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气压下气体放电通常表现为丝状放电形式。流注或先导放电是其气体击穿的起始阶段,相对于低气压下暗放电或辉光放电具有更复杂的演化特性。为了研究不同气体的流注传播特性,采用流体模型对1 cm平板电极中大气压下氮气、氧气,以及氮气混合20%、1%和0.01%氧气的双向流注传播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光电离作为源项加在流体模型中,在数值仿真时采用解多组Helmholtz方程代替Zheleznyak积分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氧气含量较低时,流注会出现分叉现象;氧气中流注发展速度较快;氧气中正流注通道半径较大。  相似文献   

2.
空气中存在的水汽会使空气介电特性发生改变,严重影响输电线路外绝缘特性。为此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了湿度对流注放电的影响。理论方面通过Wieland近似法对湿空气的放电参数进行修正,对比分析了干洁空气与湿空气的放电参数,计算了不同湿度下针板气隙流注放电参数,提出了湿空气下流注起始、传播判据以及击穿电压计算方法。实验方面搭建流注放电室,进行棒板间隙流注放电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湿空气放电参数表明:低电场下(E/p<0.3V/(cm·Pa))湿度增大对电离系数影响不大,强电场情况下湿度对电离系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低电场时附着系数随湿度增大而增大,强电场时附着系数随湿度增大而减小;针板间隙流注计算结果表明湿度增大会使流注峰值电子密度、流注半径增大,流注传播速度加快;棒板击穿实验及击穿电压计算结果表明,当湿度较低时,湿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不大,当相对湿度达到约94%时,湿度增大使得击穿电压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Helmholtz模型的流注放电过程光电离快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注放电过程通常用流体模型来描述,它由粒子连续性方程耦合泊松方程组成,光电离作为源项加在电子和正离子连续性方程上。目前光电离一般用精度较低的空间均匀背景预电离代替或者用计算效率低的Zheleznyak积分模型进行求解。针对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有学者用多组Helmholtz方程代替积分方程计算光电离,但并没有揭示此方法的物理意义和得到有效的边界条件。结合Penney和Hummert用离子室测量光电离的实验,若把吸收函数表示成指数和形式,即可得到Helmholtz模型的控制方程;根据辐射物理特性,给出了Helmholtz方程Sommerfeld远场辐射边界条件。将该方法应用于高斯辐射源和大气压下双向流注传播过程计算,并与采用其它边界条件的Helmholtz方法和Zheleznyak积分方法进行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ommerfeld远场辐射边界的Helmholtz模型和采用Zheleznyak积分方法计算结果接近,但计算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前,正在建设和规划的特高压线路大多将经过高海拔地区,沿线复杂的气象条件(气压、湿度)将使输电线路及电力设备的绝缘状况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有必要重点研究气压、湿度变化对绝缘介质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流注放电特性,从放电机制上探讨环境因素(气压、湿度)对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在"三电极"结构中,利用光电倍增管测量了不同气压、湿度条件下绝缘介质表面流注传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流注稳定传播场强分别与气压、湿度成正比例关系;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流注平均传播速度、流注头部发光强度都分别与气压、湿度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流注在低气压、低湿度情况下容易发展,流注稳定传播场强较小,相同电场强度下,流注平均传播速度、流注头部发光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局部放电会对电气设备绝缘性能构成严重威胁。流注放电是高压领域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也是气隙放电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湿度、气压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外界条件对绝缘缺陷放电的影响对高海拔(低气压)和高湿度地区输电线路及输变电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国内外外部条件对放电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基于流体动力学模型,在COMSOL环境下建立尖端缺陷流注放电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间隙距离为3 mm的尖端缺陷的流注放电过程在外界条件变化下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气压下降会加速流注传播速度,稍降低流注头部电场强度最大值,并加剧流注放电电离程度;湿度升高会加速流注传播速度,对流注头部电场强度最大值影响不大,但会加剧流注放电电离程度。以流注头部距离阴极1.5 mm为例,气压由101.325 kPa下降至81.060 kPa,会导致流注传播速度加快0.56$ text{×}{text{10}}^{text{6}} $ m/s,头部电场强度减少0.633$ text{×}{text{10}}^{text{6}} $ V/m,头部光强度增加1.675$ text{×}{text{10}}^{text{28}};{text{m}}^{{-3}}$/s;湿度由3.04 g$ text{/}{text{m}}^{text{3}} $上升至13.04 g$ text{/}{text{m}}^{text{3}} $,会导致流注传播速度加快0.08$ text{×}{text{10}}^{text{6}} $ m/s,头部电场强度减少0.015$ text{×}{text{10}}^{text{6}} $ V/m,头部光强度增加0.865$ text{×}{text{10}}^{text{28}};{text{m}}^{{-3}} $/s。  相似文献   

6.
短间隙流注放电数值仿真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注放电是间隙放电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切入点,仅靠实验手段仍然无法获得流注放电的微观机制及放电通道内的全部物理参数,因此,数值仿真成为推动流注放电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阐述了短间隙流注放电仿真的流体模型及其假设,分析了数值仿真算法中的3个难点问题,即粒子输运方程的准确求解、不规则区域中泊松方程的快速求解以及光电离项的快速求解。在回顾流注放电数值仿真领域解决上述3个难点问题的历史过程与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途径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流注传播动力学特性随气压湿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流注传播电场测量中大气参数的影响,利用“三电极系统”研究了不同气压湿度条件下正流注的传播电场和传播速度。利用两个光电倍增管检测流注在平行极板间的传播,获得了流注传播电场的概率分布及平均传播速度,得到了无外加脉冲电压时流注传播的“稳态电场”与相对空气密度、湿度间的经验公式,并和其它研究者提出的公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流注传播的“起始电场”和“稳态电场”随着外加脉冲电压的减小而增大,随着气压和湿度降低而减小;电场强度相同时,流注平均传播速度随着气压和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其数量级为105m/s。  相似文献   

