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井下交岔点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善荣 《煤》1994,(1):46-49
井下交岔点施工北京矿务局房山煤矿杨善荣井下交岔点的支护形式很多,主要是根据交岔点的规格大小、岩石条件、临时支护等来选择交岔点的永久支护形式。本文是笔者对6个交岔点在岩石破碎的条件下施工的体会,仅供搞井巷施工的同志们参考。井下交岔点(俗称牛鼻子),如围...  相似文献   

2.
斜巷大跨度交岔点施工困难,技术要求高。长城二矿在+150轨道暗斜井+400片口交岔点的施工中,通过完善斜巷交岔点施工流程,优化施工工艺,创建插点法绘制掘进轮廓线,完善牛鼻子交岔点质量控制流程,采取喷、锚网、锚索联合支护,实现一次成巷,杜绝了二次开帮放顶工作,对相似条件下斜巷大跨度交岔点的施工及支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王波  杨张杰 《煤炭工程》2019,51(10):40-45
为解决煤矿井下大断面交岔点巷道的支护问题,特别是孤岛煤柱下特殊地段交岔点破碎“牛鼻子”楔形墙体围岩稳定性维护难题,结合许疃矿-500水平轨道石门交岔点的工程实例,对大断面交岔点“牛鼻子”楔形墙体的破坏变形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力学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楔形墙体岩柱的稳定性是交岔点巷道整体失稳的主控因素,并对交岔点楔形墙体对拉锚索补强作用进行了分析,形成了针对破碎“牛鼻子”楔形墙体的注浆预加固与对拉锚索补强支护的新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对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破碎“牛鼻子”楔形墙体围岩起到了有效的加固和控制变形的作用,提高了交岔点巷道的整体稳定性,发挥了交岔点巷道顶帮底互控效应|交岔点修复70d后变形趋于稳定,两帮位移量小于100mm,顶底板位移量小于85mm。  相似文献   

4.
深部大断面交岔点破坏形式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大断面交岔点结构复杂、施工扰动次数多,支护难度一般比较大,尤其在牛鼻子部位往往形成尖角,应力集中程度高.通过现场调查交岔点的破坏形式,总结了交岔点不同于普通岩巷的三种破坏形式,分析了各自的破坏机理,并对其支护对策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对牛鼻子截面应限制其最小厚度、对交岔点的大断面区域应限制其最大断面尺寸,并且牛鼻子局部的支护不同于一般软岩巷道,应采用“强支硬顶”的支护思想.试验方案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嵩山煤矿所属煤层赋存状态为典型的三软煤层,矿井的岩巷主要布置在L7石灰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针对矿井地质条件,在施工2201-1#联络巷的中部行人联巷交岔点"牛鼻子"时,通过优化设计,采用锚网喷+壁后注浆+对穿锚索梁联合支护方式加固交岔点"牛鼻子",有效提高了交岔点"牛鼻子"的支护强度,改善了交岔点易变形的情况,且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陈四楼煤矿九采区胶带下山回风道交岔点巷道施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牛鼻子交岔点一次成巷现场施工方法及支护工艺。监测发现,采用该方法施工后巷道变形量较小,且能够有效保持巷道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7.
深部大断面交岔点所处环境复杂,受多次掘进影响,应力集中程度高,支护难度大。通过分析交岔点巷道的受力及其破坏形式,探索采用了加密锚索和对拉锚杆(索)支护技术,提高了交岔点巷道的支护强度和围岩整体性,改善了牛鼻子的结构,保证了牛鼻子的减跨和对顶板的支撑作用,有效地控制了交岔点巷道的变形。  相似文献   

