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2):214-216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维。"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是一种和谐默契、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观念贯穿于国人对宇宙万物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信念和行动上的一种烙印。同时,"和"的思想深植于中医学理论中,成为影响中医理法方药,指导辨证诊治的重要依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1)
学者方锡球在其著作《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中,认为意境艺术符合康德"美的艺术"条件,且是指向人类未来的艺术形态。笔者发现,其对意境结构内涵、意境结构与人文语境等的论述,与哲学家方东美生命哲学思想多有互相发明之处。此次研究即通过对两位学者著述的比较考察,尝试沟通意境艺术与生命哲学,更好地促进读者对中国意境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高清海先生晚年所提出的"类哲学"思想,由于有着深刻的独创性和未完成性这两种相互交错的特点,因而人们在对其理解中多有误读之处。鉴于此,从一个不同于通常主要是关注对于事实世界之解释的视角,而是从改变世界所必定预设的价值世界给予理论奠基的视角,对高清海先生的晚年哲学思想予以阐释,当能深化对于"类哲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首先在理念层面上让学生了解生命、感知生命;其次,在实践活动层面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设置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展开生命教育的学科和管理渗透、开展相关生命实践主题活动以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个角度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包含着朴素的生命哲学意义。恩启都之死引发吉尔伽美什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是对神所规定的命运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是史诗中人本主义英雄思想的放大,折射出苏美尔人重视今生而非来世,以及渴望通过建立不朽之功业超越死亡实现精神不死的生命意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在当下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激烈竞争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楔入道德柔性视角来管控社会利益矛盾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道德深化又一个哲学理论研究的增长点。道德的柔性研究有着自身的逻辑起点、基本内涵和辩证关系,需要深刻的哲学理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伯格森的整个生命哲学和美学都是以其提出的"绵延"概念为基础的,"绵延"是柏格森所认为的世界之本原,其他的一切对象,诸如物质、时间等都是由"绵延"通过不同的形式转化而成的,所以柏格森说:"宇宙是绵延的,每个分离的意识是绵延的,同样,活生生的有机体也是绵延的"[1]。绵延产生于人的内在意识状态之中,是意识状态的持久表现形式,因而也可以将绵延理解为"内在的绵延",这种内在的绵延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因而是不能被量化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野草》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1)
中国人经古至今的哲学观点是"万物皆吾兴也",人们看到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皆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人与自然生命的同一性由此可见一斑。两宋时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美学思想贯穿整个时代,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使我们由衷钦佩古人的智慧。对于这样的智慧是如何表达的这个问题,该文作者将从古代文人画中的生命意识表现这一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