8.
9.
10.
流注放电是气体间隙放电的重要阶段,流注放电的机理、仿真及实验研究是高压放电等离子体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流注放电的实验研究是流注放电机理及仿真研究的基础。然而流注放电具有多时空尺度、多粒子碰撞、多物理场耦合等复杂特点,这对流注放电的实验观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该文针对短空气间隙流注放电的实验观测,分别从短空气间隙流注放电实验设置和短空气间隙流注放电过程观测技术2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实验方法、平台及取得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该文对目前短空气间隙流注放电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短空气间隙流注放电实验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更高精度与更高时空分辨率的多物理量同步观测系统,观测并分析单个流注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探索新的实验手段和测量技术,获取电子平均能量等关键特征参数;深入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挖掘放电光学图像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特征信息,进而完善对流注放电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电晕是输电线路设计和运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实验测量和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气压湿度下的正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流注放电存在的电压区间随着气压和湿度的升高而增大,实验测量和利用流体模型计算得到的流注脉冲幅值均随着气压降低、湿度升高而减小;利用流注通道中电子密度的变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随气压湿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晕是输电线路设计和运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实验测量和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气压湿度下的正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流注放电存在的电压区间随着气压和湿度的升高而增大,实验测量和利用流体模型计算得到的流注脉冲幅值均随着气压降低、湿度升高而减小;利用流注通道中电子密度的变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气压和湿度对正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电晕是输电线路设计和运行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测量了不同气压和湿度下的正直流电晕流注脉冲幅值和脉冲重复频率,实验结果与利用流体模型计算得到的波形随气压和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流注脉冲电流平均幅值Im随气压的降低和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气压降低,流注头部电离减弱,使得注入流注通道的平均电子密度下降,流注通道内场强平均值E的降低是导致脉冲电流幅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湿度升高,流注头部电离减弱,使得注入流注通道的平均电子密度下降,流注通道内电导率λ的降低是导致脉冲电流幅值下降的主要原因。低湿度下,正直流流注电晕放电容易转化为辉光电晕,高湿度下,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一直存在流注放电,流注脉冲平均频率随湿度升高显著增大。负离子解离产生自由电子的速率随湿度升高而减小,使得自由电子出现时,正离子已迁移到距离阳极较远的地方,是流注放电可以形成及流注脉冲重复频率随着湿度升高而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低气压下流注放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注的产生和传播是空气间隙击穿中一个重要的物理过程,研究低气压下流注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有助于理解空气间隙的击穿放电,对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及输变电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可调节气压湿度的有机玻璃罐中,利用“三电极”结构,应用光电倍增管测量了不同气压湿度下,流注传播概率和平均传播速度随平板间电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流注稳态传播电场和相对空气密度以及湿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建立流体模型,对流注传播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的流注稳态传播电场及平均传播速度和实验测量得到的结果吻合得很好。结果表明:流注的传播场强随湿度、气压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流注平均传播速度随湿度、气压的增大而减小。利用仿真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流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分析了流注传播动力学特性随气压湿度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负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随气压和湿度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得到负直流电晕流注脉冲特性随着气压和湿度变化的规律,建立考虑气压和湿度影响的流体模型,分别利用通量校正运移算法和分块方法求解了1维连续性方程和2维泊松方程。在人工气候罐中,利用棒–板电极,测量不同气压和湿度下的负直流电晕脉冲幅值和重复频率。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特里切尔脉冲平均幅值及分散度随气压和湿度增大而减小。随着气压降低,电子密度增大,电导率升高,电流幅值增大。随着湿度升高,复合和附着作用增强,电子密度减小,电导率降低,电流幅值减小;同时,流注通道中包含的负离子数目减少,对阴极附近场强的影响减弱,使得阴极附近电场在负离子电荷迁移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便满足新的特里切尔脉冲放电的要求,脉冲的重复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16.
陈维江  曾嵘  贺恒鑫 《高电压技术》2013,39(6):1281-1295
长间隙放电研究是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和雷电屏蔽问题研究的基础。为此,从长间隙放电特性试验、长间隙放电机理和长间隙放电过程仿真模型等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工作者在长间隙放电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放电特性试验研究难以穷举实际输变电工程间隙,也无法准确获得实际过电压应力下间隙的绝缘特性;现有长间隙放电机理研究缺乏对流注区域空间电荷分布规律、先导通道特征参数的深刻认识,一些常见假设如流注几何形状和区域电场恒定、先导起始的临界温度及先导通道特性等,或没有测量证实,或带来与实际情况的较大偏差;空间电荷计算模型中不同的流注形状和电场分布假设,选取流注、先导的转换条件,以及将先导通道视为具有一定通道压降的导体,都使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值存有明显偏差。最后指出,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重视长间隙放电基础研究,深入开展长间隙放电观测技术和放电参数测量研究,获得流注空间电荷分布、流注-先导转换临界温度和先导通道电场与温度等关键特征参数,指导建立和完善长间隙放电仿真模型,以准确预测长间隙放电特性,最终实现输变电工程外绝缘精细化设计,同时为雷电屏蔽理论和模型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electric field required for stable propagation of a positive streamer along an ice surfac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curr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amer discharge.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properties,namely the existence of a water film on the ice surface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was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an ice surface,except in case of low conductive surface,streamers propagate stably with an external field lower than that generally measured for propagation in air alone(approximately 5 kV/cm).For higher contamination levels,the stability field was found to be slightly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while for lower contamination levels,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