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从棕榈粕堆和腐叶处提取筛选的两种高效降解纤维素菌株F1和F2(初步鉴定为米曲霉和黑曲霉),配合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棕榈粕固态发酵最佳工艺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固态发酵棕榈粕的最优菌种组合为“F2+酿酒酵母”,其最适配比比例为1∶1,最佳接种量为8%,麸皮最佳添加量为20%,硫酸铵最适添加量为4%,通过响应面优化的最佳含水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分别为1.48 ml/g、35.06℃和7.34d.在不灭菌条件下,以最佳工艺参数发酵棕榈粕,发酵产物中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达33.49%,增加了58.20%.对比发酵前后培养基的营养性能后发现,固态发酵能够显著改善棕榈粕的营养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试验,研究固态发酵水飞蓟粕生产蛋白质饲料的最佳培养基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基组成∶水飞蓟粕∶麸皮∶玉米粉(质量比)为8∶1.5∶0.5,添加质量分数1.11%葡萄糖、1.40%尿素和0.56%磷酸二氢钾。发酵样品粗蛋白质质量分数达38.43%,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88.92%,较未发酵水飞蓟粕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70.12%)提高18.80%。  相似文献   

3.
以接种量、水料比、油茶籽粕添加量以及发酵时间为影响因素,油茶籽粕纳豆酱的纳豆激酶酶活为考核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粕纳豆酱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油茶籽粕纳豆酱纳豆激酶(NK)酶活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发酵时间>水料比>油茶籽粕添加量>接种量。最终确定油茶籽粕纳豆酱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水料比2.5∶1.0(mL∶g)、油茶籽粕添加量29%、发酵时间22 h。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油茶籽粕纳豆酱的NK酶活为(1 044.73±0.87) U/g。  相似文献   

4.
用植物乳杆菌结合蛋白酶和植酸酶对花生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比较发酵前后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B1、植酸、无机磷、粗蛋白、多肽、总酸(以乳酸计)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等指标的变化来综合考察生物技术处理对花生粕品质的改善.研究发现,发酵后黄曲霉毒素B1的去除率为44.61%,植酸含量由1.36%降低到0.23%,无机磷含量由0.11%提高到0.40%,粗蛋白含量由51.83%提高到53.39%.大分子蛋白明显降解为多肽,多肽含量由3.34%提高到11.36%,必需氨基酸总量提高了16.43%,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由57.45%提高到68.36%,总酸含量达到4.99%.经过生物技术处理,花生粕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通过发酵法制备乙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油茶籽粕发酵制备乙醇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钙镁离子比和酵母接种量的交互作用对乙醇得率的影响高度显著;钙镁离子比和氯化铵添加量交互作用对乙醇得率的影响显著。油茶籽粕发酵制备乙醇的最优条件为发酵初始pH 5.0、钙镁离子比0.90∶1、氯化铵添加量0.75%、酵母接种量0.40%,在此条件下乙醇得率为94.3%。  相似文献   

6.
发酵法与化学法改良油茶籽粕品质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茶籽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对其进行脱毒。微生物发酵法以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单菌、混合菌固态发酵后油茶籽粕中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茶皂素、总酚、粗纤维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7.63%、87.87%和37.29%,粗蛋白含量提高率达66.98%。化学法脱毒后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总酚含量分别降至0.93%和0.74%,粗纤维含量则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花生粕为原料,选取花生粕中蛋白质、氨基酸、总黄酮、总糖、灰分几个关键营养指标为检测对象,研究巨大芽孢杆菌发酵花生粕去除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最优条件(料水比1∶1.1,种子液培养时间12 h,接种量10%,发酵温度35.90℃,发酵时间64.32 h)下,发酵花生粕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后除总糖被菌体细胞利用有所减少外,其他几个成分含量都有所提升或者基本不变,特别是总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分别提高了25.16%和5.08%;巨大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去除花生粕中AFB1工艺基本不会造成花生粕营养价值的降低,而且对花生粕品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油茶籽粕和米曲霉制曲发酵制成油茶籽粕酱,再与豆酱混合得到油茶籽粕豆酱。结果表明:当米曲霉添加量为3%,发酵时间为30天,盐水添加量为75%,添加盐水浓度为10%,生产的油茶籽粕酱呈现有光泽的褐色,有醇厚的酱香味,粘稠适度,体态均匀,稍有苦味。此条件下与豆酱按1∶3混合,可以掩盖酱的苦味,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52g/100g,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方法测定油茶籽粕豆酱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呈味物质有香桧烯、右旋萜二烯、3-甲基戊酸、月桂烯、桉叶油醇。  相似文献   

