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中原油田濮深18块稠油油藏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规律和流变性室内实验研究。采用4种类型稀油对PS18-1井超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的稠油降黏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稠油掺稀黏度数据进行拟合后得到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PS18-1超稠油,在同等条件下4种稀油中文一联稀油掺稀降黏的效果最佳;掺入的稀油量越大,混合油黏度越低,降黏效果越好;井口温度越高,需要掺入的稀油量越小。在无外加降黏剂或互溶剂时掺稀比1∶1.5时就无法实现稠稀互混。用文一联稀油对PS18-1超稠油在130℃条件下互混,掺稀比在1∶1.8以下时基本可实现完全互混,但温度下降后仍有少许块状物析出。当井口温度为40℃时,PS18-1超稠油与文一联稀油按掺稀比1∶2混合时,井口混合油黏度为249 m Pa·s,能满足生产要求。当井口温度为60℃时,PS18-1超稠油与文一联稀油按掺稀比1∶1.8混合,井口混合油黏度为356 m Pa·s,也能满足生产要求。此外,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掺稀降黏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河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油藏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深,温度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黏度小,地面条件下黏度大,开采难度大.为此,在分析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了掺稀油降黏开采方案.利用节点分析方法,建立了掺稀油降黏的优化设计模型,编制了应用程序,完成了实例计算,并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掺稀降黏试验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埋深超过5 600 m的稠油储量动用问题,实现了常温下高黏度稠油的举升和集输.掺稀油降黏技术目前已成为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超稠油混合掺稀降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裴海华  张贵才  葛际江  刘清华  吴芳 《特种油气藏》2011,18(4):111-113,120,141
塔河油田超稠油的开采关键在于降黏,实践证明掺稀降黏是塔河超稠油开采的有效方法,但稀油与稠油在井底混合均匀程度不高,使得降黏效果与室内实验差距较大。研究发现,在掺稀油时掺入少量混合芳烃可提高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下混合芳烃对塔河超稠油有良好的溶解能力,掺入混合芳烃能够显著降低超稠油黏度,且降黏效果好于单一掺稀油效果,同时又可节约稀油资源。  相似文献   

4.
针对轮古深层稠油井含水率不断上升,采用掺稀降黏时掺稀比和稀油用量不断攀升的的具情况,考察了乳化降黏技术对轮古深层稠油的适应性,以期寻找到高效的乳化降黏剂,通过乳化降黏技术来协助或替代当前的掺稀降黏技术,从而节约稀油资源。室内实验对现有的及新研制的20余种乳化剂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可用于轮古深层稠油井的抗盐耐温型乳化剂进行了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PS、KS-1、DS三种乳化剂对轮古稠油的降黏效果欠佳,新研制的双子表面活性剂DC848在高矿化度的轮古地层水中,对轮古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建议进行现场实验。  相似文献   

5.
掺稀降黏是开采稠油的一种重要的井筒降黏工艺。基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建立了考虑井筒产液温度和压力互相影响的稠油掺稀井井筒流体温度-压力耦合数学模型,并用迭代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实例计算与对比表明模型准确度高。利用该模型对掺稀井井筒温度分布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分析了掺稀温度、掺稀比、掺稀深度等参数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为掺稀降黏工艺参数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拉哈塘油田稠油掺稀开采过程中存在掺稀量大、能耗高等问题。为降低掺稀量。室内研发了PPH黏剂,耐温160℃度,耐矿化度21.74×104mg/L,最优使用浓度为0.1%,该浓度下降黏率可达90.51%;在含水率30%~70%范围内均可起到较好的降黏作用,并与现场所用絮凝剂、破乳剂及脱硫剂配伍性良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加药工艺,进行了现场先导性试验,将试验井掺稀量降低50%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原油属于典型的高凝、高黏、重质稠油,常规采油工艺不适用于塔河碳酸盐岩油田,而采用掺稀降黏技术,能有效改善稠油流动条件.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应用表明,掺稀降黏工艺是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  相似文献   

8.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迭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相似文献   

