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邮凹陷深大断裂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分析了深大断裂对沉积、构造以及流体势场的控制作用,认为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生、储、盖因素,还控制了运移与聚集因素.重点分析了高邮凹陷边界大断裂对油气运聚的作用,指出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的平面分布特征,而且控制了纵向上油气性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中的高邮凹陷,具有多层生油岩,多套含油气层系和多种类型的油气藏,足一个主要受断层次和构造控制的复合油气区.凹陷两测的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带.带上的不同构造部位分布有构造,断块,岩性和基岩等油气藏.这批油气藏的形成,是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使深洼两侧的广大地区成为戴南,三垛期沉积的有利相带,以及由于断层的活动期写烃类的成熟期的恰当匹配,从而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贮存空间,为油井的高产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成了苏北盆地诸凹陷中最富有勘探前景的凹陷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气地质特点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油气地质条件无论在生、储、盖方面,还是在运、聚、保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陆相生油、多期生油,多种多样的储集岩体,复杂的储集岩性,明显的生储盖组合,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运移距离不长,复式油气聚集带,以及较强的有机质变质作用等.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由于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和印支、燕山运动波及中国大陆,致使海水基本退净所致.这些特点在各含油气盆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隆起是沉积盆地中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流体活动都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隆起具有多种成因机制,伸展、聚敛与走滑环境都可以形成隆起.随着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变化,各种动力机制的复合可以使不同初始成因的隆起发生叠加,从而形成结构形态更加复杂的隆起.隆起的演化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或雏形期)、发展期、高峰期、继承期、改造期和消亡期6个基本阶段,而现今所见的隆起可能仅停留在某些阶段上.在含油气盆地中,隆起往往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沉积期的隆起影响着生储盖组合的发育;成藏期的隆起制约着油气运聚;调整期的隆起影响着油气再分配;定位期的隆起决定着油气最终富集部位.沉积盆地大多为多期原型盆地叠加发育而成,多期叠合作用导致:古隆起多层系油气聚集;在叠加界面上形成了一套油气成藏组合;多期生、运、聚使古隆起油气聚集几率增大,易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带;多期次断裂复合可形成以断裂为主导的油气聚集带;后期成岩改造形成的"封闭层"将古隆起分割为多个含油气区间.古隆起轴部及其斜坡带分别形成了以背斜型和岩性-地层型为基础的大型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复式含油气结构.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柴北缘西段典型油气藏的解剖认为,该区油气藏的形成取决于烃类生成、圈闭发育、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聚集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配置;油气分布严格受生烃坳陷的控制,古圈闭、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低势区,能优先捕获油气,具有发育深层原生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断裂活动密不可分,断裂的封闭性及其圈闭的保存条件是次生油气藏发育的决定因素;侏罗系自生自储式、第三系下生上储式储盖组合广泛发育,良好的储集性能与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重要保障;成藏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的有机配置,控制了该区油气最终是否成藏。通过综合评价认为冷湖-南八仙构造带、马海-大红沟隆起带勘探程度较高,下一步应作为战略展开勘探领域,赛什腾坳陷带应作为战略突破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表层的沉积岩中广泛分布,但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或油气田,则必须在地质发展史的全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因此,油气田勘探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首先考虑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沉积环境,而且要把一个沉积盆地作为整体单元,在研究古海陆分布变迁和生油物质沉积建造的同时,研究油气的转化、运移、聚集和保存等相互有机联系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盆地构造分析在我国油气普查和勘探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的分布与沉积盆地密切相关。盆地的性质、形成和演化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因此,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对盆地的整体解剖和研究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和研究埋藏史、剥蚀史、热史、孔隙史和构造变形史,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地分析和盆地动态综合模拟,并确定:(1)油气源岩层位、分布范围及潜在的生油气量;(2)有利储集层的储集类型、性质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3)邻近生油气坳陷的古斜坡和古隆起,油气运移的指向和方式以及运移量的计算;(4)生、储、盖层组合类型,特别是与不整合面和断裂面运移有关的间断型生、储、盖层组合;(5)盖层厚度、性质及其纵向和横向上的展布;(6)不整合面和断裂的分布以及它们在油气运移和遮挡中的作用:(7)圈闭类型及其所在的岩相古地理和构造位置,圈闭的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时间的配置关系以及估算可能的聚集量;(8)构造运动的时期和强度、地层变形的剧烈程度、地层剥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水动力状况等油气藏保存条件,估算油气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丧失量。  相似文献   

