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益民 《纺织学报》2005,26(4):131-133
介绍了把液晶高分子与聚丙烯共混后在不同加工条件下得到的纤维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由于液晶高分子在纺丝成形后即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聚丙烯和液晶高分子共混纤维的初始模量比纯聚丙烯纤维有较大的提高;在牵伸过程中由于液晶高分子微纤维的断裂而使共混纤维的强度低于纯聚丙烯纤维;采用二级牵伸可显著改善共混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二级牵伸后的液晶高分子和聚丙烯共混纤维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秦益民 《纺织学报》2005,26(2):138-140
介绍了共混纺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分析了在液晶高分子和聚丙烯共混纤维的纺丝过程中液晶相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在采用液晶高分子强化聚丙烯纤维的过程中 ,液晶相的浓度、粘度、熔体的剪切和拉伸张力、喷丝头形状、相容剂等因素对液晶相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较高的浓度和较大的拉伸张力作用下 ,液晶高分子可以在聚丙烯纤维内形成具有强化作用的微纤维。  相似文献   

3.
秦益民 《纺织学报》2005,26(2):138-140
介绍了共混纺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在液晶高分子和聚丙烯共混纤维的纺丝过程中液晶相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在采用液晶高分子强化聚丙烯纤维的过程中,液晶相的浓度、粘度、熔体的剪切和拉伸张力、喷丝头形状、相容剂等因素对液晶相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较高的浓度和较大的拉伸张力作用下,液晶高分子可以在聚丙烯纤维内形成具有强化作用的微纤维.  相似文献   

4.
试用不同的加工条件来制备聚丙烯纤维,对初生纤维进行了一级、二级牵伸以及牵伸后的热处理和松弛。通过测定纤维在100℃、130℃和150℃下的热收缩率来检验各种生产条件下纤维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多级牵伸和热处理后的纤维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过二级牵伸,松弛再热处理后的样品能在130℃下保持稳定,并且有8cN/tex以上的强度。150℃下的热稳定性较难改善,经过三级牵伸,并且第三级温度为185℃的样品在150℃下的热收缩率低于10%。把少量的液晶高分子共混到聚丙烯中可以改善聚丙烯纤维在150℃下的热稳定性。二级牵伸以及热处理后的共混纤维在150℃下的热收缩率可以降低到219%。  相似文献   

5.
液晶纤维     
王煦怡  覃俊  何勇 《国际纺织导报》2010,38(10):8-8,10-12
液晶高分子是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态存在的高分子,它兼有液晶和高分子两类物质的特性。根据液晶形成的条件,可分为溶致液晶高分子和热致液晶高分子两大类。溶致液晶高分子已有不少种类开发成高性能纤维。对现有液晶纤维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中国液晶纤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对静电纺聚丙烯纤维进行亲水改性,采用表面活性剂吐温20,通过熔融微螺杆挤出机对等规聚丙烯进行熔融共混亲水改性,并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静态接触角测试对表面活性剂改性聚丙烯纤维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静电纺聚丙烯纤维进行了热力学性能测试。红外图谱显示表面活性剂吐温20已与聚丙烯共混成功,且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在表面活性剂吐温20添加量达到3%之后,静态水接触角明显降低,添加量达到5%时,接触角瞬间为零,展现出极好的吸湿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吐温20富集在聚丙烯纤维的表面。  相似文献   

