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今气候韧性城市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在气候韧性概念被提出前,学术文献中已出现过类似的概念,主要是用于应对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气候韧性概念的梳理以及对相关学术文献的分析,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两者之间建立起理论联系.文章从城市形态的生态、空间、功能与个体功能维度,以及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特征相互联系的视...  相似文献   

2.
提升雨洪韧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而雨洪韧性的作用主体与生态城市的空间要素有诸多角度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生态城市空间的塑造,并在不同尺度上综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洪排涝问题。基于雨洪韧性与生态城市的概念,探讨两者的交汇点和合力点,并通过梳理分析雨洪防治理念的演化历程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明确雨洪韧性导向的生态城市空间塑造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的作用途径,最后结合中法生态城案例,介绍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结构、组团肌理、多用途空间、建筑和场地塑造上的设计实践,为生态城市的空间塑造提供可供借鉴的跨学科交互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消防安全韧性的提升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韧性城市构建基础理论为基础,着力实现消防减灾的目标,以珠三角城市之一的中山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POI数据和遥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识别分析中山市消防站救援覆盖能力,评估中山市消防安全韧性的情况,探讨消防安全韧性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管理单元,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其中,以公租房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社区因具有基础设施落后、人群组成复杂、管理人员稀缺等特点,在公共事件突发时潜藏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如何营造具有多重功能的韧性社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高密度城市与韧性社区的关系入手,分析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韧性社区的特点,并以百子湾...  相似文献   

