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化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年内分配约65%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间降水丰枯悬殊,连续丰、枯水年交替出现。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30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缓解水资源日趋短缺的严峻形势,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淮河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淮河干流1996年11月上旬洪水作简单分析,统计出此次暴雨洪水有关特征值,提醒沿淮各地注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淮河干流息县站和淮滨站洪峰流量预报成果,本项目由河南省水利厅立项。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预报精度高,预见期长,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1996年6、7月淮河洪水,是1991年洪水以来出现的一次较大洪水。在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后,经过5年治理,淮河正阳关以上河道部分堤距已展宽,一些重要堤防也进行了加固处理。1996年洪水虽然量级不大,但淮河干流临淮岗以上河段水位较高。淮河干流除东风湖行洪区外,其它行蓄洪区却没有启用。因此,分析1996年淮河干流洪水特性,对于了解河道泄洪能力,合理确定整治措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水文序列表现出非平稳特征,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水风险分析忽略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会低估洪水风险。研究采用GAMLSS模型作为边际分布模型,以降水作为协变量,对淮河干流部分重要水文站点的年最大1 d流量和年最大15 d洪量序列进行非一致性频率分析,探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洪峰和洪量设计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洪水年份,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峰和洪量边际分布设计值低于非一致性条件下的设计值。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两种条件下洪峰和洪量的联合分布模型,分析50年一遇的峰量同现超过概率,发现在大洪水年采用一致性条件下的同现超过概率容易忽略峰高量大的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6.
7.
关于洪泽湖校核洪水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定为3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淮河流域规划中,仅对300年一遇洪水作了安排,主要工程措施是开辟洪泽湖以下淮河入海水道,并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m~3/s,强迫行洪流量7960n~3/s,确定河道规模。按此工程规模实际对2000年一 相似文献
8.
9.
洪水调度是防汛抗洪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淮河洪水调度经历了2003年、2007年等流域性大洪水的考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调度方案。本文通过对2003年、2007年洪水调度的分析,全面回顾了淮河洪水调度的历程,总结提炼了淮河洪水调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展望了今后淮河洪水调度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史碧娇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12):18-19
太原市“三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势条件决定了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城市现有的洪水灾害防御体系仍面临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通过分析太原市洪水灾害特征、山洪灾害防御形式现状,围绕水库工程、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现状等方面对存在问题与短板进行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洪水灾害的防治体系与能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蜿蜒千里,经洪泽湖汇入长江.其上游落差大,中游比降小,加之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造成大量泥沙沉积,汛期暴雨冲刷,泥沙排入河道,致使淮河中游形成丰富的黄砂资源,开采河道砂石已成为一个行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颁布和<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的出台,淮河河道采砂正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总结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雨水情及其特点、防汛抗洪主要举措,结合防洪实践抒发防汛体会,针对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治淮工作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围绕“以流域为单元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的目标,通过深入剖析淮河区跨省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新阶段治水思路,从落实组织形式及任务分工,统筹协调不同省份治理标准、设计流量及水位、治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跨省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及主要措施,为高质量推动淮河区跨省中小河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的安徽省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现有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调蓄洪峰、控泄洪水,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6.
根据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和水系构成,分析了水文学与水力学模型在洪水过程、洪水要素和空间范围方面的集成方式,并且介绍了两种模型针对淮河流域特点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方法.为实现两种模型的充分集成,采用了数据 - 模型 - 应用3层结构的总体集成框架,通过模型应用过程的模块化处理和数据有效交换,建立了集模拟、率定和预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计算平台.本文所建立的集成模型采用长系列实测资料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集成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淮河是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流域,安徽位于淮河中游,省境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治淮成就,但从近几次淮河中等洪水的汛情来看,淮河仍远未实现"修好"的目标.本文从淮河变迁入手,分析流域洪涝成因,对淮河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系统各级河道管理部门在当地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防汛抗洪、工程管理、水政执法、内部管理、工程建设、水利规费征收和多种经营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河道管理系统管理的各类工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正常的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各级河道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各项管理工作也有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一、工程概况 淮河入江水道工程于1969年10月开工,1970年夏堤防主体工程完成.它是淮河下游的主干道,也是洪泽湖泄洪的最大口门,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流量目前占洪泽湖总泄洪流量70%以上.在淮安市境内自三河闸至高邮湖,河道总长56公里,堤防长149公里(其中左堤防98.4公里,右堤防50.6公里),沿堤涵闸(洞)77座,流经盱眙、洪泽、金湖三县.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淮河发生了建国后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大洪水,共使用了9个行蓄洪区,确保了沿淮重要堤防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对洪水的科学调度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正确贯彻执行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所确定的政策,是行蓄洪区得以及时顺利使用的保障。本文对淮河行蓄洪区的调度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补偿政策进行了阐述,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蓄滞洪区运用与补偿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