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聚丙烯酸改性凹土对Pb2+、Ni2+和Cr3+的选择性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凹土的表面功能化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吸附材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在其表面接枝聚丙烯酸,制备出聚丙烯酸/凹土吸附材料(PAA/ATP),系统考察了PAA/ATP对Pb2+、Ni2+和Cr3+三元混合体系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AA/ATP复合吸附材料的有机物接枝率为14.1%,其结构中出现聚丙烯酸的特征官能团;PAA/ATP吸附Pb2+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即化学吸附是速率控制步骤,说明PAA/ATP对Pb2+的吸附是一个有化学作用的过程,吸附过程与Pb2+和吸附剂PAA/ATP表面官能团之间的电子转移或电子共用有关;PAA/ATP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PAA/ATP对Pb2+、Ni2+和Cr3+的竞争吸附能力依次为Pb2+ > Cr3+ > Ni2+,即对Pb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2.
耦合溶胶-凝胶技术与水热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海胆状Fe3O4@TiO2磁性纳米介质(sea urchin magnetic nanoparticles,SUMNPs)。采用TEM、SEM等方法对SUMNPs的形貌等性质进行表征,证实该材料呈现出以Fe3O4为核,以TiO2为壳的海胆状结构,壳层直径约400 nm,比表面积高达236.082 m2·g-1,表面孔径约6.274 nm。SUMNPs对重金属离子选择吸附的结果表明,基于Pb2+离子半径大、电子层数多等物化特点,在Pb2+、Cu2+、Ni2+、Zn2+、Cd2+ 5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中,SUMNPs可以高容量、高选择性快速吸附Pb2+,而对其他4种重金属离子几乎无吸附活性。单一Pb2+吸附可在5 min内快速平衡,平衡吸附容量为283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SUMNPs对Pb2+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458.72 mg·g-1。经EDTA二钠解吸,NaOH再生后的SUNMPs可以重复使用8次以上。SUMNPs对Pb2+具备优异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在处理水体铅污染、恢复水体生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冯健  余杰  周建  张永德  林晓艳  罗学刚 《化工进展》2019,38(2):1075-1084
采用去溶剂法和杨梅单宁-戊二醛固化接枝制备得到杨梅单宁(BT)接枝牛血清白蛋白(BSA)纳米球(BSA-BT-NSs)吸附材料,并系统探讨了其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对水体中Pb2+的吸附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0%用量杨梅单宁(基于BSA-NSs量)接枝固化得到的BSA-BT-NSs具有较好的球形结构和良好的分散性。在吸附实验中,Pb2+初始浓度为250mg/L、pH 5.0、温度为298K 条件下吸附20min,BSA-BT-NSs(0.4g/L)对Pb2+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容量为76mg/g,优于多数同类型吸附材料。BSA-BT-NSs对Pb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吸附后的BSA-BT-NSs经0.1mol/L 硝酸进行解吸取得了92.04%的良好解吸效果,并可再次重复使用。进一步分析其Pb2+吸附机理,表明BSA-BT-NSs中的氨基氮原子、羟基和羧基氧原子作为电子供体参与了与Pb2+的空轨道发生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慧娟 《山东化工》2023,(14):1-3+6
为了探究水体中Pb2+有效去除方法,以黄磷渣为原料实现二氧化硅的制备、纯化及表征,以其为媒介探究不同因素下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iO2表面成功接枝KH570,传质动力随吸附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吸附缓慢,吸附容量在30 min时饱和达到9.51 mg/g; 60 min后发生解析,导致吸附容量下降至9.38 mg/g。随着温度升高和溶液Pb2+浓度的增大,活性位点与Pb2+有效碰撞的机率增大,吸附容量达到12.3 mg/g;随着pH值升高吸附容量增大。笔者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探索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发现:Langmuir模型等温吸附适合描述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且SiO2对Pb2+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水泥浆粉含有可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成分,可作为吸附剂来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本文利用硅酸盐水泥制备了不同水化龄期的水泥浆粉来处理含Pb2+废水,通过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水泥浆粉龄期、浆粉用量、Pb2+浓度、pH值、温度、时间对Pb2+去除效果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浆粉对废水中的Pb2+去除率普遍大于80%。在35 ℃、pH=2、吸附时间200 min时,0.04 g水灰比为0.50、水化龄期为60 d的水泥浆粉对初始浓度为700 mg/L的Pb2+溶液的Pb2+去除率为96.06%,吸附容量为336.22 mg/g。水泥浆粉对Pb2+的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合物模板法制备CeO2多孔材料,利用XRD、SEM及BET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织构特性进行表征,实验研究了pH、Cu2+的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材料为立方相CeO2,且结晶良好;其对Cu2+吸附性能随吸附液pH的变化显著,pH=10.0时去除率可达到95.83%;随着初始Cu2+的浓度增大,Cu2+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Cu2+浓度为30 mg/L;吸附剂用量为1.5 g/L可达到最高吸附值,累计吸附量约为0.50 mg/g;且80 min即可达到吸附脱附平衡。  相似文献   

7.
