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酸肉生产前期发酵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pH值和感官评分为指标,就酸肉发酵过程中盐浓度、葡萄糖浓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酸肉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表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即盐浓度O或1%,葡萄糖浓度1%,接种量8%,发酵时间18h,发酵温度34℃。并对优化工艺条件酸肉发酵前后的主要理化特性进行比较。说明了发酵肉制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乳酸片球菌液态法发酵猪肉的生产工艺.对影响发酵的因素 --盐浓度、亚硝酸钠浓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进行优化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盐浓度2.5%、亚硝酸钠浓度 0.012%、接种量 3.5%、发酵时间 21h、发酵温度 30℃的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发酵条件下所得产品,微生物及NaNO 2含量均达到标准,具有良好的发酵肉风味,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以鹅肉为主要原料,选取鹅肉与猪背膘肉的比例、葡萄糖与蔗糖的添加比例、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嫩化剂添加量6个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选出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L9(34),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葡萄糖与蔗糖的添加比例2∶3,发酵剂接种量3%,发酵时间20 h,发酵温度36℃,嫩化剂添加量0.006%,此时发酵香肠的风味和口感最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酿酒酵母摇瓶发酵产谷胱甘肽的培养条件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酿酒酵母摇瓶发酵产谷胱甘肽的主要因素有葡萄糖浓度、接种量、装液量和发酵时间,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葡萄糖浓度20g/L,温度30℃,装液量50mL,接种量8%,发酵时间54h。条件优化后谷胱甘肽的含量比原来增加了4.21%,谷胱甘肽的产量比原来增加了15.81%。  相似文献   

5.
将侗族酸肉中筛选出来的弯曲乳杆菌SR6和戊糖片球菌SR4-2混合作为酸肉发酵剂,以感官评分和pH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试验确定并优化人工接种快速发酵酸肉的工艺参数。以自然发酵酸肉为对照,对采用本研究所得工艺条件加工酸肉的各品质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的酸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食盐添加量8%、发酵剂接种量2.0%、糯米饭添加量45%、发酵温度15℃;在此条件下利用双菌株发酵所得酸肉的pH值快速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酸肉发酵时间缩短为30 d,此时即达到并优于传统发酵酸肉的品质,并提高了产品的营养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大豆糖蜜发酵制备酒精,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糖蜜浓度、接种量、pH对发酵酒精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糖蜜发酵生产酒精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为:糖蜜浓度55g/L,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72h,接种量9%,pH5.0.在最佳条件下,大豆糖蜜发酵酒精得到的酒精度为7.3%vol.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接中和法,在乳酸菌发酵液中加入碳酸钙进行中和反应.通过对乳酸菌富集培养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发酵产酸量.单因素试验确定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8%,装液量20%,温度36℃,初始pH值为6.0.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佳优化条件为:温度40℃,时间96h,接种量8%,碳源10%,初始pH值为7.0.再通过浓缩结晶法提取乳酸钙,最终乳酸钙收率可达72.10%.此工艺为后续乳酸菌发酵法回收利用含糖废液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橄榄果醋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橄榄果为原料,经取汁、酒精发酵后,采用分段发酵法进行醋酸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初始酒精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橄榄果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酿制橄榄果醋最佳条件为初始酒精度14%vol、醋酸菌接种量6%、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3d,可得产酸量为1.87%,澄亮透彻,醋味清香甘醇,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橄榄原果醋.  相似文献   

