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作者提出的悬臂与单跨对称和非对称弯曲构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二次方程解,本文对两类构件α_2 系数的同一性进行了证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α_2 系数的取值。由此给出了计算悬臂与单跨对称和非对称弯曲构件中这一变量的二次方程统一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研究现状,收集了国内外14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试验数据,分析了JGJ/T 92-93,JGJ 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极限应力增量的优缺点,在对试验数据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Δσp=120 MPa的观点,同时验证了JGJ 92-2004计算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得出配置高强非预应力钢筋的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预应力增量极限值可以使用JGJ 92-2004极限应力增量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4.
王晓东 《工业建筑》2012,(Z1):85-88
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合理计算,是较准确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和极限荷载的基础。采用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考察预应力混凝土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程序,通过与16根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最后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加载形式等参数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续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结构设计中使用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式均为经验公式。由于这些经验公式所依赖的统计数据来自试验条件单一的对称加荷简支构件,所以它们不适用于悬臂梁一类非对称变形构件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本文推导出了悬臂构件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将单跨构件中非对称变形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为无粘结预应力非对称变形构件的抗弯强度设计提供了关键变量——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7,(2):60-62
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正常使用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变化情况。本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混凝土梁开裂引起的结构刚度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预应力筋线形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与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试验结论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略大于理论计算结果,并准确反映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与关键截面变形值接近直线关系这一结构机理,说明利用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可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进行较合理而精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为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设计表达式具有明确的安全度水平,基于现行的各类规范,依据大量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数据,充分考虑了各类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规范规定的目标可靠度水平下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设计模型,为规范相应工程领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结构设计中使用的无粘结顶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式均为经验公式.由于这些经验公式所依据的统计数据系来自试验条件单一的对称加荷简支构件,所以就不适用于悬臂类一梁非对称变形构件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本文推导出了悬臂构件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井对单跨构件中非对称变形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为无粘结预应力非对称变形构件的抗弯强度设计提供了关键变量——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潘立 《建筑科学》1989,(6):39-41
本文通过单跨梁跨中挠度计算公式中的荷载与支座条件系数,将荷载形式支座条件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因素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有较大影响,如在设计中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使用的无粘结筋极限应力计算式的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会受到较大影响和限制。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文忠  郑弦  王英 《建筑结构》2005,35(7):67-71
合理考虑两跨连续梁在加载过程中受力模式的变化和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量对支座控制截面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贡献,选择合理的结构“失效”标志,就可应用相关设计规程所给刚度计算公式按等刚度法计算结构的变形,求得无粘结筋在外载下的伸长,从而确定无粘结筋极限应力。据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荷载作用下两跨适筋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随普通钢筋配筋指标βs和预应力筋配筋指标βp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与现有试验结果相吻合的两跨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关于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成果大部分是在简支梁或连续梁基础上提出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的适用于复杂的超静定部分预应力结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积分法,经试验验证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研究现状,根据收集的文献,作了简要地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双向预应力平板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立 《工业建筑》1989,(8):9-13
目前,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主要被应用在屋盖、楼面这类平板结构中,设计中需要对板内无粘结预应力筋各受力阶段的应力进行准确计算。无粘结筋的应力与板的挠曲变形密切相关,而目前在设计中使用的经验方法均为借用有粘结预应力结构做法,仅根据截面上的配筋情况,在比较单一试验条件下由试验值的统计规律确定无粘结筋的实际应力。这不但在理论上有较大的近似性,在设计中也会影响到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内力的计算精度。本文给出了无粘结双向预应力平板中无粘结筋应力与板跨中挠度之间的理论函数,为这类平板结构中无粘结筋各受力阶段的应力计算提供了合理、实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潘立 《工业建筑》1989,(8):13-15
本文针对单跨梁跨中挠度计算公式中荷载形式和支座条件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因素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有较大影响,如在设计中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使用的无粘结筋极限应力计算式的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会受到较大影响和限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极限状态下的几何分析模型,补充预应力配筋极限伸长量与构件极限挠度的协调关系,推导了适用性较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σpu的解析算法。根据19根试件的弯曲破坏试验数据,对σpu的解析计算值与相应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验证了两者的一致性。为便于读者理解与应用,分析说明了所述算法中的关键参数。相对目前结构设计普遍采用近似经验方法确定σpu,所提出的算法可供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规范修订、配筋设计、软件更新与课题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无粘结预应力筋通常由钢绞线、钢筋或钢丝束作成,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始终无粘结力,可以相互滑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已在许多结构中采用,如建筑中的楼板、屋顶、地板,圆形罐体和筒仓、机器基础、地锚等。本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用等效荷载来表示无粘结筋的作用,既满足纵向变形协调条件又满足梁截面弯矩-轴力-曲率关系。计算了对称和不对称加载的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应力增量。计算表明对称加载的应力增量与回归公式的计算值吻合良好;不对称加载的应力增量低于相应的对称加载值,两者的比值近似等于两种加载产生的线弹性变形的比值,约为0.55~0.75。  相似文献   

18.
潘立 《工业建筑》1989,(8):23-24,39
<正> 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有两个普通钢筋的最大配筋限值。第一个为经济最大配筋限值,当普通钢筋配筋不大于此限值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都能充分发挥钢材的强度;但这一限值只适用于梁而不适用于板,因为粱内的无粘结筋力臂较大,当截面配筋较少时可充分发挥钢材强度,而板内的无粘结筋力臂小均不能充分发挥钢材强度。第二个是强度最大配筋限值,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60根试验梁的分析,得出计算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公式,具有较高的精 度。由该公式可知,非预应力筋对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影响随配筋强度比的增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结构系统势能驻值原理为基础,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的能量法,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粱连续在均布荷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求解过程,并与已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按能量法求解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