8.
深大断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纵观我国东部裂谷系中松辽、渤海湾、江汉及南海等几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现油气田的分布与盆地中断开基底、地壳或岩石圈的深大断裂有相伴出现的现象,分析深大断裂与沉积、构造、地温场及压力场的相关性后发现:深大断裂控制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带的展布;控制了地温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生、储、盖因素。深大断裂还控制了盆地内构造区带的展布、控制了流体压力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运移与聚集因素。因此,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查清深大断裂的分布是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典型的箕状凹陷,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积,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组合。中央隆起带油气沿大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形成了深、中、浅多层系复式聚集的构造油气藏;凹陷及斜坡区断裂不发育,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了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两者共同构成了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满凹含油的格局。同时,在优质烃源岩分布层段、主砂体带、正向构造背景区以及裂缝、异常高压及特殊岩类储层(碳酸盐岩、火成岩)发育区等优势相区,油气富集、高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主要产层为白垩系.在构造、沉积、钻井、测试等资料基础之上,研究认为多套优质成熟烃源岩、有利的储盖组合、一系列大型背斜圈闭控制着盆地内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受成藏条件控制,盆地中—南部和北部发育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盆地中—南部发育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油气以通过输导层的水平运移为主,烃源岩差异造成原油性质的差异.盆地北部,侏罗系—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大型走滑断层运移到上白垩统储层,油气的差异运移聚集作用造成油气藏原油特征下轻上重.  相似文献   

12.
找到大庆油田并投入开发已二十年。通过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对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认识和初步掌握了一些石油地质规律。本文在总结大庆油田形成条件和油藏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松辽大型陆相断坳盆地特点,进一步总结坳陷期沉积的油气聚集规律,为在松辽和类似盆地寻找更多的油气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伊朗库姆盆地新生代油气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朗盆地是在中新生代受古特提斯洋与新特提斯洋的扩张闭合控制下形成的被动大陆盆地。库姆盆地是伊朗盆地的一部分,在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古新世、渐新世早期、上新世-更新世3次挤压隆升与始新世、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两次拉张裂解的控制,形成库姆盆地挤压型与裂谷型并存的盆地构造格局。库姆组(渐新统-中新统)是该地区目前发现的惟一储油层,油气储量丰富,油源可能来自更深地层,具有优越的储盖与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多样,决定了该地区油气藏的多样性。目前发现的油气田主要是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相似文献   

15.
酒东,酒西盆地的异同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酒东盆地和酒西盆地都是祁连褶皱系为山前盆地,在同一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发育,有很多相似性。酒西盆地自30年代以来发现了一批浅层油气藏,酒东盆地多年勘探却无重大突破。分析二者的异同,认为:(1)盆地边界条件不同,导致局部应力作用方式有别,酒西盆地逆冲-褶皱变形强列,酒东盆 构造变形微弱,中浅、浅层断裂少;(2)主要是油源层都是深部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3)酒西盆地的深部油气以断裂  相似文献   

16.
北塘凹陷新港探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骅坳陷北塘凹陷近东西走向高密度岩浆岩体导致的布格重力异常高曾被解释为下古生界潜山。新港地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沿海岸带北北东向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伸展有关,岩浆活动形成火成岩剌穿圈闭,深源热流体萃取分散有机质和对有机质起加氢、催化作用,促进了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的断裂也是油气向上运移通道,因此油气纵向分布层位多。因火成岩的屏蔽作用,新港地区深部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畸变严重,应采用变速成图。图4表2参21  相似文献   

17.
陆内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风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主动型和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差异。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沉积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反向断块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圈闭类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图3参25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