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研究沙埝油田沙19断块阜三段感应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和试油数据确定低电阻率油层,分析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岩性和物性等方面特征,并探讨其成因机理。本区低电阻率油层是岩性细、围岩对薄层的影响、高地层水矿化度、粘土及其附加导电矿物、岩石骨架导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成因包括岩性细、围岩对薄层的影响和高地层水矿化度。  相似文献   

2.
张莹  刘强  陈清华 《河南石油》2007,21(5):30-33
通过研究沙埝油田沙19断块阜三段感应电阻率声波时差交会图和试油数据确定低电阻率油层,分析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岩性和物性等方面特征,并探讨其成因机理。本区低电阻率油层是岩性细、围岩对薄层的影响、高地层水矿化度、粘土及其附加导电矿物、岩石骨架导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成因包括岩性细、围岩对薄层的影响和高地层水矿化度。  相似文献   

3.
高尚堡深层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尚堡深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淡地层水环境下低阻油层与典型的中、高阻油层间互发育。以岩石物理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成藏特点,对高尚堡深层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研究表明,其低阻油层的形成受沉积、成岩、油藏特点的综合影响,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复杂孔隙结构是低阻油层形成的微观机理。受陡坡带浅水型混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的影响,在高尚堡深层形成薄互层型和弱水动力环境下泥质含量偏高的低阻油层。中成岩阶段A期的成岩作用导致发育复杂孔隙结构成因、黏土矿物附加导电型低阻储层;岩性圈闭和深层成岩作用的非均质性导致油砂体小,油气成藏构造幅度低,且当油层孔隙结构变差或泥质含量高时,含油饱和度降低,也可形成低阻油层;构造幅度低、油水分异作用差,在油水过渡区域也易形成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4.
风城油田重18井区侏罗系齐古组三段(J3q3)油藏类型为单斜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油层具有低阻特性。通过地质背景与岩石物理特征的详细解剖,利用岩电关系分析技术,揭示了油层的低阻成因机制,认为泥质含量高及黏土矿物附加导电作用、泥质夹层干扰是造成J3q3油层低阻的最主要原因;导电重矿物大量富集在局部层段,对降低油层电阻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矿化度地层水型低电阻率油层,运用岩电实验分析资料和典型区块地质特征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地层水对储层视电阻率的影响及地质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地层水矿化度高达50g·L^-1时可成该类低电阻率油层,沉积水环境和构造断裂是该类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主控因素,沙四段、沙三中下储层和大的构造断裂附近为东营凹陷有利的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测井、岩心资料针对性地研究了某构造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低阻油层的成因非常复杂,受高矿化度地层水、低幅度构造、岩性细泥质含量高、高束缚水饱和度等多种因素造成。利用双感应-八侧向电阻率比值法有效解决了高矿化度地层水造成油层电阻率低的问题,并根据试油分析资料和测井典型分析层段建立了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提高了解释符合率,在P区收到了明显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测井相预测歧50断块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歧50断块是大港油田南大港构造带的富含油断块,主要含油层系沙三段发育岩性油藏且存在低电阻率油层,可划分为5套砂体单元,测井曲线对其沉积特征有清晰反映。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双组孔隙系统,其形成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砂体的坝体边部水动力变弱且不稳定,形成薄互层的岩性结构,导致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化,具备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条件;而砂坝主体的岩性结构与孔隙结构相对简单,油层电阻率较高。根据测井相准确认识砂体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规律,有助于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歧50-10井的3个小层因泥质含量高而电阻率较低被解释为干层,用此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具有低电阻率油层的特征,试油获得较高产量。通过测井相分析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对老油田的进一步挖潜具有实际意义。图3参7  相似文献   

8.
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寻找低电阻率油气层在内的隐蔽性油气藏是增储上产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东濮凹陷低电阻率油层为例,针对低电阻率油层的显示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从黏土矿物含量、孔喉半径和微孔隙发育、岩石润湿性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指出岩石骨架颗粒粒径小、泥质含量偏重、地层水矿化度高、油藏高度低是形成东濮凹陷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高矿化度钻井液侵入和含导电矿物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因素。该研究对现场录井解释评价低电阻率油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春光区块近年来逐渐发现了一系列绝对电阻率低值油藏,其电阻率一般为1~3Ω·m。研究认为其受沉积背景、构造成藏等宏观上的控制,结合成岩作用下储层自身的微观岩石物理机理,最终形成低阻油层。其中弱水动力沉积环境及微孔隙发育导致束缚水饱和度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构造等其它方面则对储层电阻率的降低有一定促进作用。应准确把握冲积扇扇缘亚相、辫状河河床和河漫亚相、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滩坝亚相等弱动力沉积相带及油气显示、储层电性特征,并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对低阻油层做出正确识别。  相似文献   