6.
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被描述为在特定的地方,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尤其受到来自于内外部经济发展动力和城市法规的影响与控制。聚焦中国城市法规,以南京市为例,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家、省级及地方城市的相关法规条文,对涉及城市形态的划分为直接相关、间接相关和不相关三类,并总结出这些条文中对城市形态的规定,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布局等强制性规定和城市景观组织等引导性规定。最后通过案例验证,在建立形态法规理论模型和空间关联评价图表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城市街区平面形态、地块建筑布局形态及街道界面形态等方面,对案例的实际现状与符合法规的理论模型进行图示比较,并结合关联评价图表分析城市形态和法规的关联性。本文研究验证了城市法规对城市形态的关联影响,不仅对我国相关城市法规和城市设计规定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研究深入解析城市韧性、空间环境与暴雨内涝之间的关联机理,基于暴雨-内涝的全周期发展过程,分解城市建成环境的韧性提升目标。从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两方面解读和提取能够发挥韧性提升作用的空间环境要素,总结形成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建成环境韧性因子集并提出韧性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雨洪问题,如何使社区更具有相应的韧性,是三角洲城市群社区发展重要议题。荷兰是雨洪韧性理论代表性实践国家,文章以荷兰圩田体系下的社区、城市环境中集合社区及水面上浮动社区为3类地理环境下社区研究对象,归纳其面对不同“水问题”时社区水系统设计策略;通过实地走访与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具体社区水系统设计实践,从策略实施、空间规划、资源利用、学科共治4个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珍  张圆 《华中建筑》2020,38(1):32-37
研究选取沈阳为高密度城市样本,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三大城市形态因素与声环境的关系;运用声源调查和声学测量的方法实地调查10所典型学校周边声环境,发现小学校园所面临的声环境状况严峻,且在微观尺度下学校周边声环境与城市形态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用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调查和分析形态因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状况,发现沈阳市小学周边功能复合程度较高,道路交通状况严峻,建筑所形成声场围蔽。结合两者分析得到,高密度城市学校所面临的城市声环境不佳,声源复合嘈杂,交通噪声普遍且严峻,声场不利于噪声扩散,高密度城市形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声环境,对校园声环境产生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提高整体流域的抗洪能力,有赖于流域雨洪管理体系的完善,但目前仍然缺乏整体流域的减洪韧性概念框架或决策方法。本文从福利经济的视角,建构了一个兼顾公平和效率且具指导性的整体流域径流分担的韧性理论决策架构。此框架运用博弈论,建立了减洪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协商过程模型和雨洪径流的处理方式。以台湾大甲溪流域为例,仅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其上游需要承担76.13%的径流量;仅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下游需要承担80.33%的径流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上游在博弈的模型中总是能够得到收益,在中游和下游分别承担9.16%和63.55%的减洪量时,可实现流域整体最大效益。本文所建立的减洪韧性分配框架实现了流域上、中、下游减洪量的分配,可为各区未来减少雨洪灾害的工程设计进行总量控制,为各利益主体的协商提供指导,有助于提高流域的整体减洪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孙澄  解文龙 《风景园林》2021,28(8):39-44
严寒地区长达6个月以上的冬季使城市面临更加独特且多元的气候问题,如低温、冷风、冰雪等,这种复杂气候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成为严寒地区城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梳理既有研究针对城市设计要素与气候韧性关系达成的共识性认知,得到气候韧性视角下城市设计不同维度构成要素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周梓卉  李振兴  石羽 《建筑科学》2023,(2):202-206+234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城市生态韧性是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城市韧性建设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合理安排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在梳理了城市生态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展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探索城市生态韧性的应用模式,利用生态手段进行城市韧性建设,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风险,明晰城市复杂的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以澳门为例,首先,通过ENVI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CART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定局地气候区(LCZs);其次,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LCZs热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和影响机制;最后结合热环境优化等级评估,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以中低层建筑、裸露地表为主的LCZs升温效应显著;以乔木、水体和高层建筑为主的LCZs降温效应显著;2)阻挡太阳辐射比通风散热更有利于地表降温;3)空间误差模型(SEM)能较好地描述澳门城市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4)各LCZs分区热环境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差异较大;5)SVF、BD、BVD和ISD具有增温效应,BH、BH_S、GSD和WSD具有降温效应,且GSD、WSD、ISD和BVD的影响系数普遍较高;6)澳门宜优先优化LCZ10(重工业)、LCZF(裸土或沙)、LCZ4(开阔高层)、LCZ5(开阔中层)、LCZA(茂密树木)、LCZ6(开阔低层)热环境。将为澳门等高密度城市制定高温风险应对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 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 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 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 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 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 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 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 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理解风险扰动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和影响机制,对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流网络与物质空间网络的耦合关系,解构“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关联逻辑,剖析风险扰动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以要素流动为介质,将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风险扰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空间应急响应四个层面,建立起风险扰动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韧性机理研究理论框架;结合典型风险扰动场景,从空间网络构建、城市韧性测度、关键要素识别和智慧韧性治理四个方面提出韧性机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本文可为城市韧性机理和可视化优化调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且体系不完善,易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评估乡村抵御相关风险的韧性能力并提出相应策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湘阴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抵抗—恢复—适应”韧性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韧性指标权重,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湘阴县乡村整体韧性程度偏低,各村庄间的韧性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高风险的村庄主要有“抵抗力”脆弱型、“恢复力”脆弱型、“适应力”脆弱型、“抵抗—恢复”脆弱型4种类型。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韧性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一直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暴发,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文章以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切入点,剖析了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城市问题,从空间韧性、规划韧性、技术韧性、经济韧性、治理韧性五个层面,提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韧性城市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熙  王粟 《四川建筑》2021,41(3):17-20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设施的不足,随即全国各地抓紧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项目建设补强短板.作为建设"韧性城市"的先行工程,呼和浩特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项目在当地卫健委的统筹协调下,将六家医院及医疗管理机构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组团集中选址在距离呼市中心城区15 km,且位于城市下风向的城...  相似文献   

20.
山地城市灾害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文章针对山地城市灾害特征,从韧性视角提出山地城市生命通道布局体系,并以北京门头沟区为例,从构成韧性的特征出发,重点分析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中的生命通道构建问题,以期为山地城市的防灾韧性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