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实现对快变信道环境下的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 OFDM)系统信道估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的基扩展模型(BEM),并联合迭代判决反馈并行干扰抵消(PIC)检测的信道估计算法.利用BEM将信道估计转化为对少量模型参数估计的特性,并结合PIC检测算法,以达到精确信道估计和消除载波间干扰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最小二乘、线性最小均方误差信道估计算法相比,在误码率约为10-3时,信噪比增益为5dB左右.此外,新算法不需要知道信道的时域统计特性,且采用了移相正交导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道估计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抵消干扰信号,对广义旁瓣抵消器堵塞矩阵输出信号进行累加处理,得到与干扰信号相关性更强的信号,作为自适应干扰抵消器输入,提高了信干比增益;并提出了采用一个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的系统简化结构.仿真结果表明,与广义旁瓣抵消器算法相比,当干扰信号源偏离目标信号源的角度越小时,该文提出的改进广义旁瓣抵消器算法及其简化算法可以获得7-9dB的信干比增益,且复杂度低.  相似文献   

3.
在CDMA系统与OFDM系统相结合的多载波CDMA系统中,应用自适应并行干扰抵消器(APIC),并对这一算法的误码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APIC获得了明显优于传统PIC的性能,且随着干扰级数的增加,系统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CDMA系统与OFDM系统相结合的多载波CDMA系统中,应用自适应并行干扰抵消器(APIC),并对这一算法的误码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APIC获得了明显优于传统PIC的性能,且随着干扰级数的增加,系统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空时干扰抵消CDMA多用户信号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逐次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结构,结合单用户空时RAKE接收机提出一种空时逐次干扰抵消CDMA多用户检测,并推导了一种空时逐次干扰抵消CDMA多用户检测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说明了空时干扰抵消CDMA多用户信号检测算法的性能与单用户检测方法相比,其误码性能有相当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研究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系统中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信号检测方案。首先根据最小均方误差法形成初始估计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器抑制多流干扰恢复发送信号。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检测方案有较强的抗多流干扰能力,性能接近最大似然检测算法,其复杂度较低且时延较小。  相似文献   

7.
设计CDMA最佳接收机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减少和消除系统中存在的符号间干扰(ISI)及多址干扰(MAI).干扰的消除可由均衡及多用户检测技术来实现.本文针对异步CDMA的上行链路系统模型,以最小均方误差(MMSE)作为检测准则,采用并行的部分判决反馈方法进行干扰抵消,推导出一种能同时消除ISI并且极大限度抑制MAI的判决反馈型多用户检测器结构,并通过仿真证明其具有比传统线性检测器更为优良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8.
空间分集技术是抗信号衰落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空间分集不能抵消系统的同信道干扰,天线阵列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抗同信道的干扰。本文将分集和基于MMSE的空域滤波信号处理相结合,提出一种接收机结构,用来抵消同信道的干扰,同时保留分集的体系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提高系统的性能。作为对比,同时给出了最大比合并的分集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多址干扰是CDMA系统中较为突出的干扰,利用多个用户信息的干扰对消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干扰,而干扰对消技术的实现需要信道的衰落估计。该文介绍了信道估计技术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并通过数值分析说明用户数及信道估计偏差对多址干扰对消技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频偏造成移动信道的快衰落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快衰落环境的OFDM系统子载波间干扰抑制算法.采用接收符号移位抵消方式消除符号子载波对远处其他子载波的干扰,再运用频域邻道干扰滤波方式消除其对相邻子载波的干扰,而快衰落的时变信道特性采用梳状导频方式跟踪估计.利用移位抵消后特殊的子载波间干扰分布特性,简化了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邻道干扰抵消算法.通过合理设计训练符号,提高了在ICI环境下信道估计的准确性,从而获得带宽效率和复杂度的均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改善ICI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信号检测算法无法有效应对子载波间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赛德尔算法改进的迭代并行干扰消除信号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自适应迭代的高斯塞德尔算法获取待检测信号的粗略估计;然后利用迭代并行干扰消除算法对初始解进行迭代优化,并在迭代过程中引入提前更新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在长期演进—车联万物通信系统中,该算法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Turbo联合检测(JD)方案中两类低复杂度的联合检测算法:软信息输出的软干扰消除(SO_IC)和硬信息输出的并行干扰消除(H_PIC)。在TDD CDMA上行链路系统中对上述两类算法进行性能仿真,比较其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复杂度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算法性能均比线性JD有显著提高,其中SO_IC性能略优于H_PIC,但实现复杂度却明显高于H_PIC,因此H_PICTurbo JD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MSE-SIC)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has high complexity and long processing latency. A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multi-beam satellite systems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complexity and latency. The spot beams are grouped base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i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Some groups are detected in parallel after a crucial group-wis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urthermore, the multi-stage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less complexit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group detection algorithm. Moreove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using one stage can reduce the complexity over the fast MMSE-SIC and existing group detection algorithm by 9% and 20.9%. The processing latency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MMSE-SIC.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移动台定位时存在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提高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干扰删除的移动台定位算法.文中算法利用迭代检测和并行干扰删除来减小不同基站所发下行定位信号之间的由于远近效应造成的严重的多址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减小定位中的多址干扰,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消除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共道干扰(CCI)的单天线干扰消除(SAIC)接收机.该接收机采用并行结构,对每路共道信号分别做软入软出(SISO)检测,利用检测器输出的软信息和译码提供的外信息做迭代干扰消除,其复杂度仅随共道信号数目线性增长.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逼近无共道干扰时的最佳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新型上行链路非码本预编码传输方法,可用于局域网或广域网无线通信系统中.本方法包含发送端基于几何均值分解预编码算法和接收端正交三角(QR) 分解的混合并行干扰消除/串行干扰消除(PIC/SIC)检测算法两部分.本传输方法克服了现有上行链路码本预编码复杂以及反馈码本序号占用信道资源的缺点,在几何均值分解预编码基础上,对QR分解的混合并行干扰消除/串行干扰消除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几何均值分解预编码结合接收端QR分解的混合PIC/SIC检测算法性能较好、复杂度较低,有利于应用于无线局域网上行接收端的信号检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串行干扰相消的多用户检测器(SIC)和并行干扰相消的多用户检测器(PIC)的思想及其框图的分析,提出了串并行干扰相消的多用户检测器(SPIC)的基本思想及其设想的SPIC原理框图。分析表明:这种检测器能够利用串并行结合的优点进行多用户检测,并能够在复杂度和性能上得到很好的折衷,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