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带外经济器的喷射节流制冷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祯  陈威  杨瑞  王巍超 《制冷》2010,29(1):15-20
由于在传统制冷空调循环中的节流阀造成了大量能量损失,故现在以喷射器代替节流阀,并配合使用外经济器来达到节能效果。通过与不同制冷循环在不同工况下的对比与研究,最终确定带外经济器的喷射节流制冷循环所适合的制冷工况。  相似文献   

2.
微微型JT节流器(简称MMR)发明于1978年,它以其高效性、结构简单、无噪声、无震动、低流率和快速预令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军工及其它高科技领域中。微微型JT节流器是根据由微型逆流换热器理论发展来的设计理论,再结合光刻技术而制造出来的。它可以使用单工质或混合工质,能够满足较大的制冷温区。本文将回顾这种节流器的基本设计理论,制造工艺,基本性能及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节流性能优异的新型液体静压支承节流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液体静压支承节流器存在严重缺陷,性能不佳,不能消除支承间隙随外加载荷增加而剧减的缺点,严重影响其实际应用。新型节流器节流变量指数b≥3,能够保持节流器进油与油囊排油速度接近一致。此外,当有外加载荷作用于支承时,油囊压力会升高,迫使节流变量产生附加增量,从而弥补了因油囊压力升高而减少供油量与油囊增加的排油量。因此,新型节流器能够保证在有外加载荷作用时支承间隙变化很小或近于不变。新型节流器节流性能优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体积较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林 《制冷》2000,19(2):52-55
本文以工程实例通过活塞式制冷压缩机与螺杆式制冷压缩机两种型方案的比较,证明了螺杆式制冷同在功能多样,系统较复杂,特别是带有高,低温两用库的综合性冷库运用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阳能喷射制冷的原理及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了系统的核心部件一喷射器、复合制冷系统以及制冷剂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认为,随着电力紧缺以及绿色建筑的兴起,喷射制冷系统COP的提高,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制冷装置部分负荷时冷却水系统的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机计算了典型两级压缩制冷系统循环中压缩机功能与冷凝温度的关系。根据对两个企业制冷装置的实地测试和分析,提出制冷空调装置在部分负荷时,冷却水系统的节能调节原则。该原则可指导现行制冷空调装置的节能调节的新制冷空调装置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氨水吸收式制冷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氨水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效循环工质对的寻求、系统循环的优化组合、低品位热能的利用、吸收强化与小型化、以及强化传热传质的添加剂等方面,特别是吸收器的吸收强化和添加剂的研究,成为氨水吸收式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由高温烟气驱动,采用两级发生,实现了能量的分级利用,有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引入GAX循环,回收了部分吸收热,有助于提高循环的COP;引入喷射器,使得吸收压力高于蒸发压力,吸收过程在较高压力下进行,有助于提高吸收终了浓溶液的浓度,增大放气范围,改善循环的性能COP.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带经济器的螺杆式压缩机在不同补气状态下的性能,以压缩机的理论压缩过程为基础,设计不同压比、不同吸气压力和不同补气压差的测试工况,并进行相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吸气压力一定的工况下,压比越大,补气压差增大对于制冷量和性能系数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在压比一定的工况下,吸气压力越低,补气压差增大对于制冷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当压比低于2.5时,尽管中间补气可以提升压缩机的制冷量,但压缩机的性能系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多元混合物节流制冷工质最佳配比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合物作为节流工质能大大提高制冷机的热力性能。然而即使采用相同组元组成的混合物在配比不同的情况下,节流制冷机的性能也会不同。报道了针对应用于J-T节流制冷机的混合物工质配比的优化计算。以热力学完善度为目标函数,采用复合形优化算法,设计了一套混合物最佳配比优化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对实际混合物制冷循环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介绍各种供液节流机构,并详细分析其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给出一些控制系统的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用两相流引射器代替膨胀阀,可回收两相流引射制冷循环中高压工质的压力能,提高制冷系统效率。对以R134a为工质的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喷嘴喉部直径和混合室直径对R134a两相流引射器及引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工况条件下,存在使引射比达到最大的最佳喷嘴喉部直径和混合室直径组合。在蒸发温度为3℃、冷凝温度为55℃的工况下,当喷嘴喉部直径为2.0mm、混合室直径为16mm时引射器的引射比最大。在固定工况条件下,使引射比达到最大值的喷嘴喉部直径和混合室直径的最佳组合与使系统COP达到最大值的几何参数组合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引射器中产生了激波等因素引起的,其中机理尚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采用两段式喷嘴引射器的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两段式喷嘴的引射比及其系统COP分别与拉法尔喷嘴引射器的引射比及其系统COP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冷凝/蒸发温度为45 ℃/1 ℃工况下,使用不同几何尺寸两段式喷嘴引射器的引射比均大于拉法尔喷嘴引射器的引射比,最大提高了约18%;使用两段式喷嘴引射器的制冷系统COP大于使用拉法尔喷嘴引射器的制冷系统COP,最大提高了约12%;在蒸发温度为1 ℃条件下,两段式喷嘴引射器及拉法尔喷嘴引射器的引射比均在冷凝温度为45 ℃时达到最大值,而在冷凝温度为50 ℃条件下,两种引射器的引射比均在蒸发温度为3 ℃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蒸汽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节能系统,可以减少节流膨胀损失,降低压缩机压力比,提高制冷系统效率。选择5种计算工况对蒸汽压缩/喷射制冷系统进行计算,研究喷射器结构与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普通蒸汽压缩系统对比,从制冷量、压缩机耗功、性能系数三个角度分析新系统的节能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蒸汽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在低温工况条件下节能效果最优,制冷量最大可提高29%,压缩机耗功最大可降低65%,COP值最大可提高63%。  相似文献   