以废弃的蟹壳为原料制备蟹壳生物炭(BC),采用海藻酸钠固定制备复合凝胶球。结合成球形态和对Pb2+的去除率发现,在BC与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制备的蟹壳生物炭-海藻酸钠凝胶球(BC-SA)的性能最佳。探究了影响BC-SA吸附Pb2+的因素及其再生能力,通过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未添加BC的凝胶球和吸附Pb2+前后的BC-S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b2+溶液初始pH、BC-SA投加量、Pb2+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都会对BC-SA吸附Pb2+产生显著影响。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等温线可以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Pb2+最大去除率为91.06%。再生结果表明,经5次解吸-吸附循环后,BC-SA对Pb2+的去除率为82%,展现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BC得以成功地固定且BC-SA表面的羟基和羧基与Pb2+之间发生了官能团的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屈优良 《化学工程师》2023,(9):53-56+82
针对金堤河水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的现象,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添加氯甲烷、环氧氯丙烷、四乙烯五胺、三丙胺和叔丁醇钾等处理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生物基吸附材料SXF-1,并评价了其对重金属离子Cr6+和Pb2+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生物基吸附材料SXF-1的加量为0.5%、水样pH值为5、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为50mg·L-1、吸附时间为12h、实验温度为20℃、干扰离子浓度为5000mg·L-1时,Cr6+和Pb2+的去除率分别能够达到96.15%和90.04%。研究结果认为,生物基吸附材料SXF-1对重金属离子Cr6+和Pb2+的吸附处理效果较好,能够满足金堤河水体生态污染治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松木(SM)和楠木(NM)木屑为原料,分别在300、450、600℃下制备了6种木屑生物炭,通过扫描电镜、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金属离子(Na+、K+、Ca2+)和pH值对生物炭吸附Pb2+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备条件下,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其最可几孔径呈下降趋势,楠木生物炭的比表面积(23.2~311.4 m2/g)均大于松木生物炭(17.6~210.6 m2/g);FT-IR分析表明,热解温度的升高使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有助于生物炭与Pb2+形成稳定的结构。楠木生物炭对Pb2+吸附量(46.92~77.12 mg/g)高于松木生物炭(34.90~62.79 mg/g);溶液中的Na+和K+不利于生物炭对Pb2+的吸附,Ca2+有利于Pb2+的去除。生物炭对Pb2+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表明吸附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小丹  余国锋 《广州化工》2022,(21):52-55+67
课题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Fe3O4粒子,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Fe3O4粒子进行改性,成功制备出磁性壳聚糖微球。课题以Pb2+作为吸附目标,探究了磁性壳聚糖微球对Pb2+的吸附的最优条件,并对磁性壳聚糖微球进行回收、再利用。结果表明,50 mL,50 mg/L Pb2+溶液投加量为150 mg、pH为6、温度35℃、时间为1 h是吸附实验的最佳条件,制备的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量和Pb2+去除率,且能够实现回收再生,具有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11.
