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DS-231开发系统的可信度测试程序,是英特尔公司以软盘或纸带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对标准的INTELLEC系列Ⅱ机型及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检查测试的程序。本文分以下几个问题介绍以软盘为基础的可信度测试程序:可信度测试的一般介绍、测试功能、工作过程、程序框图及可信度测试软盘的复制。可信度测试不同于监控程序中的诊断命令(·Z$命令)所进行的测试。·Z$命令只进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eXtremeDNC的数控机床网络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许多单位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长期以来大多采取操作人员在机床操作面板上手工输入NC程序的方式工作,这种方式机械而烦琐,出错几率较大,工作效率低。虽然近年来有的单位采用了计算机进行通信,但所用的通信程序是基于DOS/Windows操作  相似文献   

3.
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历来靠穿孔纸带送入机床,控制机床进行加工。众所周知,用纸带传输信息会带来众多弊病:传输速度慢、误码率高、增加设备投资等等。为此,我们研制了微机与数控机床信息传输系统,结束了数控机床靠纸带传输信息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基于UG的数控加工图形化编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数控机床是按照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工件进行加工的高效自动化设备,数控程序的质量是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质量和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数控编程技术是随着数控机床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至今已经历了手工编程、语言自动编程和图像自动编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引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的汉字信息处理机可作为大型计算机的汉字终端,也可自己独立成为一个小的汉字系统,它配备有软盘机、汉字显示器、针式打印机、键盘、光笔、盒式磁带机、纸带输入机、EPROM写入器和外部通讯接口,每种外部设备都有自己的管理程序,各个程序汇总在一起构成一个汉字软件系统。从软件研制发展的阶段来看,本微处理机汉字系统的软件可基本上分为三级:第一级汉字系统管理软件,或称操作系统,第二级各种语言的编译软件,第三级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6.
我公司引进的美国八十代中期生产的数控机床,由于采用软盘输入方式的输入不可靠导致系统在输入程序过程中经常发生中断故障,从而加工无法进行,影响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问题,为此对原系统进行网络化改造,提高了系统的开机率和可靠性,并真正实现了CAD和CAM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从"纸带穿孔机"开始 同沈鼓与沈阳机床相似,北京一机床的信息化建设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北一从当时的铣床研究所抽调出两位搞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研究的工程师,组成计算机应用组,这其中,就包括曾任北京第一机床厂CIO、现北京并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林.  相似文献   

8.
赫建 《电脑学习》1996,(1):46-47
目前,许多数控机床都使用了数控软磁盘,特别是CNC控制的各种机床,配备意大利MIDIA数控系统的机床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数控软盘就是指装数控加工程序,并能在一定的机床上使用的一种专门软盘。该种软盘通常是在机床上进行格式化,但速度都较慢。其实对于这种软盘,完全可以在微机上进行格式化,并且速度非常快。通过对软盘的研究,有些还可以增容,如笔者早在两年前就实现了这种快速增容的格式化(详见《国际电子报》1994.7.4第28版)。本文则介绍专门进行这种格式化的软件,可以进一步减少操作,方便使用。本文介绍的这种软磁盘是8…  相似文献   

9.
CD-ROM中的软件一般分两种方式存放,一种为源文件,即可直接进行安装,另一种是用映象文件存储(如*.IMG形式)。对于后一种,通常使用HD-COPY等软件将IMG文件转储到软盘上,再使用软盘依次安装。现在许多软件,需要10张软盘甚至更多,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需要大量软盘,  相似文献   

10.
一、数控机床通信的意义 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一些企业投入了大量先进的数控设备.同时,作为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职业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从本世纪5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开发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指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数据通信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而产生的.2.数据通信与传统电话通信电话通信的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普及,尽管其技术还在不断提高,但在总体上已进入饱和阶段;而数据通信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在蓬勃发展,两者在技术要求、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微处理机软盘系统的一般原理,一个简单软盘操作系统的实现以及按名自动存取汉字文件系统的一种方案。下面就这三个部分逐步予以阐述。一、软盘的一般工作原理 1.1 软盘的信息存储方式计算机里的0、1代码信息是以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软盘上,磁信号的记录方式通常有调频制(FM)、改进型调频制(MFM)和二次改进型调频制(M~2FM)几种,它们是按照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的不同编码方式来区分的。通常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是相间排列的。调频制的编码方式是在遇到数据信号为1和时钟信号时编码信号翻转,在遇到数据信号0时不翻转,参阅图1-1中FM的波形。改进型调频制编码方式是在遇到数据信号1时翻转,遇到数  相似文献   

