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2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高校党建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机制创新。基于此在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要性以及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现实阻碍基础上,就"双一流"建设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运行模式进行了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的核心课程,为发挥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中的核心作用,必须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觉意识的培养对推动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改革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有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6)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文章通过对G7联盟高校"双一流"建设文本和实践做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各高校注重培养扎根中国、胸怀世界的领军人才;主要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培养、保障机制六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既有共性特征也有校本化差异。为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持续完善文化育人机制、师生互动机制、科教融合机制、协同联动机制、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高校在专业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上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尝试从解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入手,着力构建两者协同育人体系的"大思政"格局,为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2)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样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协同和融合,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文章主要探索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两大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助力独立学院"两大教育"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传统思政育人体系存在"弹药不够""瞄靶不准""力量不足"等问题,育人举措仍需加强、育人准度亟需改进、育人力度有待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政逐渐成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要努力发掘网络思政在育人中的着力点,利用思想路径、行动路径和文化路径等主渠道,形成"一法三路"网络思政育人策略,让网络助力思政育人工作。基于网络思政法理念,搭建"三大平台",协同构建网络思政法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易班"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易班"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研究,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前景,围绕"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模式、教育引导模式和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是个重要的课题。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培养适应"全面依法治国"高素质青年人才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担当。高校应把法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高校思政课作为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应该积极拓宽培育主体,通过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形成法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合育人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法治思维,坚守法治信仰,不仅能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的表率,还能够成为用法、护法、弘扬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7):51-52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优化,可以有效整合高校育人力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视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工作平台更加拓展、育人效果考核反馈更加全面,应从教育理念、机制体制、功能体系等方面出发,对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优化作整体设计和推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5):94-96
经济的发展,大健康理念的流行,使体育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章分析了创新思维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从体育运动训练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体育运动训练创新思维的过程,到体育运动训练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意义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体育运动训练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7)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体制、观念、目标等看似渐趋完善,但当回归教育的本真时,难免再度让人内心沉重。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社会功利性或生存性的,而是要朝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觉醒。非本真教育只会遮蔽人灵魂的双眼,阻碍人的思考,并限制人的精神自由。本真教育则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引导人认识现实来达成自识,唤醒灵魂并帮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最终实现灵魂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9):74-77
在现代传染科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通过护患沟通技巧的灵活应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成功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4)
"唯分数"长期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推进,破解"唯分数"顽瘴痼疾非常必要且任务紧迫。以西北工业大学加强与中学资源共享、引导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效措施为例,提出加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机衔接、综合评价学生是破解"唯分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46-48
从集成场视角考察,国际中转港地位和协调功能缺失等是制约"一带一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绩效的关键因素。选择以西安港作为国际中转港集成运作,具有战略优势及合理性。在国际中转枢纽港战略实施中,应明确物流集成体是主导国际物流链组织过程的集成商,各地货代等物流企业作为功能商参与货源组织,形成中欧班列统一组织运作机制;采用"各地组织货车、中转枢纽集发、统一联运提单、统一全局调度、市场机制运作、共享价值增值"的中欧班列运作模式,物流集成体统一调度中欧班列在国际中转枢纽港甩挂编组操作,国际物流龙头企业积极组织货源直接参与国际物流业务组织过程;加强各地集货列车与中转港集中转运的班列及发运信息平台的联接键功能建设;将各地组织的货源列车、中转班列统一汇总发布,确认各地在中欧班列运行中的贡献和绩效,形成中转港战略的共享共赢机制,以提高我国中欧班列密度、班列时间效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国家向西开放的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国家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4)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薄膜物理》是一门主要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将美育有机地融于《薄膜物理》课程教学中去,使薄膜物理教学富有生机和吸引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是开展薄膜物理教学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薄膜物理》教学中融入美育。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8)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有一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储备,有探索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的人的过程。遂行"立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校践行"立人教育",需要通过打造和谐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引导师生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建设阳光生态校园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的落成给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解协议的"国际性"和"商事性"是适用《公约》的前提之一,拟从"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公约》与其他公约之间、《公约》与国内法律之间就"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规定之异同,为《公约》与我国法律制度的衔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德国斯图加特市集社会教育和交往于一体的公共建筑物——“洛特布尔广场聚会点”的功能与内容,建筑师的思考与创意,平面布置和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