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体软氮化与后氧化复合工艺是一种新型表面处理工艺。材料表面经过渗氮与后氧化复合工艺处理后,表面硬度、耐磨性、抗擦伤、疲劳强度以及耐腐蚀性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了某热处理厂对40Cr H钢使用气体软氮化与后氧化复合工艺处理后,产品性能的提高及其机理。测试结果表明,经气体软氮化与后氧化复合处理后,材料表面得到的渗层是由黑色致密的Fe3O4膜、ε化合物白亮层和扩散层等三部分组成,经复合处理后40Cr H钢的表面硬度和耐蚀性能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元共渗软氮化及稀土催渗软氮化两种渗氮方式对5CrNiMo钢热锻模具进行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HDX-100数字式显微硬度计分析模具表面强化层组织、相结构以及显微硬度,研究渗氮强化处理对5CrNiMo钢热锻模具表面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多元共渗以及稀土催渗两种方式处理的模具,表面强化层厚度相当,约为190μm,渗氮得到的化合物主要由ε相-Fe2-3(N,C),γ'相-Fe4N和Fe3O4所组成。经过多元渗氮软氮化处理的模具渗氮层中Fe2-3N的含量明显高于经过稀土催渗软氮化处理的模具,两种处理方式得到的模具表面硬度分别提高66%和50%。两种处理方式得到的模具寿命分别延长20%和13%,单件产品成本降低8.57%和0.89%。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软氮化法作为能显著地提高耐磨性、抗疲劳性和耐腐蚀性的一种优越的热处理方法,正在被有效地用于机械结构零件和模具的表面处理。然而,软氮化处理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碳素钢。和钢相比它在铸铁零件上的应用还不多。其原因大概是铸铁零件经软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淬火冷却方式、不同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对镁合金压铸模具的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耐高温腐蚀性和渗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分级冷却比普通油冷、离子氮化后再固体渗钒-稀土钇的复合强化热处理比普通离子氮化处理,均明显提高了模具的耐磨性和耐高温腐蚀性,在镁合金压铸模具热处理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0前言   经软氮化处理的球墨铸铁因为具有良好的耐热胶着性及耐磨性,疲劳强度也较高,所以,在机械滑动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对上述部件要求标准不断提高,为提高其磨耗耐久性,要求其具备更厚的硬化层.另外,从滑动特性的观点考虑,要求经软氮化处理的球墨铸铁保持其良好的防烧结性,也需只在所要求的部分具有较深的硬化层.为了满足这类复合性能要求,本研究课题对于经软氮化处理的球墨铸铁再施加可能的高频淬火的复合热处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提高3Cr2W8V钢热挤压模具寿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常规处理、软氮化、渗硼、硼氮复合渗)对3Cr2W8V钢热挤压模具寿命的影响。其中,硼、氮复合渗处理具有最佳的寿命指标,比软氮化处理的模具寿命高3~5倍,比渗硼高1~2倍。其原因在于:(1)硼氮复合渗层既有象渗硼层那样高的硬度和红硬性,又有比渗硼层低的脆性;(2)复合渗强化了过渡层,提高了对渗层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模具使用过程中回火和表面强化等再次热处理工艺,可及时消除应力,减缓龟裂,延长模具寿命.再次热处理的回火工艺为:将压铸模加热至比原回火温度低20~30℃保温3~4h,随炉冷却至400~450℃后出炉空冷;表面强化工艺为:气体软氮化,氮化温度550~570℃,保温4~6h,出炉后油冷或空冷,氮化层深度0.1~0.15mm,表面硬度600~900HV0.1.  相似文献   

8.