8.
深部大断面交岔点结构复杂、施工扰动次数多,支护难度一般比较大,尤其在牛鼻子部位往往形成尖角,应力集中程度高.通过现场调查交岔点的破坏形式,总结了交岔点不同于普通岩巷的三种破坏形式,分析了各自的破坏机理,并对其支护对策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对牛鼻子截面应限制其最小厚度、对交岔点的大断面区域应限制其最大断面尺寸,并且牛鼻子局部的支护不同于一般软岩巷道,应采用“强支硬顶”的支护思想.试验方案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陈四楼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巷道交岔点"牛鼻子"部位应力更加集中,造成"牛鼻子"压裂、鼓出等现象。通过对交岔点采用锚网喷一次支护与锚索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交岔点"牛鼻子"部位支撑能力差的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和瓦斯的涌出量也愈来愈大,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因此,交岔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通风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更要满足地压大的要求.为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压大的要求,在淮南煤矿不论是在井底车场、主要运输大巷或采区主要巷道中,多用牛鼻子的交岔点.但传统设计的牛鼻子交岔点(见图1),在牛鼻子处不但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而且受力不均,往往被压坏,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淮南矿区调查了82个牛鼻子交岔点,其中有17个被不同程度的压坏.这17个牛鼻子中,除4个迎面(柱墩面)被比较均匀的压坏外,其余的13个都是因受力不均致使牛鼻子主巷侧,位于90°夹角处(图1、2)被严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设计锚喷支护的交岔点时,是套用砌璇支护的做法,以喷层厚度代替砌璇厚度,体现不了锚喷支护的特点。在长广煤矿小独山井的设计和施工中。作了些改进,效果良好(锚喷支护交岔点的平面尺寸计算与一般交岔点相同): 1.降低大断面拱高,减小大断面面积。锚喷支护的交岔点,可根据行车和安全要求降低断面的高度,“牛鼻子”处最大断面的喷层是薄壳球面,球面半径为0.1L,其位置在0.9L处(L为交岔点长度,见图1)。这样,交岔点高度可降低10~20%、最大断面面积可减小15~30%。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的支护技术难题,针对某矿南大巷轨道石门交岔点的采矿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失稳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全断面锚注加固、渐变大断面过渡区棚索耦合支护、牛鼻子分岔段双控锚杆索协同支护、底板高强锚网索支护相结合的复合支护方式。实践结果表明,此类复合支护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孤岛煤柱下大断面交岔点的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康煤矿西翼轨道上山下部车场交岔点工程失稳的调查及理论研究,对该交岔点"牛鼻子"楔形墙体进行了受力分析,认为原支护中"牛鼻子"楔形墙体两侧无强力约束,是其破坏的主要原因。据此,巧用锚杆对其进行了修复性支护。  相似文献   

14.
煤矿深部大断面交岔点结构复杂,施工扰动次数多,支护难度大,尤其是"牛鼻子"部位应力集中程度高,变形破坏更为严重.通过现场工程地质及破坏情况调查,总结了交岔点的3种破坏形式,研究了交叉点位置的支护对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夹河煤矿深部交叉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深部大断面交岔点结构复杂、应力集中程度高,支护难度大,通过现场调查交岔点的破坏形式,分析了破坏机理,采用"先让后抗、适当让压"的支护思路,实施锚固索耦合支护及底角锚杆控制底鼓,采用"双控锚杆"降低了独立岩柱长细比,提高了交岔点"牛鼻子"部位的支撑能力。将试验方案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煤矿深井大断面交岔点结构复杂、应力集中程度高,支护难度大,通过现场调查交岔点的破坏形式,分析了破坏机理,采用"先让后抗、适当让压"的支护思路,实施锚固索耦合支护及底角锚杆控制底臌,采用"双控锚杆"降低了独立岩柱长细比,提高了交岔点"牛鼻子"部位的支撑能力.将实验方案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煤矿井下巷道交岔点抬棚的形式、加工方法及交岔点架设抬棚的施工要求,有利于工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抬棚的形式,使抬棚制造工艺简单,便于现场组装和交岔点施工,能最大限度利用巷道断面,使巷道达到美观、可靠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井下主要巷道的交岔点存在断面变化大、跨度大、顶板不易维护、拱肩处影响设备物件运输等问题,福城煤矿提前设定两帮直墙高度、采用三心画圆的方式绘制大样图等措施,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精准画弧,将喷锚网喷二次支护、锚索梁支护应用在施工过程中,为巷道交岔点适用围岩条件、确定牛鼻子的规格尺寸、提高巷道断面利用率等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角度巷道交岔点与一般交岔点相比,由于巷道夹角较小,其叠加应力更大,支护强度要求更高,施工工艺要求也更难、更严格。分析了巷道交岔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采用长短梁配合"将军柱"、"垛子梁"暗抬门的方法。通过采取抵消巷道夹角的方法,既降低了施工难度,又提高了巷道交岔点的抗压能力,延长了交岔点的使用年限,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矿井中等断面巷道交岔点"牛鼻子"楔形墙体支护困难的工程问题,以贵州格目底玉舍煤矿为工程实例,对运输上山与1265运输石门巷道交岔处楔形墙体破坏情况进行力学分析研究,得出了破坏原因,运用钢筋骨架、锚索、锚杆及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技术进行联合支护,结果表明:施工后的"牛鼻子"工程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巷道围岩变形量很小,围岩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