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柱坐标系下,建立了功平衡法求解不同型线凹模管材挤压力模型,并推导了不同型线凹模挤压管材挤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经生产反复实验验证,不同型线凹模中锥模挤压管材挤压力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吻合,平均相对误差为9.6%左右;而相关教材所给主应力法求解的锥模管材挤压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4.8%左右。这表明本文推导的不同型线凹模管材挤压力理论计算公式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主应力法和功平衡法求解管材挤压变形力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极坐标系下建立了管材挤压变形力的计算模型,采用主应力法和功平衡法推导了管材挤压变形力的理论计算公式;经生产中反复实验验证,管材挤压变形力的理论计算结果接近实测值,主应力法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11.56%左右,功平衡法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1.94%左右;而相关文献所给出的主应力法和功平衡法求解的管材挤压变形力公式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5%左右和6.6%左右。这表明,本文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功平衡法求解管材挤压变形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挤压是制备低塑性难变形金属和合金管材的一种精密成形方法,挤压力是选择挤压设备和校核挤压机部件强度的依据;合理地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和设计工模具等需要准确的计算挤压力,因此,求解计算精度高的挤压力计算公式在实际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球坐标和柱坐标系下,采用功平衡法推导了锥模管材挤压变形力的两种理论计算公式;经生产中反复实验验证,两公式的计算结果都比较接近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6%左右、9.6%左右;而相关教材所给主应力法求解的管材挤压变形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左右.这表明本文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的挤压过程力学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挤压是制备大口径厚壁管的一种精密方法,挤压力是选择挤压设备和校核挤压机部件强度的依据;因此,求解计算精度高的挤压力计算公式在生产中尤其重要。在极坐标系下建立管材挤压变形的计算模型,采用主应力法理论分析厚壁管的挤压变形过程及计算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反映挤压力与挤压比、挤压角、高度的关系,为厚壁管实际生产中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P91无缝钢管立式热挤压工艺的边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91厚壁无缝钢管立式挤压为研究对象,采用缩比挤压的试验方法实测得到了挤压比为5,7和9时挤压过程的载荷-行程曲线.应用Deform软件模拟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挤压变形过程,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值进行挤压力误差分析,确定摩擦系数μ=0.03~0.05,为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挤压工艺模拟提供了合理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6.
管材挤压力能参数物理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主应力法确定了管材挤压力理论计算公式 ,分析了变形温度、凹模锥半角、润滑剂、挤压比等对管材挤压力的影响及规律 ,经实验验证 ,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对误差小于 2 0 %。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前文^「1」所提联合上限法和主应力法确定模具表面压力分布的基础原理,计算了圆柱坯料正料正挤压和十字头锻件镦挤时模具表面的压力分布,所得结果与测定很吻合,进一步证明了UBM/SM法实际应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厚壁无缝钢管垂直挤压模具及润滑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厚壁无缝钢管的特点,对热挤压法制造无缝钢管中的垂直挤压工艺进行研究。介绍了厚壁无缝钢管热挤压的工艺流程,并重点分析模具结构和润滑条件热挤压工艺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最终提出了多角度挤压入模角的模具结构及模具—坯料复合润滑方案,在降低挤压力的同时获得了表面质量较高、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厚壁无缝钢管。  相似文献   

9.
分流模挤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挤压条件下的分流模挤压力.以实验为依据,分析了苏联学者??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平刀式分流模挤压力计算的修正式;修正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相吻合,平均相对误差在5%内;将现场铝合金空心型材挤压的一组数据对修正式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也与实测值相符,平均相对误差在5%左右.该分流模挤压力计算的修正式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可用于现场铝及铝合金空心型材挤压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上限方法开发了一种新的改进反挤压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将变形区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然后对每个区的运动许可速度场进行了设定。对变形区的总耗散功和挤压功进行了计算。对一些重要的几何参数与挤压力和耗散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考虑到最小的相对挤压压力,通过上限方法获得了最优的坯料半径。同时,采用有限元法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采用上限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将上限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工业纯铝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王玲玲 《锻压技术》2013,38(1):56-60
通过对铝挤压机挤压筒使用状况的阐述,分析了影响挤压筒失效的几个因素.结果表明:内衬和外套的材料选择蠕变曲线要接近,结构设计避免尖角,既要考虑强度又要考虑温度的测量精确;在恒速挤压中实现等温挤压,要进行挤压筒的冷却;挤压筒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在挤压开始前的挤压筒加热中,挤压筒内孔的前后必须堵住,以便内衬的保温.  相似文献   