7.
为更加有效地利用纤维素与蛋白质资源,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方法,以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为共溶剂、乙醇为凝固剂制备了纤维素/ 丝素蛋白共混纤维。研究了喷丝头牵伸与塑化牵伸的倍率分配对纤维分子结构、相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纤维素为基体的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纤维的相形态为单相连续结构;当喷丝 头牵伸倍率为3 时,丝素蛋白沿纤维轴向连续分布,其相形态呈微纤状;当喷丝头牵伸倍数增加至5 时,丝素蛋白沿纤维轴向分布出现正弦波动,其相形态呈藕节状;增加塑化浴拉伸工艺可减少纤维成形过程中丝素蛋白的流失;当喷丝头牵伸倍数为5,塑化浴拉伸倍数为1 时,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达到389.9 MPa,超过常规粘胶纤维。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聚丙烯纤维的染色性能,使其达到阴离子染料可染的效果,设计合成了一种主链是阳离子型的聚离子液体,对其与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研究;将共混体系通过熔融纺丝得到阴离子可染聚丙烯纤维,借助纱线强伸度仪研究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并通过染色实验对纤维的染色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与聚离子液体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相容性,聚离子液体的加入使聚丙烯的结晶度和取向度降低,从而使得其改性聚丙烯纤维更有利于与染料结合;改性聚丙烯纤维的上染率达到17.0%,染色深度值达到5.450 3,且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为4.4 cN/dtex,符合纺织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用于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的聚酯类共混添加剂可染性与聚丙烯纤维可染性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阳离子常压可染聚酯共混添加剂中SIPM对共聚酯的染色性、吸湿性、热稳定性及其熔体粘度的影响以及聚丙烯/改性聚酯共混体系纺丝条件和后加工工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赵博 《非织造布》2010,18(1):6-10
通过建立聚丙烯PP纺粘聚合物的气流牵伸数学模型,讨论了纺粘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的影响,对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实验,发现聚合物挤出量越小,聚合物熔体温度越大,气流初始温度越高,吸风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聚合物熔体的气流牵伸,纤维直径越小;纤维直径随着文丘里间隙的增加而先减小,然后再增加,文丘里间隙大小对纤维直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熔融纺丝法制备热致性液晶(TLCP)/聚苯硫醚(PPS)原位成纤共混纤维,TLCP微纤的形成将有效增强PPS基体的力学性能,并能优化纺丝工艺。考虑到实际纺丝过程是一个非等温结晶过程,因而首先研究了共混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非等温结晶方法研究了TLCP微纤对PPS基体结晶行为的影响,并用Jeziorny模型描述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表明,TLCP/PPS原位成纤共混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能够使用Jeziorny模型来描述。在共混过程中,TLCP微纤结构起到异向成核的作用,提高结晶速率和结晶温度,降低半结晶时间。此外,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挤出共混物表面形貌及共混纤维的TLCP微纤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增韧聚乳酸纤维,采用聚酰胺(PA)与聚乳酸(PLA)制备了PLA/PA 共混纤维,并对其热学性能、结晶、热稳定性、PA 的分散性以及PLA/PA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A的加入对PLA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融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改善了PLA的结晶行为,结晶度提高了51.6%;PLA 热稳定性随着PA 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A在PLA 中分散均匀;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PLA/PA 共混纤维的取向度提高,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当牵伸倍数从1.5增加到3.0 时,取向度提高了30.88%,同时纤维的断裂强度提高了48.58%;当PA 质量分数为1%和20%时,PA/PLA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8.6%和25%,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0.9%和55.9%。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制备了含有0~20 wt%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丙烯(PP)共混切片的基础上,以PP为皮层、EVA/PP共混物为芯层,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出了皮芯复合中空纤维.通过采用声速仪、X-射线衍射(WXRD)等分析与检测手段对纤维取向度和结晶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EVA含量的增加,纤维的结晶度明显降低;拉伸大大提高了纤维的取向度和结晶度.  相似文献   

14.
在纺粘非织造布加工过程中,通过调整牵伸风的速度,制得不同结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研究了牵伸风速度对纺粘PET纤维外观形貌、直径、结晶度和取向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牵伸风速度对纤维表观形貌没有影响;随着牵伸风速度的增加,PET纺粘纤维的直径逐渐减小,当牵伸风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其对纤维直径的影响较小;PET纺粘纤维的结晶度低于15.0%,牵伸风速度对其影响不大;随着牵伸风速度的增加,PET纤维晶区的取向度逐渐增加,当牵伸风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对其晶区取向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阻燃聚丙烯腈及其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聚丙烯腈及其纤维的4种阻燃改性方法,即高分子化学反应改性法、共混法、热氧化法、后整理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高分子化学反应改性法和共混法的发展历程、所采用的阻燃改性剂以及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阻燃聚丙烯腈纤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高分子化学反应改性法有望成为未来聚丙烯腈及其纤维阻燃改性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液晶高分子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可分为溶致液晶高分子及热致液晶高分子两大类.对于溶致性液晶高分子目前已有不少种类发展成为高性能纤维.溶致液晶高分子的代表是杜邦公司的芳香族聚酰胺(Kevlar),已于1972年进行工业化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  相似文献   

17.
芳香聚丙烯纤维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聚物共混的方法纺制了芳香聚丙烯纤维。研究了香料的选择、香母粒的制作、共混纺丝工艺及芳香聚丙烯的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聚合物流变原理,采用共混纺丝方法,制成具有麻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异形聚丙烯竹节纤维。应用各种测试手段,对共混聚丙烯竹节纤维的成形条件,形态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纤维为多相结构,纤维内部有大量贯穿的孔洞,微孔,表面有许多网络状裂缝和沟槽,竹节部分有很好的刚性和高卷曲度,竹节沿纤维呈随机分布。纤维手感粗糙,酷似天然麻纤维。  相似文献   

19.
以硬脂酸铁(FeSt3)为光敏剂,将其加入聚丙烯(PP)切片中,经熔融共混纺丝制得PP/FeSt3共混纤维。通过人工加速紫外光降解试验,分析了含光敏剂的PP共混纤维力学性能以及光老化失重的变化情况,并与纯聚丙烯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eSt3对PP共混纤维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试验条件下,当共混纤维中添加0.2%~0.6%(质量)FeSt3时,其力学性能明显下降,老化诱导期显著提前,并且FeSt3含量越高,其催化作用就越强。通过控制FeSt3的添加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PP纤维的光降解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与传统无纺布纤维(直径约20μm)相比,具有螺旋结构的微纳米纤维材料,不仅具有较小的纤维直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好的弹性,而且由于螺旋结构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纤维的比表面积。通过熔喷纺丝技术,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分别和聚丙烯(PP)组成共混体系,进行熔喷纺丝,制备出了具有螺旋结构的微纳米纤维。一、螺旋结构纤维的制备技术(一)静电纺丝制备螺旋微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