董笑鹏 《热加工工艺》2012,41(24):220-223
论述了高耐磨抗腐蚀软氮化处理热挤压模具零件的使用效果,高耐磨抗蚀氮化的基本过程,软氮化工艺,操作过程及氮化质量检验控制等内容.此软氮化工艺可以获得厚9~9.9 μm的理想的氮化层,完全能够满足铝热挤压产品对模具性能的要求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孙睿  邹春华 《模具制造》2015,15(2):77-82
介绍了氮化-软氮化在模具表面强化处理方面的应用概况,揭示了氮化、软氮化工艺在模具表面强化处理中的乱象。通过对不同模具的服役条件、常见失效方式和潜在失效模式的分析,对模具氮化-软氮化的分类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厂T138载重汽车配件滚针碗下料后是在160T压力机上冲孔成形的。由于生产批量较大,热冲模工作条件极为恶劣,热冲模(如图1所示)使用寿命很短。为了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我们在模具表面进行气体软氮化和气体软氮化——高频淬火复合强化处理方面做了一些试验。气体软氮化能提高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碳钢及低合金钢氮化后直接淬火或再加热淬火的复合热处理已有不少报导。这种处理与单一热处理相比,不仅提高材料表层强度,并使表层残余应力分布得到改善而显著地提高零件寿命,引起众所瞩目。但不锈钢氮化后再加热淬火的复合热处理报导较少。为了提高本厂某不锈钢薄片状零件的使用寿命,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已初见成效,并发现一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一、模具渗硼简述为了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目前已广泛运用各种热处理手段,最常用的主要是化学热处理方法。对要求高抗磨损能力的模具来说,通过化学热处理能有效地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从而大幅度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对于碳钢、低合金钢制成的模具,可以采用碳氮共渗的方法来提高表面硬度;对于高合金钢制成的模具,可以采用软氮化或氮化的方法来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也有采用低温渗硫等各种渗硫方法来降低磨损,从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模具热处理质量检验的内容和方法,介绍了冷作模具热处理、热作模具热处理模具渗氮及软氮化、模具渗硼等工艺的质量检查要点,重点阐述了模具热处理的硬度检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经离子软氮化和一般盐浴软氮化及气体软氮化处理后钢的氮化层的冶金特性作了比较。离子软氮化所形成的化合物层厚度大于其他两种软氮化处理者。化合物层的相结构受软氮化方法和钢种的影响。离子软氮化和气体软氮化所形成的化合物层较致密,而盐浴软氮化所形成的化合物层有疏松。经离子软氮化的钢与其他两种软氮化的钢具有相同的耐磨性。这三种软氮化处理都显著地改善了钢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5.
无氰液体软氮化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无氰液体软氮化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它的特点是:实现了原料无毒化,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氮化质量稳定,处理温度较低,因而使零件的变形量极小;同时,抗蚀性能及抗咬合性能也明显提高;此外,采用该工艺无需使用特殊的氮化钢和昂贵的氰盐,可显著提高钢制零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由于该工艺所需设备简单,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GCr15冲压模具零件在成型电阻片过程中的失效原因,并采用软氮化工艺对其表面进行了强化。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氧化试验等表征了失效特征、氮化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等。结果表明,氧化腐蚀是导致模具零件过早失效的重要原因,软氮化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模具零件表面的氧化腐蚀,延长模具零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对粮机压辊在材料与热处理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并采用金相显微镜、硬度计、电子天平等设备对共渗层进行了组织、硬度、耐腐蚀性分析。与38CrMoAl钢氮化处理相比,20CrMnTi钢碳氮共渗处理得到了硬度与层深的适当配合.取得了模具成本降低50%、经济效益提高70%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提高904L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SS)强度同时又不明显降低其耐蚀性的有效方法,采用等离子渗氮及碳氮共渗(软氮化)两种方法氮化904L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并研究其氮化后的表面形貌、显微组织结构以及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两种渗氮处理后试样表面硬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等离子氮化后试样的表层硬度高于软氮化后试样的;渗氮层均由化合物层和扩散层两部分构成;两种渗氮处理后的904L氮化层由于CrN的析出导致耐蚀性有所下降,其中等离子渗氮后的904L耐蚀性下降较小,优于软氮化后试样的。  相似文献   

19.
对某进口电磁纯铁制成的磁铁芯片的表层和心部组织进行了金相、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并检测了显微硬度。实验结果表明,进口磁铁芯片的基体是沿轧制方向伸长的铁素体晶粒,而工作端的局部表面渗层分为两层,最表层是细小片状屈氏体,次表层是铁素体等轴晶粒+针状γ'(Fe4N)氮化物。能谱检测结果表明,渗层中含氮量明显高于含碳量。因此可以认为,进口磁铁芯片的工作端面采用局部软氮化(氮碳共渗)处理之后,再进行工作端面的局部加热和快速冷却热处理工艺。由于经该工艺处理的磁铁芯片心部未受到热损伤,保持了稳定的软磁特性,而局部热处理使工作端面获得较高硬度的软氮化层,提高了其耐磨性,因而进口磁铁芯片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0.
<正> 提高粉末冶金成型模芯寿命研究 该成果是针对生产粉末冶金零件的成型模具寿命较低,一般典型的GCr15制的成型模芯寿命仅可压制1000件零件即失效。经研究筛选出一种比GCr15更为合适的芯棒材料,该新型芯棒寿命为压制6000~10000件产品,比原有芯棒使用寿命提高5~9倍。可在所有生产铁基、铜基等零件的粉末冶金行业中推广使用。 低温离子稀土多元共渗 离子氮化和离子软氮化工艺是两种量大面广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渗速慢,处理时间长等问题。该成果克服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