10.
王集油田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识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泌阳凹陷王集油田核桃园组三段的油水分布受构造、断层、沉积微相、地层水共同控制,正常电阻率油层与低电阻率油层、高电阻率水层共存,且测井曲线特征相似,影响正确判断含油性。岩矿分析、地层水分析以及测井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储集层岩石颗粒间普遍富集与充填有黏土矿物,以高龄石(局部地区高达66.2%)、蒙脱石为主,微孔隙发育,使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油层束缚水矿化度高,导电性增强,这是油层显示相对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利用多参数判别分析法,纵波等效弹性模型差比值法等方法,可有效地识别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11.
大港油田是我国东部渤海湾油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低电阻率油层分布与沉积界面转换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渤海湾盆地的油气挖潜有指导意义.尝试以沉积相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线索,探讨2个重要沉积界面变化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影响,其中上第三系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界面之上分布以束缚水和泥质附加导电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下第三系冲积相向浅湖相转换界面之上分布以束缚水成因为主的低电阻率油层.沉积水动力的强弱变化、油气运移的充分性以及构造的继承性,是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与富集的3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引用实例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尼日尔Agadem油田E1油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日尔Agadem油田E1油组普遍发育一套典型的低阻可疑层,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其成因、含油性及产能认识不清,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为了寻求一期油田的稳产接替潜力,针对该套低阻可疑层,采用宏观因素控微观分析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低阻油层分析方法,通过圈闭幅度和沉积环境等宏观地质成因分析,明确了目的层所处的三角洲前缘末端弱水动力沉积环境为低阻层的主控成因;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厚度、岩性、黏土矿物、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等岩石物理成因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发育3种成因类型的低阻油层,砂泥薄互层和束缚水饱和度偏高为低阻油层主要成因。通过试油和生产,证实了低阻可疑层为产能较好的油层,充分证明了对低阻油层成因分析的合理性,为低阻油层的分类识别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西部区块长81油层电阻率明显小于东部区块,且局部存在低电阻率油层,使得西部区块的油、水层难以识别,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难度。基于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测井解释等数据分析,对镇北油田长8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油层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镇北油田西部区块低电阻率油层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作用,阳离子交换能力较强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高,其附加导电作用较强;二是黏土矿物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水分子吸附能力强的绿泥石含量高,容易形成水膜而增加导电能力;三是较高含量的黏土矿物使储集层孔隙结构更为复杂化,以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对于此类高黏土矿物含量类型的低电阻率油层,通过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建立储集层黏土矿物含量的计算模型,结合生产情况拟合低电阻率油层的产水率,提高了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J油田大量岩芯分析资料,应用油藏流体分布理论和毛管压力计算方法,研究该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认为:地层水矿化度高(多数>20万ppm);微细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高且分布在碎屑颗粒表面等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主要原因.一般常规测井评价时,对这种低电阻率油气层容易误释而丢弃.依据油气藏流体分布原理,应用毛管压力方法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可准确地识别出这种低电阻油气层,并可预测其产能.  相似文献   

15.
淡水钻井液侵入对油层电阻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钻井液侵入油层通常出现减阻侵入现象,即冲洗带电阻率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但有时也存在相反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在实验室进行岩心模拟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在淡水钻井液侵入条件下,当钻井液电阻率与原始地层水电阻率之比大于2.5时,油层出现增阻侵入和低阻环带现象,表现为冲洗带电阻率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且该比值越大,增阻侵入和低阻环带越明显;当钻井液电阻率与原始地层水电阻率比较接近时,油层表现出减阻侵入现象,即冲洗带电阻率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当侵入较深时,油层可能呈现出低电阻率特征。图3参8  相似文献   

16.
低电阻率油层在濮城油田的认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储层岩性细、粘土矿物多、微孔隙多、颗粒亲水等原因上分析了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对濮城油田多种成因类型的低电阻率油层进行了地质成因分析,并具体划分为粘土矿物成因型、岩性成因型、复合成因型。根据岩性分析图版,结合其它影响因素,得出了濮城油田多成因低电阻率油层的解释方法及规律,将这一规律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港油田原始低电阻率油层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原始低电阻率油层 ,挖掘油田潜力 ,选取了大港油田原始低电阻率油层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地质成因分析。原始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原本就低而非受外在因素 (如泥浆侵入、层厚、上下围岩及测井系列等 )影响而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通过对原始低电阻率油层地质成因、机理的分析 ,发现形成原始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地质成因是弱水动力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而这些成因则受沉积及成岩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因此 ,预测原始低阻油层的分布要从地质作用出发 ,结合对沉积条件、成岩演化、圈闭构造等的认识和成果来进行 ,最终确定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接近,导致对这种油层的识别有很大的困难,往往被误认咸水层。本文详细的叙述了低阻油层的概念、形成原因、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力求能够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北油田油气层、油水同层及水层围岩的电阻率特性分析,认为该区电阻率差异较大,既存在正常油气层的电阻率特征,又存在低阻油气藏的电阻率特征.研究总结有如下规律:该区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越高,电阻率越低;油层厚度越薄,电阻率越低;构造幅度越小,电阻率越低;地层水矿化度越大,电阻率越低;油水系统越复杂,电阻率越低;原油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