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地控制大量的地表径流量,但是其余的降水依然需要通过城市排水管网排除。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如何与海绵城市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因地制宜的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使得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在海绵城市理念下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方向。借助美国环保署开发的SWMM暴雨洪水管理软件建立宜丰县规划片区雨洪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模拟结果可为研究区域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和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因城市化而日益出现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评价方法,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海绵体"雨水环境承载力的地质属性,基于大量实际钻孔及原位渗水试验提取城市"海绵体"的环境地质参数。通过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能力和环境地质参数的内在关系,提出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焦作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可有效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能力的优劣,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城市"海绵体"环境地质能力足以解决最大降雨带来的城市水问题;(2)焦作市研究区整体来说渗水能力较差,降雨条件下会导致地面产生地表径流,而城市"海绵体"蓄水能力及城市水容量较好,可容纳最大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渗水及渗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积水,不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原城市群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分析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道路及竖向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径流污染控制系统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系统,并探讨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结提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建议和存在的问题,可为后续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运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与实施需要解决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和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等问题。通过客观复原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规划建设管控历程的演变,并基于现有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宜的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上,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标准体系。为城市政府及相关管理决策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与推广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绵校园LID措施的径流控制效果,以萍乡市北星小学的改造项目为例,利用萍乡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各个重现期的设计降雨,借助雨洪管理模型(SWMM),构建LID改造前后的降雨-径流模型,模拟不同设计降雨条件下校园内分别采用组合LID及单独布设LID措施的径流控制效果,以及透水路面堵塞情形下的径流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校园海绵化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污染物削减率在60%左右,排放口流量峰值时刻延后7~10 min;三种LID措施对校园径流量削减的贡献度排序为透水铺装下沉式树池下沉式绿地,对污染物削减的贡献度排序为下沉式绿地下沉式树池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堵塞对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在降雨重现期30a时显著增大。通过对结果分析,设计方案下的海绵校园径流控制效果均达到预期目标,对一般的小范围海绵校园进行LID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是目前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但是其实际建设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城市建成区的海绵化改造,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对问题缺乏系统考虑、重工程设计轻景观改造提升、施工与设计配合不够紧密等。通过对我国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即用系统理论统领全局,从区域、流域角度来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考虑水质、水量问题,将景观设计融入历史文化,以保障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日益深入,我国很多高校也积极开展了海绵型绿地探索与实践。海绵型绿地建设体系包括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两大类,但从高校实践来看,"重结构性措施、轻非结构性措施"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24所美国高校雨洪管理规划文件的分析,探讨了美国高校校园雨洪管理非结构性措施的种类、内容和具体应用,以期为我国海绵校园建设中非结构性措施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南宁心圩车辆段为研究区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方法、车辆段的特殊性及《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适用于车辆段的海绵建设方案,并利用鸿业暴雨排水及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V3.0对研究区域海绵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估,考核相关指标的达标情况,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车辆段项目的规划设计及方案可行性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厦门市肖厝小学的海绵改造中,在景观设计符合海绵化改造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校园受益人对景观的需求来确定景观设计要素,通过对校园气氛的营造等多方面分析各类海绵设施,提出适宜于校园设置的海绵设施,同时对设施如何美化景观提出解决措施。最终使海绵改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景观可视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排水系统在城市内涝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仍然缺乏大排水系统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进一步梳理了大排水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其与海绵城市相关子系统的衔接关系,提出了大排水系统的规划方法与地表径流行泄通道的设计方法,并以某城市片区内涝防治系统构建为例,通过案例介绍了道路径流行泄通道的设计,以期为我国大排水系统的合理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地下水库系统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在介绍地下水库的概念、分类和国内外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阐述海绵城市的内涵和要求,地下水库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及地下水库调蓄、净化、水循环路径等基本原理,论证了地下水库系统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基于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设计了囊括地表拦蓄、陆域雨水收集、补源、地下蓄水、取水、泄水、污水排放及处理、中央监控等八大系统为主体的地下水库系统工程整体架构。  相似文献   

12.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通过对不同透水铺装材料的种类、施工工艺特性、造价、耐久性、使用范围、景观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及背景,以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海绵城市"改造实际项目为例,研究透水铺装在小学校园室外环境"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更恰当的选择与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深入剖析城市市区地表径流主要特点,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提出城市市区地表径流估算方法,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城市防洪治涝及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保障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并且很具发展潜力。文章综述了国内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并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包括在其规划设计、评价改进及调度管理等阶段遇到的技术难点;初步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并系统地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关键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在兴隆大明湖片区内实施五大系统海绵工程措施,通过对该试点区典型工程实施水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区域雨洪调蓄能力增加,外排流量减小,地表径流有效减小,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马路行洪得到极大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1.背景生态校园是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生态校园规划需要建立在对校园生态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设计、建筑学等学科方法,以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为目的,对校园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对生态校园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高校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及高校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等学校校园的改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结合贵安新区降雨、下垫面、雨水管网布局、地表竖向等参数,采用模型法对规划区的现状、传统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开发模式的水文情况进行了模拟和评估。根据模拟结果,采用海绵城市开发模式可以基本保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条件不变,径流总量控制水平与城市开发前基本一致。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海棉模式下的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峰现时间均能得到有效控制,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模型法是评估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华南地区J大学新校区为例,对新校区所在地块进行现状分析。其中,J大学新校区一期已建校园的景观设计已考虑了部分海绵设施,而整体体系还未搭建。结合国家及当地政府出台的海绵城市指导文件,对新校区一、二期地块的雨水管理提出统筹规划意见,为二期地块校园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为了科学有序地推进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须构建一套内容全面、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符合地域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作为技术支撑。在分析陕西省地域环境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我国现行基础性标准规范、发达国家城市低影响开发设计导则的基础之上,自顶层设计至具体实施,提出包含规划设计、施工、工程验收、运行管理、评估考核、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六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并针对以上各个部分标准的实施提出具体依据与构想,以期为陕西省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