和油藏三维模型有效指导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并对其他地区火成岩储层表征与建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测并资料,充分利用测并资料的地质信息丰富、成本低、信息可靠和纵向连续性等特点,以测井原理、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陇东地区长81储层地质特征,得出了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沉积微相的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定量评价的主要参数及定量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3.
油气储层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油气储层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油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露头和井下地质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已成为储层地质学新的研究范畴,目前储层沉积学研究已由理论向应用,油气储层的描述和预测由定性向大量发展。本文从油气储层的研究趋势、我国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储层地球化学研究三个方面对油气储层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包括层次表征和层次建模两方面的内容。考虑油气储层的层次性规律,以地层学、沉积学、事件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为理论依据,以露头调查、现代沉积研究、室内实验、地震地层和层序地层学解释、测井解释、地层测试为手段,以现代数学地质和计算机模拟、图形显示技术为工具,通过层次划分、层次描述、层次解释、层次建模和层次归一五个步骤实现储层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6.
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含油气盆地火山岩中剩余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核心是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以及火山岩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等,其中,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是关键。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是研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储层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可指导勘探开发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火山岩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演化序列、风化壳型与内幕型及裂缝型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火山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火山岩储层地质建模与开发储层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油藏描述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与技术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2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碎屑成分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少量岩屑石英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粒内溶孔和粒间孔少量。储层物性实测数据表明,长22小层孔隙度多分布在5%~18%,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1~4)×10-3μm2,砂岩储层多为低孔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8.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中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储层裂缝的空间分布和裂缝表征参数的定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前沿问题,人们常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构造裂缝的定量预测[1],确定储层裂缝的组系、方位和密度,弄清储层裂缝的三维分布。以辽河欢喜岭地区为实例进行了中生界古构造研究与恢复,反演了古区域应力场,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与相应的应力场计算模型,从构造力学和应力场的角度进行了该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的裂缝预测。  相似文献   

9.
港东开发区水淹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文祥  许雅 《断块油气田》2010,17(2):191-193,249
为了探索水驱前后储层微观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注水开发,以探井和开发中后期检查井的岩心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储层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港东开发区水淹前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总体表明,水淹后次生粒间孔隙更加发育,特大粒间孔隙增加;中粗砂岩孔径和喉道增加,而粉细砂岩孔径和喉道减小;对于河道砂体,储层的孔、渗物性变好,泥质质量分数降低,颗粒中值变小;储层的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发展;室内实验结果显示,注水后岩心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一定程度增加。认识上述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后期制定生产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地震储层学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碎屑岩地震储层学作为地震储层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述分支学科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文中探讨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阐述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对应的关键技术。初步分析认为,地震储层学主要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开发地震资料,综合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碎屑岩储层开展半定量、定量化三维几何形态的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尺度可至开发小层和单砂体,准确描述井间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定性、半定量预测储层的物性及流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刻画储层的几何形态,建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孔、渗、饱等物性和流体模型,除适用于勘探各阶段之外,同时也适用于开发早期、滚动勘探目标评价落实阶段及开发中后期方案的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2.
含油气细粒沉积岩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细粒沉积岩在沉积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看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同时受超微观实验条件的限制,细粒物质的沉积、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学界乃至于地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细粒岩沉积学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目前细粒沉积岩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规范和需要进一步深入之处。未来的研究应当综合利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地层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高精度的观察手段、地球物理识别技术、实验模拟等方法,探索理论突破与方法创新,规范细粒沉积岩相关概念及术语,建立系统、科学的细粒沉积岩分类方案,明确细粒物质沉积、成岩动力学过程,建立针对深水细粒物质的研究规范。在研究中应当重视学科交叉及科学研究与工业价值间的关联,使得细粒岩沉积学这一薄弱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好地服务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3.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  相似文献   

14.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大量数据及实例,在阐述世界油气勘探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引出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的若干重要方向: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研究、数学地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5.
In petroleum geology, the widespread practice of mapping lateral variations of litholog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general formations instead of time-zones inevitably provokes differences of opinion over the scope and definition of stratigraphy.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blending together of the separate concepts of two founders of geology, William Smith and Abraham Gottlob Werner. Werner originated a lithologic definition of rock formations; also, he taught the concept that the relative ages of formations could be determined by fossils. Smith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igraphy with his invention of the term 'stratigraphical', which referred to the occurrence of specific fossils and rock types within units of strata.
The outcome of reconciling these different concepts has been that geologists have used Smith's basic terminology,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the formational units of stratigraphy, but have redefined them to accord with Werner's theory of Earth history. These changes in definition have confused the concept of stratigraphy, because they misrepresent its spatial form evident from 'regularity in stratal order'. This general law was accepted by William Smith as the basis for his stratigraphical arrangement of rocks and fossils, which in the practice of correlating rocks by superposition led to a stratigraphic system of strata and the economy of a single stratigraphic scale.  相似文献   

16.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在多井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应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Petrel对曙四区杜家台油层进行了三维构造建模、三维沉积相建模、储层物理属性建模,建立了符合该区地质规律和油田实际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今后进行开发动态调整和分析提供了技术储备,也为油田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成油体系中的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成油体系是油气勘探地质研究进程中一个特定阶段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侧重于解剖一个有效生油凹陷与其油气聚集间的成因关系;但层序地层学的飞速发展,使它已渗入到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中。层序地层学导出的岩性、岩相研究已成为生储盖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更为圈闭形成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对比与沉积演化资料,而在初露端倪的高分辨率成油体系(成藏动力学)研究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从小层对比、物性分析,到油水动态分布研究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资料,因此,在成油体系分析中,层序地层学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两个陆相盆地的勘探实例,讨论了成油体系分析中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以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相关原理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LF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地层进行了小层精细划分,对长6油藏的烃源岩、沉积相、砂体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巨厚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该区长6段有利的含油相带;隆起高部位是含油的有利构造部位;高闭合度的鼻状隆起对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良好盖层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有利含油区带,为LF地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它从地层成因研究入手,通过等时地层的对比与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时期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展布,为储集体的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方法保证。本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发育较为隐蔽的特点,在研究中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运用测井与3-D成像技术,对地下生储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有效预测,并成功地发现了多条含油古河道砂体,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