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筑》2012,(10):12-24
中国速度之下,中国建筑似乎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代建筑被作为时代和经济的表征引发各种议论,但其作为文化承载体的意义似乎还未有足够认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改变大众将建筑作为艺术或技术分支的狭隘认知.进一步传播建筑文化?建筑师需要怎样的媒体?又通常采取哪些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及作品的国内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一个比较宽泛的层面上 ,就现代建筑与媒体的关系、现代建筑的文化形态等问题展开讨论 ,7月 30日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与 far2 0 0 0 .com联合举办了“北京链接 -媒体与建筑”活动。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和教授主持了该活动。与会者认为 ,建筑作为一种相对恒定的文化载体 ,本身就是一种媒体 ,它可以传达各种文化信息 ,反映文化思潮。信息时代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对新建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日本建筑评论家村松伸、旅日艺术家方振宁、旅英建筑师邓才德及艺术家汪建伟、美术批评家陈履生、《建筑…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是近年来建筑界的热门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城市的建筑处理。这和我们过去讲的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本来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只不过它专指在城市某一地区和范围,把建筑看成一个整体,同时又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而着重研究其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面对一座座古城,建筑师们自问:怎样的建筑形式才能与旧建筑协调而成为它们当中新的组成部分?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才能体现从旧时代步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自然结合?文化古城的时代感怎样体现?传统城市里可不可以出现国际式建筑?  相似文献   

4.
建筑新史学     
陈薇 《建筑师》2019,(6):127-127
<正>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是我倡导研究建筑史的一种目标状态。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开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在相当长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客观的认知问题,如汉代建筑成就如何?唐代建筑是怎样的?明清建筑相对宋代如何变化发展的?等等。这也是建立中国建筑史认知谱系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进而,我们希求从建筑史中获得养分或者汲取经验,包括探索有无可能从历史建筑中提供技艺、语言、模式以及创作实践的源泉,抑或依此形成建筑理论,诸如园林空间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坛二     
正黄居正先生在开场中提出:建筑既作为文化载体,亦作为文化的表征。讨论建筑教育重要的是将建筑教育看成文化。这次会议是在大美术的框架下探讨建筑学,探讨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因此人文学科的特征不可避免。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教给学生哪些文化?朱文一教授提到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特点,其形成原因之一是高考制度。针对建筑教育,最重要的是将文化体现于其中并应该因材施教。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应该随着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正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是标准营造继雅鲁藏布江小码头之后,在西藏建成的另一个房子。在西藏做建筑需要面对很多挑战,首要的问题是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西藏文化?如何对待本地原有的、带有强烈色彩和装饰性的建筑传统?新建筑与周边原有建筑形成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大范围地形及自然景观的关系?建造过程如何考虑当地工匠、当地技术的参与?在恶劣的气候和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哪些材料和建造方式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现实的?是否可以用一种平视和平等的态度对待西藏的文化?是否可以既不俯视又不仰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当下媒体竞争激烈,同一个新闻事件,众多媒体到场,作为在现场的记者,怎样才能够在激烈的新闻"竞跑"中写出读者叫好的新闻?怎样在竞争中与同行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这就要在求新思变和深度挖掘及深入采访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大意是指用中国传统元素如彩绘、雕饰等对建筑外部及建筑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装饰美化的行为。古代传统或现代建筑因为有了它的装饰会使得自身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性,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也有利于提高建筑装饰档次,是设计师们优先考虑加入设计中的元素之一。文章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怎样应用进行了简单阐述和探讨,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瑰宝,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价值取向,一直延续到现代建筑业,并对现代建筑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简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建筑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刘志洪 《砖瓦世界》2001,(11):36-37
中国陶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差距很大。作为“陶瓷之国”的中国,却不能与国际陶业接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陶业的一大悲哀?。同样是陶瓷产品,国外可以将它演变成一种文化,而中国只是在“陶瓷”上作文章,这样认知上的差异该用怎样的文字去描述?!  相似文献   

12.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来以来,如何认知和对待中西建筑文化,特别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性问题。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怎样理解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园林与西方花园之间的区别?对此,以前笔者也未曾予以注意。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研讨,是从2014年06月一位苏州园林界的朋友陈天趣带领他的十位学生来北京考察古建筑之后,才开始的。现将笔者与陈天趣多次探讨交流的个人心得体会,抛砖引玉,公布于世,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不是漂亮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保峰  秦佑国 《建筑》2003,(1):74-75
有人说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有人比喻:建筑是无言的诗篇。您把建筑看作什么?您理想中的建筑是怎样的形态?您希望身居其中的建筑带来怎样的身心愉悦?您可以从文学的、哲学的、科学的以及能够表述您观点和感受的一切角度来变成文字,与大家共享。2003年“文化广场”栏目将重点关注当代建筑与文化,欢迎从不同切入点解读建筑,品味建筑文化,欢迎所有热爱建筑的人士踊跃来稿,使本栏目期期精彩。  相似文献   

14.
苏金河 《建筑》2011,(14):76-77
要不是798工厂,谁会知道中国还有包豪斯工业建筑?要不是798工厂,谁会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后被荒废的大型红色军工企业及命运?要不是798工厂,中国怎么会拥有和美国纽约相媲美的SOHO艺术区?要不是798工厂,人们怎么会关注政协委员的文化呼声,朝阳区垡头的北京焦化厂又怎么会在原址作为新中国工业建筑展示区得到保护?798工厂可以说是头一个经过公众努力得以保留的富有特色的中国新工业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文章从以点及面的思路出发,对当代建筑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进行历史场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不同时期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传播特征,以此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6.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统建筑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演变,以“土木/营造”的规律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与诠释。通过学术性认知,意图表明不必受制于至今建筑学科规定的构造和建筑史课之界限,可在建筑学学术本质上将二者合一去理解,以更整体统一的思路去认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志超 《广东建材》2007,(5):136-137
步入二十一世纪,建筑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作为一门恒久的艺术和一门新兴的科学,建筑面临怎样的挑战,又面临怎样的机遇? 新的世纪里,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8.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19.
赵辰 《世界建筑导报》2011,26(6):108-109
中国的当今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建筑文化也已经汇入了世界的当代建筑文化之洪流。但若是讨论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认知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问题,至今,我们依然被大量的误解、杂念所困扰着,而难以清晰地表述。其实,中国建筑的"百年辛路"正是这样一种"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土木/营  相似文献   

20.
金磊 《建筑》2014,(23):38-39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建筑文化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又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如何让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建筑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如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中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空缺"?如何真正以华夏民族文化之力,在坚守中创新探觅中找到中国建筑与中国设计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