13.
<正> 笔者在本刊1988年第12期上刊出的《穿孔机与微机的连接》一文中,谈了如何使穿孔机穿孔出纸带信息。但是这些纸带信息在未输入到数控设备进行加工生产之前,必须进行检查校验,以防有错的纸带信息输入到数控设备中造成工件报废,以致影响生产。如何对纸带信息进行校验呢? 采用人工逐排阅读孔的检查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在大批量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检查的正确性。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光电输入机把纸带信息再读到微机中,由计算机对纸带信息进行比较、列表,显示、绘图等一系列检查校验,从而得到完全正确的纸带信息。这样,才能送到数控设备中进行加工生产。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不少CD-ROM光盘的文件是以映像文件(.IMG或.DDI)形式存储的。安装此类软件一般是,先用HD-COPY或DISKDUPE软件将所有映像文件释放到相应的软盘上,然后再用软盘进行安装,整个工作过程非常繁琐费时。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操作方法,即利用Windows的多任务交互工作方式,配合HD-COPY,只需一张过渡软盘,即可  相似文献   

15.
马殷元  雷斌  蔡慧林 《测控技术》2013,32(9):104-106
为扩展老式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设计了基于CAN通信模块的网络化代码服务系统.首先,根据老式数控机床的通信协议和CAN总线的特点,分析了管控网络传输实时性问题,提出了CAN网络速度匹配方案,解决了老式数控机床访问网络的共享介质访问冲突问题.通过速率匹配计算,确定一个CAN网络最多可以同时服务4台数控机床.代码服务系统软件主要功能包括手动下载代码到数控机床、手动上传代码到服务器和自动代码下载服务.系统在一个数控的车间安装应用,通过了大负荷通信测试.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232通信接口的DNC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引言 数控机床与计算机通信是实现制造设备集成控制和管理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计算机对数控机床的直接或分布式集中控制称为DNC(Direct/Distribute Numberical Control)。围绕DNC技术,CNC制造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通常,低  相似文献   

17.
软盘增容的常用软件是意大利的800.COM和德国的HDCOPY。以高密盘(1.2M或1.44M)为例,使用800.COM时不增加磁道数(仍为80道),仅使每一磁道上增加了2个扇区,那么1.2M的软盘为1.37M,1.44M软盘为1.6M。若使用HDCOPY软件中的格式化功能,不但可以增加2个磁道,还可以使每一磁道增加3个扇区。这样1.2M实际是1.476M,1.44软盘可达1.722M。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数控机床不具备网线接口,不便于数控设备集成联网.基于CAN总线技术,设计了远程控制数控车床的通信节点,解决了远程数据通信问题,方便大量数控设备集成联网.  相似文献   

19.
"757"操作系统配有较多的外部设备,软盘是其中一种主要设备.软盘管理程序,就是通过用户的软盘文件广义指令,对软盘上文件的信息进行存取、加工.一、硬件支持为"757"操作系统配备的软盘不是专门的软盘机,而是一个带有软盘的微处理机(BCM-2)系统.其软盘规格为8英寸,双面单密度或单面单密度.每面容量为241K字节(用ASCII码时)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为DJS-21计算机配ZK-160型快速穿孔机,采用了双接口相配的方法。在不改动原编译系统的情况下,为快穿机配上双接口来适应两个编译系统。由于两个编译系统不会同时使用,因此在调用某个编译系统时,仅由波段开关将接口转到相应的编译系统,从而解决了两个编译系统需求的矛盾,实现一机多用。经过一年半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使用方便,可复穿源程序纸带、数据纸带、编译系统纸带、手编程序纸带以及线切割机加工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