9.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对其糖萜素的提取和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提取油茶籽粕中糖萜素的优化工艺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3h、浸提料液比1∶15、浸提次数2次,糖萜素得率为17.3%;采用乙醇提取油茶籽粕中糖萜素的优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7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3h、浸提料液比1∶15、浸提次数2次,糖萜素得率为31.5%。经检测,所制备的糖萜素样品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以3种油茶籽为原料,油茶籽粕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3种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粕多糖提取最优工艺为:超声波功率90 W、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55 min、料液比1∶25,在此条件下油茶籽粕多糖提取率为长林(14.08±0.23)%、红花(14.03±0.32)%和白花(13.11±0.21)%。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与油茶籽粕多糖质量浓度呈正相关。3种油茶籽粕多糖清除自由基效果由强至弱为长林、红花、白花。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分解菌对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纤维素酶分解菌的固态发酵法降解高变性脱脂豆粕中的纤维素,研究其对提高豆粕中蛋白质水溶出率的作用。通过菌种筛选,确定了固态发酵用菌,分别是康氏木霉13006和康氏木霉13036,两株菌固态发酵条件为料水比=2∶3、pH=4.5、28℃培养4d后升温至50℃培养3d。在上述条件下,降解高变性豆粕中纤维素,水解后豆粕中蛋白质水溶出率分别达到29.05%、27.06%。最后,利用蛋白酶来水解纤维素被降解后的豆粕,蛋白质水溶出率达到76.21%、75.80%、73.52%,比仅以蛋白酶水解豆粕的蛋白质水溶出率(67.87%)高,说明通过降解纤维可显著提高高变性脱脂豆粕中蛋白质的溶出率。  相似文献   

13.
古军旺 《中国油脂》2022,47(3):65-70
研究油茶枯饼提取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对镉致氧化应激和学习记忆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UPLC MS/MS分析油茶枯饼提取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将9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 NaCl溶液灌胃+0.9%NaCl溶液腹腔注射)、染毒组(0.9%NaCl溶液灌胃+0.1%CdCl2 溶液腹腔注射)、干预组(1%油茶枯饼提取物溶液灌胃+0.1%CdCl2溶液腹腔注射),按每天灌胃,3 d 腹腔注射停1 d方式连续饲养31 d后,进行水迷宫试验,评估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计算脏器系数,并检测大鼠血清、肾脏、肝脏和大脑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油茶枯饼提取物主要含15种生物活性成分;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大鼠的肾脏和肝脏的脏器系数极显著增加(P<0.001),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01),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使用油茶枯饼提取物干预后,这些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油茶枯饼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镉诱导的氧化应激和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以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获得复合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棉籽粕45%、菜籽粕15%、玉米酒精糟15%、麸皮21%和硫酸铵2%为发酵基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黑曲霉为2∶1∶1、接种量12%、发酵基质初始含水率45%、发酵温度34℃和发酵时间60h为发酵条件,发酵后粗蛋白质达42.5%,比发酵前提高15.5%;游离棉酚从1 240mg/kg降至360mg/kg,脱毒率达71%;粗纤维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相似文献   

16.
姚开波  周建平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726-1729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后产生的工艺水为原料,研究了微生物发酵法提取油茶皂素的工艺,得出较优的菌种组合为褶皱假丝酵母和米曲霉;较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8%,接种比例为2:3,发酵时间为4 d。按此优化条件进行三角瓶液态发酵,油茶籽工艺水经发酵后蛋白质含量降低了60.99%,多糖含量降低了54.02%,从工艺水中提取的油茶皂素的纯度从发酵前的36.45%提高到发酵后的58.74%,且油茶皂素产品的颜色由原来的黑褐色变为棕黄色。  相似文献   

17.
王小蓉  周建平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476-1479,1547
本文研究了以油茶籽湿渣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麸皮为辅料,采用10株不同的酵母菌和霉菌进行单一菌种的预筛选试验,然后将预选出的酵母菌和霉菌经过不同组合双菌发酵得出产蛋白质高的较优组合,再对较优组合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筛选试验得出的较优组合为热带假丝酵母和米曲霉As331,经试验确定热带假丝酵母和米曲霉As...  相似文献   

18.
蔡朝容 《中国油脂》2012,37(7):75-78
研究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浸提工艺。利用除酶剂苯甲酸钠抑制茶皂素水解,对浸提过程中茶皂素的水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除酶剂加入量、浸提pH、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粒度、料液比、搅拌次数7个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浸提条件为:除酶剂加入量0.5%,浸提pH 9,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 h,粒度40目,料液比1∶10,搅拌次数5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9.18%。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调试过程和毛油的处理。经30 t/d油茶籽预榨生产线实践检验,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油茶籽处理量≥30 t/d,壳中含仁≤1.0%,饼残油6.0%,毛油酸值(KOH)3.26 mg/g,毛油色泽Y35、R3.6(25.4 mm罗维朋比色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