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21,(1):115-118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成长成才、社会进步发展、国家繁荣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发展阶段,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后出口,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下功夫,持续加强"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文在分析新时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思路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逐渐完善,高等院校普及,全国学生受教育覆盖面扩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担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的未来惺惺相惜。党的十八大党代会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国家在教育方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强调和重视。本研究主要致力于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提出实践性的建议。本次研究对山东济南高校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展开调研。进而检测调查数据,分析原因,使当代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将行动落在实处,更好的担负起国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7)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五位一体联动机制,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真理从实践中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统一。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高校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格外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主要阐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以及高校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意义以及今后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设想,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群体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本文从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困难家庭的社会资本是这一弱势群体社会行为范式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关乎生活中的"获得感"。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救助的获得对城市困难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水平、家庭特征等因素能对受访者的社会资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控制以上因素后,社会救助的不同项目对城市困难家庭的社会资本表现出一定的异质影响。对城市困难家庭而言,最低生活保障的获得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资本,同时福利领取时间会强化这种负面影响;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带来了社会资本的显著提高,其他专项救助并未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认为,作为社会保护政策,社会救助应在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本积累。可通过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救助来建设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助力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6):23-29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家园和富强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开展能源教育是其重要职责之一。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在能源教育上的经验分析,结合我国能源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将能源教育融入大学生"非一课堂",将节能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用能源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创新能源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能源教育提升培训和宣传工作,让能源教育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勇于尝试高校能源教育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我国的能源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节能意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8)
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当前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但他们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必须加以教育引导,若引导正确,将发挥巨大正能量,反之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4)
民族地区高校应注重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立人教育活动,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机制,落实立人教育要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品德素养的提升,满足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立人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将"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的目标落实到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当中去,为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
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深刻展现了社会结构的变迁。1949年至今,我国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三个形态,即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1949年—1956年)的团结型社会组织,再到改革开放前(1956年—1978年)的行政型社会组织,以及经过多重探索之后(1978年—2012年),形成的治理型社会组织(2012年—今)。这三个形态逐步革新又相互继承:治理型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组织运行的主导形态,而团结型社会组织与行政型社会组织的运行逻辑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并存。这显示出国家、市场、社会在整合的前提下合作或交融,共同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新时代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助推社会信任的建立,这就要进一步探究我国社会组织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以教育为手段使人臻于成熟理性的最高目标便是社会道德的养成,而培养这样的尽善道德观所需要的教材应该在各式各样的"共同体"里选择,以此来为人的完整性服务。社会教育就是要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团体生活和民族生活等各种生活中产生关联作用,促进生活共同体的提升。因为所有教育的根本和生活的根本均是要取得公民道德陶冶、社会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共同体和谐的终极效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数量与规模迅猛发展.一些大型社区不断向城市周边、近郊扩展,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需求.由于交通便利,人们对社区商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区商业已成为现代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进一步发展社区商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增强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2)
威权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和群体文化特征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从社会演化论视角看,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威胁—安全感决定了不同个体在威权人格—个人自由至上主义两极之间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威权行为和文化的整体水平,而一个社会的威权人格—自由主义的整体水平则会影响这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威胁—安全感同样是激发威权人格由潜在的心理动机变为实际行为的触发器,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等外部环境与个体内在威权人格之间的互动也经由此动力机制得以实现。威权人格作为一种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心理特质在本质上是稳定的,但其外在表现形式则受到制度和文化的约束,而制度和文化则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14,(8):270-271
Q:你是如何参与到这次的项目中的? A:一家民间组织和我们取得联系,问我们是否愿意参与到政府领导的农村重建项目中.在和当地政府官员首次进行场地考察后,我们一致决定在村子中心建立一个图书馆/社区中心,有效地重新激发地震后遭受重创的社区意识. Q:Pinch所在场地有何特殊性? A:Pinch的项目场地十分特殊.一方面,结构利用并需要现有的挡土墙来完善建筑空间.通过将所有的桁架固定在上面,实现了从上方的现有道路到下方游乐场之间的斜坡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Western Europe there has been a growth of unmet low‐income housing needs. There are now as many as 3–5 million homeless people in the EC countries and many more who are paying more than they can afford for poor quality accommodation (Quilliot, 1992, p. 12). In the 1970s it seemed as if the acute post‐war shortages of low‐income housing had finally been overcome and mass programmes of social rented housing had played a key role in bringing this about. In addition, rising prosperity had opened up private market housing opportunities for broad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However, the profound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since the mid‐1970s have destroyed this optimistic scenario. Now we face, on the one hand, the re‐emergence of a large scale problem of housing availability and affordabil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uctance or inability of most governments and societies to respond to this problem. In particular, no government now seems likely to support large scale programmes of social rented housing construction to help meet the rising tide of low‐income housing needs. Indeed, large parts of the existing stock of social rented housing are beset with soci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problems. Also, in some countries, Great Britain and Germany for example, the size of this sector is rapidly diminishing as privatisation takes place. The purpose of this policy review is first to place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a longer‐ter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second to compa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several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Finally, the review will reflect on the prospects for social rented housing.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湖北省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继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做好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调待"工作;打破养老金双轨制,整合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办法;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尽快出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1):24-27
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效果测评是检视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工作的手段。本研究从受教育者文化遗产保护态度增量感知的视角切入,提出了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效果测评的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了信效度俱佳的红色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效果测评量表,并以井冈山红色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定性研究结果的三角互证表明,这一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关注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兼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特征及社区发展的关注点,介绍了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的相互关系及学术渊源,进而讨论城市规划中的社区发展规划内涵。最后提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在继续承担城市物质性发展的筹划、设计及管理任务的同时,应当与时俱进、自觉地介入社会发展领域,积极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全、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The growth of social media over the past decade has transformed how we have interacted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coproduced with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that had created an online archive through a Facebook site of a deprived neighbourhood in Edinburgh, Scotland. Framing the data from this site in the literature on class, place, stigma and belonging, the paper present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we-being’ of working-class residence as opposed to the elective belonging of middle class people, and the stigma towards working-class neighbourhoods from wider society. The paper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benefits of social media in producing a natural discussion about neighbourhoods and reside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ladders to the cloud for working-class neighbourh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