赵汝斌  蔡猛  庞煜霞 《化工学报》2019,70(5):1894-1903
采用XPS、静态接触角、颗粒表面电荷、扫描电镜、官能团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碱木质素经过碱溶透析和碱溶酸析处理后的物化性质的差异,探讨碱木质素分子聚集程度对Pb2+去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溶透析木质素的比表面积是碱溶酸析木质素的4.77倍,碱溶透析样品较酸析样品的表面氧含量高48%、水/木质素薄膜的静态接触角低13°,反映出碱溶透析处理后的木质素比碱溶酸析处理后的木质素分子聚集程度低、分子链疏松、羧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裸露程度增加。碱溶透析处理后的木质素与Pb2+的静电作用增强,对Pb2+的去除能力显著提高。Pb2+浓度为100 mg·L-1时,碱溶透析木质素对Pb2+的去除量达136 mg·g-1,去除率为81.8%,且去除性能受体系pH的影响小。与化学改性和表面功能化相比,利用碱溶透析处理以提高木质素对Pb2+的去除性能具有操作简单、无毒、能耗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以大宗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 借助高温焙烧制得了玉米秸秆生物炭, 并通过对水中铅镉的吸附实验, 考察了高热解温度生物炭的重金属脱除性能。结果显示: 800 ℃焙烧所得玉米秸秆生物炭以块状及棒状形态为主, 孔径以微孔居多, 灰分中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占比较大; 在25 ℃、pH值4、960 min、Pb2+、Cd2+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429.24和280.34 mg/L时, 生物炭对Pb2+和Cd2+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4.79和24.47 mg/g; 该去除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 在铅镉初始质量浓度均为150 mg/L时, 所得平衡吸附容量可达69.0、24.4 mg/g; 热力学分析显示, 该去除过程为吸热熵增过程; 而共存离子吸附实验显示, 铅离子对镉离子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高热解温度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水中铅镉的去除过程是物理吸附与化学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碱木质素和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碱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考察了碱木质素质量分数、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复配杉木屑(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后,复配料的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瞬时水接触角由133.2°(碱木质素)降低至86.6°(复配料);热膨胀系数显著降低,膨胀温度区间的热膨胀系数由2 365μm/(m·℃)(碱木质素)降低至45μm/(m·℃)(复配料)。在最佳工艺条件即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浸渍比1.5∶1(纯磷酸与复配料质量比)、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90 min下,制备的成型活性炭得率41.76%,碘吸附值1 07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55 mg/g,强度90%,比表面积1 646 m2/g,总孔容积为0.795 cm3/g,其中孔径小于5 nm的孔容积占总孔容积的97.2%。  相似文献   

14.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效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作用和磷酸盐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为基础,采用富含磷酸盐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pH、Pb2+的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下,颗粒污泥对Pb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除磷颗粒污泥在pH为4,初始Pb2+浓度为150 mg·L-1时,对铅的去除率最高(为99.9%);在吸附反应20 min时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拟合(R2=0.993),最大吸附量为49.5 mg·g-1。其中离子交换和磷酸盐与Pb2+的螯合作用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起到重要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表明-COOH、-OH、磷酰基等多种官能团也参与了除磷颗粒污泥除Pb2+过程。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吸附法因技术成熟、简单易行、吸附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处理中。本文以山林废弃物的野山桃核为原料,烟道废气及硝酸铁为活化剂,制备了一系列生物质活性炭,并利用固定床吸附装置对其吸附、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模拟烟气,在固定流量的烟气活化氛围中进行活化,并探讨了不同硝酸铁的量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及其吸附再生性能的影响。利用N2 吸附-脱附实验、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活性炭详细特征。结果表明:当硝酸铁的质量分数为0.2% 时,所制备的活性炭AC-3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923m2/g及2.57nm。其对乙酸乙酯的饱和吸附量也最大,为973.04mg/g。利用烟气对AC-3活性炭进行活化再生处理,经过3次重复吸附-解吸再生实验,其饱和吸附能力仍可达91.5%以上,实现了废弃烟气资源化利用及活性炭的循环回收,从而达到废气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聚琥珀酰亚胺(PSI)与乙二胺的加成反应得到聚(N-(2-乙氨基)天冬酰胺)(PEAA),可以实现在水溶液中与Pb2+和Cu2+螯合,Pb2+的最大螯合量为49.81mg/g,去除率为92.98% ;Cu2+的最大螯合量为19.01mg/g,去除率为83.62%.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