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很多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是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就有例外,这是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可以控制油气分布。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带成因类型及其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主要发育伸展型,反转型,走滑型3种构造带。通过构造带的成因机制,展布规律和构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聚集规律。指出早白垩世陷断陷期形成的中央挠曲带是寻找高丰度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匹配良好,则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小合隆构造、颜家屯构造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低压油气藏低压形成机制、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分析,指出:低压主要是由于嫩江-明水组沉积期末区域抬升之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导致巨厚盖层剥蚀卸载、大断裂长期活动、油气大量散失及生烃作用停滞而引起的;低压油气藏主要是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在区域抬升运动破坏以后,残存下来的油气聚集在原圈闭或调整到浅层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由于形成过程中烃类供应不足导致地层压力得不到有效补充,从而引起储层低压。该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源岩较差的小断陷及大断陷中的小型圈闭内,一般规模较小,适于精细挖潜勘探。  相似文献   

7.
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反转构造作为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已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反转构造是一种良好的油气生成、运移和存储的空间组合,是控制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构造类型.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概念及样式、反转构造识别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东部伸展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及分布方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油田类型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其储量占该地区已探明未开发总储量的75% 。预测对这类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天然裂缝分布,直接影响油田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分析构造裂缝形成机制,认为主要储集层( 扶余、杨大城子和高台子油层)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后才成岩,裂缝的发育与登娄库组至姚家组沉积期间发育并控制沉积的生长断层没有明显关系,盆地南部中白垩统的裂缝是在大安组沉积之前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波及松辽盆地导致的强烈挤压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岩心地下归位、地层倾角测井及动态资料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裂缝方向,结果表明,存在两组张裂缝和两组共轭剪裂缝:一组为近东西向横张裂缝,一组为近南北向纵张裂缝;两组剪裂缝的方位角为35°~60°和120°~150°。对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为其中近东西向的横张裂缝。图4 参7( 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地质、地震、测井、钻井、重磁等资料的基础上, 阐述了区内基本地质特征, 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 同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 划分出8 个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2)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产生了许多裂缝,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功成  徐宏 《石油学报》1996,17(2):8-14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造.负反转是早期的冲断层(系)再活动顺倾向上盘下滑.正反转过程与其相反并形成断弯和断展褶皱.松辽盆地前新生代构造格架在第三次反转中形成,平面上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成带、变形强度自东而西、自南而北减弱,且与油气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断陷末期反转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和分析,本文将松辽盆地断陷末期的构造反转样式划分为地层反转、断层一地层反转和地层掀斜三种类型。断陷末期构造反转活动对徐家圈子断陷、梨树断陷等影响较大,形成了背斜、逆断层等反转变形构造;对于其他断陷则主要是造成地层掀斜。本文采用层长不变、面积守恒原则,对解释剖面进行了二维平衡恢复。通过分析认为,构造反转活动开始于早白垩世沙河子期末,结束于早白垩世营城期末,其结果导致了松辽盆地断陷期的结束、区域隆起和剥蚀。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球演化节律特征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断陷末期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发现该期构造反转活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一南西西向,地幔隆起的衰减和回落导致脆性地壳产生挤压应力,形成相应的收缩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3.
古隆起是长期的油气运聚中心。又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今后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塔 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为一沉积_剥蚀性古隆起。其形成和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内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等。其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加里东运动期的抬升剥蚀阶段海西运动期的潜伏阶段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破坏阶段。最终由古隆起演变为一斜坡带。和田古隆起的存在. 使油气生成期、调整期运移期与圈闭形成期获得最佳匹配.其发育对研究区烃源岩的发育及后期成藏具有深远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隆起是长期的油气运聚中心。又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今后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塔 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为一沉积_剥蚀性古隆起。其形成和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内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等。其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加里东运动期的抬升剥蚀阶段海西运动期的潜伏阶段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破坏阶段。最终由古隆起演变为一斜坡带。和田古隆起的存在. 使油气生成期、调整期运移期与圈闭形成期获得最佳匹配.其发育对研究区烃源岩的发育及后期成藏具有深远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层序Ⅳ-d1为断-坳转换期的早期,沉积受断陷控制明显,致使沉积物快速卸载,各沉积体系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距离受到了限制,共发育了5个规模较大的分割式断陷和2个小型断陷。断陷周缘古凸起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主要发育区,扇三角洲沉积分布于断陷的四周,扇三角洲前缘延伸到入湖处。沉积相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为主;层序Ⅳ-d2为断坳转换期的末期,研究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沉积物卸载区域,湖泊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以泛滥平原与滨浅湖的接触带为界,该界限以西主要发育来自西部和北部物源高地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该界限以东湖泊相大面积发育,伴随高地物源区碎屑沉积物陆续注入湖盆,构成了规模不等的退积式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是今后该区登娄库组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7.
反转构造盆地裂缝特征——以松辽盆地大庆三肇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王秀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6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23卷4期-361-363.页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伸展构造期主要形成一组近NS向的拉张破裂裂缝和两组斜交共轭剪裂缝。反转构造期主要形成NE,NW向两组共轭剪裂缝和一组近EW向的横张裂缝。盆地东部生长断层的活动到青山口组末期才基本结束。由于生长断层活动期间泉头组三段、四段尤其是青山组的沉积物基本处于塑性状态,因此构造裂缝不发育。伸展期形成的裂缝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岩作用,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有效程度低。进入反转构造期后,盆地内储层已经成岩,在挤压作用下形成了构造裂缝。因此,三肇地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在反转构造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19.
旅大22-27区构造反转期次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旅大22—27区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反转期次、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该区油气成藏时间探讨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旅大22—27区分别于沙河街组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发生了3期构造反转活动,这为该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创造了优越条件,但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央断隆构造带两边的大断层下降盘,其地层沉积较厚,反转构造发育且紧邻生烃凹陷,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平缓的正反转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共识别出压性和压执性2种正反转构造.存深断裂和基底断裂控制下反转构造具有东西分区成带、南北分块的平面分布特征.燕山和喜山构造运动形成了嫩江组末、明水组末和早第三纪末3个构造反转期,其中明水组末期的反转作用最强.受反转构造运动影响,大庆长垣顶部、长春岭背斜带轴部形成得天独厚的规模较大的构造天窗,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创造了良好条件,贯穿盆地的黑鱼泡—头台断裂带、齐西—敖古拉—哈拉海断裂带既是良好泄水通道又是深部还原性烃类向上运移进入铀储层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