14.
喷射式制冷系统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博 《制冷》2005,24(2):25-32
简述了喷射式制冷系统的最新研究状况,分析了针对提高性能和适应性而进行的制冷介质、系统结构改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喷射器与吸收制冷系统组成的多种喷射-吸收混合式制冷系统形式、性能参数和主要特点.分析显示,在不增加系统复杂程度基础上,混合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对跨临界CO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了工况及引射器几何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跨临界CO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制冷量和COP随气体冷却器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使用不同喉部直径喷嘴的系统,在相同工况下,引射器喷嘴喉部直径较大的系统的性能较好。对于使用不同直径混合室的系统,随着气体冷却器压力的升高,使用小直径混合室的系统COP变化较大;当气体冷却器压力较低时,使用大直径混合室的系统COP较高,而当气体冷却器压力较高时,使用小混合室直径的系统性能较好。在相同工况下,与传统跨临界CO2循环进行比较,两相流引射制冷循环系统COP最大可提高14%。  相似文献   

16.
潘孝斌  李小宁 《真空》2007,44(6):69-73
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相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它具有供给压力低、耗气量少的优点,在气动真空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文中针对原系统中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以一个抽气换向阀替代原有两个抽气单向阀的改进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系统的主要性能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极限真空度可达93 kPa,超过同级别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在同样供给流量下,抽取1L容器真空度达80 kPa时的响应时间减少了12.5%。  相似文献   

17.
两级蒸发引射制冷循环中通过二级蒸发器不仅能调节引射器出口干度还能提高系统效率。通过改变第二蒸发器冷冻水流量对两级蒸发引射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并与改变引射器面积比的调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气冷器压力、第一蒸发器压力和压缩机流量都随第二蒸发器冷冻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引射器面积比越大,气冷器压力越高而蒸发器压力和压缩机流量越低。同时,系统引射系数随第二蒸发器冷冻水流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制冷量和COP则升高,尤其是在小引射系数下,系统制冷量和COP提高的更为明显。本研究为引射循环提供了另外一种良好的调控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回顾了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背景;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对新工质对、吸收循环、传热与传质、智能化控制方式等几方面的研究。目前,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空调系统,本文对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热电冷联产、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蒸汽型吸收式冷水机组、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太阳能吸收式机组等:最后对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