12.
反向挤压时的挤压力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反向挤压对比实验研究了反向挤压铝合金时 ,在基本挤压阶段 ,挤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其最大挤压力与正向挤压时的差异 ,以便为合理制订反向挤压工艺和进行工具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 :挤压棒材时 ,随着挤压过程的进行 ,挤压力呈现上升趋势 ,在挤压结束时达到最大值 ,这与正向挤压时是相反的 ,其最大挤压力比正向挤压时小 10 %左右 ;挤压管材时 ,在基本挤压阶段开始时的挤压力最大 ,随着挤压过程的进行 ,挤压力呈现下降趋势 ,与正向挤压时相似 ,而当挤压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挤压力基本保持稳定 ,其最大挤压力比正向挤压时小 30 %左右。  相似文献   

13.
对36 MN镁挤压机3层扁挤压筒进行了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扁挤压筒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内衬、中衬与外套设为可变形接触体,并取各层衬套配合直径2‰为过盈量,同时考虑温度影响,获得了装配和工作状态下扁挤压筒应力场.结果表明:装配和工作状态下,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906.7和531.6 MPa,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反挤压凸模形状对挤压成形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不同形状反挤压凸模对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挤压力以及凸模温升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得出凸模形状对反挤压成形工艺的影响,为挤压凸模及挤压件形状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了 40 MN铜挤压机生产线的技术参数、布置、设备组成及结构特点。挤压机及后部出料系统中采用的挤压筒及穿孔针内冷、压机中心动态检测及步进平稳送料等技术 ,不仅提高了工模具的使用寿命 ,而且使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得到了提高 ,从而保证了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该生产线可生产单重超过 5 0 0 kg以上的挤压制品 ,有效地提高了后续工序的生产效率及生产线的综合成品率。  相似文献   

17.
连续挤压与正挤压在扩展成形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连续挤压较常规正挤压更能实现铜的更大扩展比挤压的原理。在连续挤压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常规正挤压模型,对两种模型下金属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连续挤压与正挤压相比,由于在挤压轮槽区,受到挤压轮三面的主动摩擦力和腔体一面阻碍摩擦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铜扩展成形金属流动的均匀性;而正挤压中坯料在挤压筒区受四面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加剧了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所以,连续挤压中的扩展成形金属在产品宽度和厚度方向上流动较正挤压更均匀,成形产品的完整性更好。因此,连续挤压更利于铜的扩展成形。  相似文献   

18.
石如磐  王丽薇 《锻压技术》2012,37(2):122-124
扁挤压筒可以为扁宽型材挤压提供更有利的金属流动条件,并降低挤压力。在36MN镁挤压机上应用扁挤压筒实现了扁宽型材挤压生产,生产实际经验表明:扁挤压筒内衬应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降低应力,同时也要保证加工质量,避免产生加工应力;扁挤压筒选材应保证较高强度,并具有良好的热疲劳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加工性能;扁挤压筒外套对应内孔短边的位置应适当减少加热管孔,以利于扁挤压筒整体温度均匀变化;扁挤压筒应进行温度控制和调节,防止其因过热而产生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9.
挤压力的确定对挤压机吨位设计至关重要。但影响挤压力因素众多,极易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且计算过程公式繁琐,重复计算工作量大。在现有挤压力通用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考虑挤压机工程实际运行状况,从工程角度推导出变形抗力确定方法及挤压力计算公式;基于Matlab的GUI人机交互软件开发工具包,依据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自主开发了挤压力计算软件,最后以计算某规格6061铝合金型材挤压力为计算实例,说明软件计算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用于计算反向挤压力的计算式都是根据相奕正向挤压时的算式,并直接令作用在挤压筒壁上的摩擦为零得来的。实践中发现,计算出的挤压力与实测值差异较大,无法正确指导生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正、反向挤压时变形区中温升及加工硬化程度不同对金属变形抗力的影响。及采用了与正挤压时盯同的变形抗力值。通过实践,建立了确定反挤压时金属变形抗力的方法及计算式。验证结果表明,以此为依据计算反向挤压力,误差不大于5%,可以满足工程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