9.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原油正在变重变劣;新疆稠油资源丰富,大部分北疆稠油是生产低凝柴油、环烷基润滑油和高等级道路沥青的优质原料;随着国内外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变重变劣和轻质油、中间馏分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稠油加工更加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对世界石油资源、北疆原油资源、北疆稠油性质分析及稠油加工形势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疆稠油进行了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岩 《油田化学》2020,37(2):335-339
在原油生产过程中,随着体系温度和压力的改变,H2S可能从原油中释放,带来安全问题。目前油田采用的注蒸汽热采模式会加大H2S的危害。本文针对胜利油田某原油及采出液(原油和地层水的混合物)开展研究,将原油或采出液置于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高温处理、然后降温至50℃提取气样、对气样进行色谱分析,探索该原油中H2S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采出液经过330℃高温处理后H2S释放量较小,低于该原油经330℃高温处理的H2S释放量;该原油经200℃、85℃处理后均释放出H2S,且原油经过200℃或85℃处理,释放的H2S中硫元素与所取原油中硫元素的比例分别为32.3%和34.5%,H2S释放量较为接近。该原油在高温处理过程中,释放的H2S来自于原油中溶解的H2S,当原油和地层水共存时,部分释放出的H2S可以再溶解于地层水中而使H2S释放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
油溶性ASM稠油降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粘原油的特性,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ASM)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降粘性、粘温性,以及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降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M的降粘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滨南稠油首站为例介绍了胜利油田稠油脱水传统的工艺方法,即热化学沉降工艺,针对该工艺方法存在的不足,又以陈南联合站为例介绍了稠油脱水优化后的工艺方法,即二级压力分水与大罐静态沉降相结合的脱水工艺方法;通过对两种工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陈南联合站稠油脱水工艺的优点,以期为稠油脱水工艺优化设计及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 series of oil-soluble viscosity-reducing agents (VRAs), which includes two types of compounds, namely, copolymers and macromolecules, has been purposely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flow improvers (FIs) for Chinese extra heavy oil transportation treatment. In comparison with commercial FIs/pour point depressants (PPDs), the viscosity-reducing rates of the synthesized VRAs for extra heavy oil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PPDs of T808A and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EVA) as FIs in higher temperature range (HTR), and their viscosity-reducing effec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both EVA and T808A in the lower temperature rang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good pro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oil-soluble VRAs for extra heavy oil in HTR. It has provided a feasible basis for transporting dehydrated extra heavy oil by adding VRAs in HTR instead of by heating to a high temperature of 80°C, which can greatly reduce energy exhaustion. The effect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ype, composition, and carbon chain length of VRA molecules on their viscosity-reducing behaviors were also studied and are reported herein.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在常温条件下输送稠油,系统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类型及其含量对稠油水包 油(O/W)型乳状液分水率和降黏率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10%的两性 表面活性剂CAB 35制备的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较好,3 h内的分水率为100%,降黏率超过98%;随 着CAB 35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分水率先急剧降低后趋近于稳定,降黏率减小、但均在96%以上。为 了进一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分别向CAB 35溶液中加入非离子聚丙烯酰胺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HPAM、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ACPAM。结果显示:当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 较低时,加入聚合物后,乳状液的分水率明显降低,且4种聚合物对乳状液分水率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 依次为ACPAM、CPAM、HPAM、PAM,降黏率均超过96%;随着HPAM含量的增加,乳状液的分水率减小,降 黏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针对胜利油田现河稠油,研究了7种油溶性降黏剂(Y-1~Y-7)及其复配体系的降黏性能,考察了降黏剂加量、原油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降黏剂对蒸汽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溶性降黏剂质量分数小于5%时,原油降黏率随降黏剂加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加量为15%时的降黏率可达90%以上(Y-4除外)。Y-3和Y-7按质量比1:1复配后的降黏效果最好,总加量5%、10%时的原油降黏率分别为76.1%和93.14%。不含降黏剂时,随原油含水率增加原油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原油含水50%时的黏度是不含水原油的3.9倍,形成W/O型乳状液。不同含水率下,加入降黏剂后原油黏度大幅降低;随含水率增加,原油降黏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率10%时达到最低(Y-1除外)。稠油蒸汽驱前注入0.009~0.027 PV油溶性降黏剂,采收率增幅为2.8%~6.0%。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稠油减阻降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减阻剂,针对辽河油田稠油进行了减阻输送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雷诺数Re在3000~6000之间,减阻剂加入浓度在(30~60)×10-6时,减阻率为7.1%~8.0%,相应的增输率为4.1%~4.7%。试验研究中还发现:每种减阻剂都有其针对性和适应性,对稀油有效的减阻剂,对稠油则可能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燃油稀释对润滑油的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耐久性试验中燃油稀释对润滑油性能影响。实验室用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低温下发动机油屈服应力和表观黏度测定法、SRV和储存稳定性等方法考察了添加不同比例的93号汽油对润滑油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耐久性试验中,燃油稀释造成了油品黏度及闭口闪点的下降,磨损金属含量变化比较平缓;润滑油中加入不同比例燃油的试验中发现:燃油含量越高,润滑油的高低温黏度及低温泵送黏度越小,碱值越低,极压抗磨性能呈现下降趋势,但酸值和戊烷不溶物基本保持不变;燃油稀释对油品储存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西部原油管道冬季运行期间短期内油源不足的境况,减少管线间歇输送时的停输次数和停输时间,西部原油管道鄯善—兰州干线低输量连续运行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西部原油管道鄯善—兰州干线900、850和800 m3/h三种低输量工况进行了连续运行测试试验。通过北京油气调控中心的SCADA系统得到了全线在低输量下连续运行期间站场的总参数表和输油泵的总参数表。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原油管道短期内低输量下连续运行是可行的,保障了西部原油管道冬季安全平稳运行,顺利完成管线输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