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移动通信》2006,30(6):110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日前在“第四届中国(北京)RFID国际峰会”上透露,由科技部牵头、包括信息产业部等14部委制定的《RFID白皮书》即将出台。  相似文献   

2.
我国RFID产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与电脑》2007,(10):54-55
无论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好,还是随着市场运作的发展也好.在电子行业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尤其对于我国遭遇切肤之痛之后更是深有体会.RFID作为一项涉及面可以渗透入居民最基础的生活当中的新兴技术,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更甚攸关国家信息安全.基于此原因,RFID标准化以及自主产业链的建设更是得到国家的重视.几经沉浮之后,2006年6月份,《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3.
RFID在德国世界杯上大出风头,人们在想,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RFID会如何?中国的RFID会如何?2006年6月9日,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十五个部委编写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发布,指出:“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正成为全球制造的中心,RFID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当前RFID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国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机,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6日,由科技部等十五个部委共同编写的《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在京公布,成为我国射频识别技术与产业未来几年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文件,这标志着我国针对RFID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未来几年我国RFID技术及应用将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子标签(RFID)的应用部署终于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其市场高速成长首先从中低频(工作频率小于30MHz)开始,由于标准不统一、价格偏高等原因,中国高频RFID(工作频率大于400MHz)应用整体规模不大。据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中低频RFID市场规模达4.55亿美元,同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RFID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一方面推动了信息化向纵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孕育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RFID技术的宣传的力度尚有不足之憾。在我们迫切希望对RFID技术进行实质性的、深入的了解、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日前,在广州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期间,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共同举办了宣传贯彻《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会议。  相似文献   

8.
《RFID商情网》(www.rfidsalon.com)与《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门户网站和平面媒体交映生辉、珠联璧合的产物,在读者和其他媒体的亲切支持和热情关怀下,正在被打造成业内B2B的公众信息平台,并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RFID及其应用     
RFID(Radio Freg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几乎与1934年率先获得专利的UPC条形码一样古老(通用产品代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采用类似RFID技术来识别敌我战斗机。1948年10月Harry Stockman在IRE(无线电工程师协会)学报上发表《利用反射的功率进行通信》的论.首次论述了RFID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字通信世界》2011,(9):60-60
近日,赛迪顾问《中国北斗导航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光电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发布,这两份白皮书分别概括了中国北斗和光电产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介绍了重点区域/城市的北斗与光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北斗与光电产业的空间演变趋势,同时对中国北斗与光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RFID正在成熟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俗称电子标签.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但是,随后RFID的发展印证了Geoffey Moore的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图1)(注),RFID在早期市场出现了断层.RFID热潮的再度兴起时已经进入21世界,随着仓储和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RFID在产品供应链环节找到了用武之地.开放标准的出现和被认可以及RFID从封闭式系统向开放系统演进,促使大型企业(沃尔玛,TESCO、IBM等)甚至一些国家机构(美国国防部等)认识到它在改进效率、改善供应链和提高投资回报率方面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ISO/IEC JTC1/SC31 RFID物品管理与标识(WG4)及RFID安全组(WG7)会议于2013年4月8~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召开,来自中国、韩国、美国、德国、英国、南非、日本等国家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 WG4/SG1工作组会议 本次数据编码分工作组(SG1)会议对集成传感器的RFID标签及系统的编码问题、对RFID中OID与SG1的EPCglobal编码问题和WG4/SG1相关标准中涉及的与ISO/IEC 18000-63《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的射频识别第63部分:860 MHz至960 MHz空中接口通信参数类型C》标准中的相关编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指导单位:信息产业部支持单位:中国RFID产业联盟上海RFID产学研联盟粤港RFID产业联盟主办单位:亚太RFID技术协会清华大学电子学会大唐电信集团承办单位:中国帅风网讯中电会展支持媒体: RFID商情网RFID世界网RFID信息网中国RFID论坛《物流技术与应用》会议地点:北京西郊宾馆(清华大学近)会议时间: 2007年9月6日-8日论坛会简介十多年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流、商业、交通、军事后勤筹一些对于电子商务的需求最为敏感的领域,率先开始推行RFID技术。在RFID起步较早的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它已经作为一项产业得到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亚太地区各国的RFID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前,赛迪顾问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两项调研成果。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直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在综合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前者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  相似文献   

15.
RFID系统安全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但随着RFID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了其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讨论了RFID系统的通信模型和通信中的安全问题,分析了低成本RFID系统的安全隐患及基本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会主持人之一的笔者透过“2007(深圳)第六届RFID科技成果与应用高级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演讲,观察和评述了中国RFID产业的发展概况。本文剖析了中国RFID产业及应用状况,指出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关于RFID产业发展中存在成本、标准和商业模式三大“瓶颈”,本文援引与会专家的观点逐一阐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出“抓好从科技创新到平台运营来建立和健全中国RFID产业链”是发展中国RFID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非接触性识别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对RFID技术的组成、原理,标准化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综述了RFID技术在物流、防伪、交通管理等主要领域的应用,以使让人们对RFID技术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从而使之得到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本期的英语版本中登载了一篇由讯宝科技公司寄赠的一篇文章——“Synchronize Your Supply Chain with RFID”, (本刊将它翻译为《让供应链与RFID时代同步》,以下简称《同步》)。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读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RFID介绍文章之一。为了使你能够与我们分享这篇文章的精湛内容为我们带来的助益,我们特意刊登了这篇文章并向你推荐。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6):I0004-I0004
近日,RFID标准工作组的成立、中国RFID产业联盟的出现给业界带来新气息一一RFID在经过几年的喧嚣之后,开始回归理性。RFID产业的实质性推动,需要转变思路。对于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化工程是“拆墙”工程。要拆的是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墙”,以实现互联互通,产品、技术和应用的社会化决定了要共享就要有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RFID技术受到广泛关注,《RFID技术与应用》作为主要面对中国和港澳台地区的首家RFID专业刊物应运而生。本文总结了该技术的特点、适用领域以及该技术在亚太地区各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本文还介绍了创办杂志的目的和宗旨、设立的栏目以及对杂志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