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的特点,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计算井组剩余可采储量,确定了不同潜力井组挖潜类型;开展分层启动压力研究和单砂体挖潜先导试验,为井组层间挖潜提供技术支持;确定了层间精细挖潜的技术对策研究:沙二上1建立差层井网、沙二上2+3强化二类弱吸水层的动用、沙二上4-7最小自然段注水、沙二下层间二三类层调整挖潜、平面相控挖潜。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沙层厚度大,渗透率平均级差大于20,投入开发以来为全层位开采,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出现了注入水沿着固定方向推进,注入水波及体积下降,剩余油分布难以识别,导致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通过开展《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研究》,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分为5大类:油气过渡带、气顶附近、平面低渗透带、局部向微构造高点、断层附近、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针对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挖潜策略:建立二、三类差层注采井网、抽稀主力井网、实施调剖、调驱技术、分层注水、间歇换向注水,通过配套措施治理,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连续三年年产油保持在2.2×104t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濮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研究和调查,利用油藏精细描述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并针对油藏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现有井网,通过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在层系的控制下立足于井组进行层间调整挖潜,立足于“压缩层段、寻找差异、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并坚持有效的精细注水开发和运行模式,加强工艺配套集成应用,实现油藏的稳产和上产.  相似文献   

4.
针对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以"精细储层研究、精细单砂体剩余油挖潜、精细韵律层挖潜"为重点,进行储层评价、水驱动用状况及潜力分布,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分析各井点、各小层测井相展布情况,结合单砂体、小层砂体发育变化规律等资料,绘制出单砂体沉积微相图,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和配套应用了相控剩余油挖潜、韵律层挖潜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单砂体动用程度最高、层内驱油效率最高,为老区高含水后期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剩余油监测、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油藏、分类别针对低效油井展开调查,找准主要原因,针对低效井组存在的问题,以"精细储层研究、精细单砂体剩余油挖潜、精细韵律层挖潜"为重点,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和配套应用了相控剩余油挖潜、韵律层挖潜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单砂体动用程度最高、层内驱油效率最高,为老区高含水后期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萨中开发区北一区断东高台子油层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由于储层非均质等因素造成剩余油高度零散分布,预测难度越来越大,影响了区块开发调整挖潜的针对性。为了搞清该阶段各类储层和砂体的剩余油分布和潜力,我们逐步建立起以精细储层描述技术、精细数值模拟、精细储层预测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一体化油藏研究技术体系,认清单井、单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潜力,制定相应的调整对策,提高措施效果。重点在补孔措施上,突出窄小河道砂体的挖潜作用,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7.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采收集的途径。方法: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化油藏认识,利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规律,运用配套的注采工艺技术进行整体调整挖潜。结果:建立了胡7南沙三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了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剩余油的方法。结论: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精心确定研究思路,实施效果显著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驱细分挖潜对象由一二类油层逐渐转向三类油层,水驱增储向细分层段挖潜转移,细分调整向三类油层转移,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零散、油层动用差、层间矛盾更加突出。本文针对长井段注水井底部层段欠注的问题,在精细低注井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双管分压注水技术研究,该项技术是将一口注水井按油层性质相近、深度临近的注水层段组合成上下两部分,对应采用内外双管注水。该技术对下部吸水能力差、启动压力高的低注井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
陇东侏罗系油藏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套破井多,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状况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稳产难度大。本次研究采取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1多油层叠合区纵向上原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未动用的非主力层剩余油富集;2注水开发的层状、块状油藏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边部低渗区、注水滞留区;纵向上主要分布油藏内部未水驱的微构造高部位;3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受底水影响大,纵向上分布在油层顶部及构造高部位,平面上分布在隔层发育区、套破井连片区及边部未动用区;4分部范围小、厚度薄、数量多的小油砂体,由于注采井不完善,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富集。确定油田稳产确定潜力区,并开展不同时期不同油藏优化稳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老油田稳产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对油藏的控制能力与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胡状集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对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胡状集油田沙三下4油藏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反映该油藏高含水期周期注水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借助VIP数值模拟软件预测试验区周期注水开采效果,形成了适应胡状集油田剩余油挖潜、解决层内非均质矛盾的开发技术。该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整个中原油田多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  相似文献   

12.
卫七块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油藏的基础上,加大油藏分层动用状况监测力度,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层间、层内挖潜,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长垣喇萨杏油田纵向上小层多、储层隔层薄、储层物性差异大;平面上砂体发育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层间矛盾显著,层段内小层间吸水状况差异较大,储层动用程度不均衡,如喇嘛甸水驱精细示范区小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层段有548个,占注水层段数的38.03%。吸水状况好的小层注水强度已达到13.77m3/d.m,吸水状况差的小层注水强度只有3.25m3/d.m;二是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储量的挖潜难度大。在同一个单砂体上,注水受效非常不均匀。水平缝单砂体压裂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以井组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减小层间以及平面矛盾、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目标,开展单砂体压裂调整工艺试验。应用注采系统流场模拟技术,在平面上针对单砂体实施压裂改造,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驱油效率;在纵向上实施细分压裂,提高小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产液剖面及吸水剖面,最终达到对纵向上的潜力层逐一改造的目标。为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老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正确地评价了该油藏储层沉积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属于层状油藏,以及该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区水驱老油田包括中高渗油藏、低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特殊岩性油藏等多种油藏类型。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开发技术的不适应性逐渐凸显,亟需开展分层开发,确保水驱老油田上产稳产。本文以辽河油田J99块为例,在单砂体精细刻画的基础上,采用直井+水平井综合运用技术,预计可以提高采收率3%左右。  相似文献   

16.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3油藏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8.
W22块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论文从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入手,认为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微构造和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砂体发育的正韵律水淹层上部,河道间湾及河口坝反韵律油层下部,开采程度较低的前三角洲亚相带的差油层。地质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