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脱色大豆油为原料,采用两段式的脱臭方式,首先将脱色大豆油加热至170℃,通入直接蒸汽脱除油脂中的酮类等低沸点的物质,通入压力为0.5 MPa蒸汽,蒸汽用量为油重的0.3%,脱臭时间为12 min,残压为266 Pa,初步脱臭后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0.016%,为了脱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烃类等高沸点的物质,将大豆油加热至240℃,蒸汽用量为油重的0.5%,脱臭时间为40 min,残压为266 Pa。由于大豆油在高温条件下脱臭时间短,不易形成反式脂肪酸,成品油中反式脂肪酸质量分数仅为0.3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棕榈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棕榈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棕榈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脱臭温度255℃以下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下棕榈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在脱臭温度255℃以上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上棕榈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快,但生成量相对较少,其最高含量为0.637%.  相似文献   

3.
脱臭工艺条件对米糠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少华 《中国油脂》2007,32(2):37-40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米糠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米糠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米糠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一定的脱臭时间下,不同脱臭温度下米糠油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多的约为最少的30-40倍,在250℃以下米糠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在一定的脱臭温度下,不同脱臭时间时米糠油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多约为最少的8倍,且在250℃和270℃时,脱臭时间在40 min以下米糠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猪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猪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脱臭温度对猪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相对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脱臭温度250℃以下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下猪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在脱臭温度250℃以上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上猪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快、相对含量高,其最高含量为1.238%.  相似文献   

5.
脱臭工艺条件对棉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棉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棉籽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棉籽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一定的脱臭时间,不同脱臭温度下,棉籽油中总反式脂肪酸最多含量为最少含量的100倍以上;在一定的脱臭温度,不同脱臭时间下,棉籽油中总反式脂肪酸最多含量约为最少含量的1.7~5.5倍,且在255℃以下随脱臭时间延长,棉籽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花生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花生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脱臭温度255℃以下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下花生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在脱臭温度255℃以上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上花生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快,相对含量高,其最高含量为4.081%。  相似文献   

7.
李洁艳 《中国油脂》2021,46(6):25-27
研究精炼加工过程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考察精炼工艺对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主要在精炼的脱臭工段产生;脱臭温度在210~230 ℃,脱臭时间60 min时,生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为C18∶ 2t,脱臭温度升高到250 ℃时,有C18∶ 3t生成;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在脱臭温度210~230 ℃、脱臭时间100 min条件下得到的成品玉米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且质量指标满足国标一级玉米油要求。  相似文献   

8.
脱臭过程对油脂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油脂企业的实际工业化生产现状,通过对国内油脂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脱臭前后反式脂肪酸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工业化生产中不同脱臭条件下油脂反式脂肪酸的形成,以期为有关油脂反式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及我国制定相应的反式脂肪酸限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脱臭工艺条件对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大豆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大豆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脱臭温度对每一指定的脱臭时间条件下,大豆油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多约为最少的90~100倍,在250℃以下大豆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脱臭时间对每一指定脱臭温度条件下,大豆油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多约为最少的2.8~4倍,且脱臭时间对指定脱臭温度250℃和270℃条件下,在40min以下大豆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精炼过程对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发现在碱炼、脱色工段反式脂肪酸含量没明显变化,而在脱臭工段反式脂肪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精炼时脱臭是产生反式脂肪酸主要阶段;同时比较脱臭温度,脱臭塔结构,脱臭时间对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形成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工业化降低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可行性工艺。  相似文献   

11.
油脂脱臭是油脂精炼工艺中影响成品油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植物油精炼过程中能够产生反式脂肪酸的主要工序,项目应用新型材料波纹板作为填料,采用降膜逆流传热,增加传热比表面积,提高传热效率,改善脱臭塔内部结构,研究设计出新型高效节能脱臭器和技术工艺,大幅降低油脂在精炼脱臭过程中的反式脂肪酸生成量,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为0.18%,脱臭效果好,为开发绿色、安全、营养的植物油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脱臭过程控制对油脂反式酸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脱臭过程的工艺条件对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的影响。在对脱臭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进油温度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中反式酸产生量最低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蒸汽用量90 kPa,进油流量24 m3/h,进油温度249℃条件下,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最低,为1.275%。  相似文献   

13.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对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定义,以及反式脂肪酸各国的限制性规定进行了论述。通过对茶油脱臭的不同工艺比较以及对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茶油与其它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对比来论述如何在脱臭过程中有效降低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油脂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式脂肪酸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油脂加工和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开发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新技术、新产品已经成为油脂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反式脂肪酸的来源与控制标准、油脂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和控制进行研究,为后续低温、短时、少汽的油脂精炼脱臭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牡丹籽毛油为原料,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和吸附脱色后,于160、190、250℃和270℃下脱臭处理,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脱臭时间下牡丹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考察各脂肪酸的反化率,同时检测其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气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对牡丹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影响最显著,脱臭时间次之,即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多;就脂肪酸反化率而言,亚麻酸亚油酸油酸;且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没有位置选择性,即Sn-1,3与Sn-2位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反化率相似;牡丹籽油适合的脱臭温度为190℃、脱臭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臭牡丹籽油总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1%,所测定品质指标均符合二级大豆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精炼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TFA)的含量,对现有的脱臭塔进行局部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TFA生产调控试验。试验表明:精炼大豆油TFA的含量可控制在1.0%以内,而且符合国标一级大豆油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板式脱臭塔进行改造,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进行两段式脱臭,将脱色油通过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170℃,使其进入上段板式塔,经初步汽提后的油引出脱臭塔,进入残压2Torr的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248℃,然后进入下段板式塔蒸馏。脱臭过程中上段脱臭塔中蒸汽用量为油质量的1%,下段脱臭塔中蒸汽用量为油质量的2%,脱臭时间45min,油在脱臭塔中滞留的时间大大缩短,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仅为1.15%,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新型脱臭设备。  相似文献   

18.
罗晓岚 《中国油脂》2000,25(1):26-29
叙述了在油脂脱臭过程中油中顺式脂肪酸 转化成反式脂肪酸以及油中维生素E的损失问题。另外,还提出了用用新式填料式脱臭塔替代目前常用的盘式脱臭塔问题,因为前者的水蒸汽耗用量少,反式脂肪酸生产量也少,并生育保留量却较多,其优越性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20.
食品加工条件对于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食用油-橄榄油、大豆油和棕榈油,模拟日常烹饪体系,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加热和煎炸情况下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食用油单独加热情况下,加热温度、时间和循环加热次数影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高温、长时间加热、反复加热均会使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增加。煎炸情况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和加热时间内,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并不明显。因此,普通的烹饪过程中,应注意减少高温加热时间、避免食用油的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