9.
袁宗胜 《福建轻纺》2013,(10):22-26
文章针对发酵酸笋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感官评定及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蔗糖添加量4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组成的最优发酵条件为A3C2B2D2,即接种量5%、发酵时间10d、发酵温度30℃、蔗糖添加量4%.在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发酵竹笋口感酸甜适宜,有浓郁的竹笋清香和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苹果果醋加工工艺中粟酒裂殖酵母降酸、酒精发酵及醋酸发酵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酸最佳条件:温度28℃,发酵时间3 d,粟酒裂殖酵母接种量为5%;酒精发酵最佳条件:温度26℃,发酵时间7 d,酿酒酵母接种量为5%;醋酸发酵最佳条件:初始酒精度7%,发酵时间20 d,醋酸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为32℃.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研究了发酵增效剂对乙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角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发酵增效剂,有助于提高乙醇产量.糖化醪中发酵增效剂浓度为0.500g/L时,酒精度平均值为10.96(v/v%),比空白组酒精度提高15.5%,统计结果表明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酒精沼气双发酵偶联中厌氧沼气的发酵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酒精沼气双发酵偶联新技术中,研究了一级高温(60℃)厌氧消化液(化学需氧量COD20 000 mg/L左右)直接作为酒精发酵配料用水的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批次的增加,厌氧沼气发酵过程中可溶性COD(sCOD)、可溶性总氮(TN)逐步累积;可溶性总磷(TP)和磷酸盐(PO43--P)未见累积;乙酸、丙酸逐步累积但丁酸未见累积。电导率在循环4批之后基本稳定。高温厌氧消化液中累积的乙酸盐、丙酸盐导致了酒精发酵时间的延长。一级高温厌氧消化液再串接第二级中温(35℃)厌氧降解(COD 2 000 mg/L左右),使得双发酵偶联工艺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块状牛肉发酵特性与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乳酸菌对块状牛肉发酵,研究其发酵特性与工艺优化.通过发酵特性单因素试验,得出原料肉漂烫时间、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葡萄糖添加量对块状发酵牛肉制品的pH值、氨基酸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影响显著;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块状牛肉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原料肉漂烫时间10rnin、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0h、葡萄糖添加量1.5%.  相似文献   

14.
纳他霉素发酵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溶解氧、不同接种种龄及接种量对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影响,发现生产纳他霉素较佳的发酵条件是:温度29℃,接种量2%,种龄26h,溶解氧30mg/L,pH随发酵的不同阶段而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液态发酵法酿造荞麦酒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海文  周文美 《酿酒科技》2012,(8):97-100,105
通过对照试验确定菌种、原料配比和原料处理方法,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液态发酵法酿造荞麦酒的最佳发酵条件。研究表明,经发芽处理后的原料可发酵性明显增强,产酒黄酮含量有显著增加;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能力强于其他几种菌种;甜荞∶苦荞为3∶2、料水比为1∶2.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 d、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为0.5%,为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
以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二次发酵以生成生物发酵液,并对发酵生香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基础酒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得出了利用黄水生产生物发酵液的发酵模式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组合,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黄水室内培菌9d后再入生物发酵罐密闭发酵45d,发酵温度控制在30℃,中温曲用量15%。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生物发酵液具有独特的复合香气,用于酿酒发酵、蒸馏能有效提高基础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发酵高温豆粕制备大豆肽具有生产成本低、水解度高的特点。该研究以酶活力为指标,通过紫外诱变和遗传稳定性试验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的蛋白酶高产菌株;以水解度为监测指标,采用该菌株发酵挤压膨化的高温豆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紫外诱变条件为20 W紫外灯35 cm处辐照4 min;采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可溶性淀粉2.5%、MgSO40.04%、豆粕10%、吐温-80 0.5%;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0℃、时间44 h、接种量4%、菌龄21 h、摇床速度200 r/min、装液量30 mL/250 mL、起始pH 7.5,此条件下高温豆粕的水解度可达到22.86%,比优化前提高了8.34%。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粳高粱、自贡本地小高粱和泸州糯高粱为实验对象,研究3种高粱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控温发酵的方式模拟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的发酵特性。定期对糟醅进行取样分析,并对发酵结束后的糟醅进行出甑蒸馏。结果表明,泸州糯高粱在淀粉分解、利用及产酒精方面的效果更优,出酒率为33.9%,优于自贡本地小高粱的31.7%和东北粳高粱的27.3%。同时,在发酵过程中,泸州糯高粱糟醅的水分含量、酸度、微生物数等指标更适宜酿酒。故泸州糯高粱相比自贡本地小高粱和东北粳高粱,更适宜浓香型白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0, 4, 7 and 10% NaCl) and buffering of brines on the fermentation of caperberries were studied. In all cases,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ce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amples in water and 4% salt was similar, while 7 and 10% levels delayed fermentation depending on concentration. The buffered series fermented more strongly than unbuffered treatments. Color and texture were similar in all treatments. An increase of salt level up to 10% NaCl at equilibrium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bulk sto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