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高压作业气举快速返排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井增产措施结束后,为了减少和降低压裂液或酸液对油层的伤害,需要将入井流体及时排出,但对于低压油藏仅靠自然放喷不能达到返排残液降低伤害的目的。为此设计了可承受高压的系列偏心工作筒和气举阀,研制出高压作业气举快速返排技术,本技术是指在压裂或酸压管柱上配套高压气举工具,施工结束后不起出增产措施管柱,直接采用气举方式实现压裂液快速返排的一项技术。现场450余井次的应用表明,该技术能显著提高压裂液或酸化液返排率,缩短排液时间,对强化措施效果,提高油井有效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柱塞气举排液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柱塞气举是间歇气举的一种特殊形式,柱塞气举管柱结构一般有两种:不加封隔器的开式结构和加封隔器的闭式结构。其井下部件主要有气举阀、卡定器、缓冲器、活塞等。地面有控制器、节流阀、捕捉器、防喷盒等。柱塞作为一种固体的密封界面,将举升气体和被举升液体分开,减少气体窜流和液体回落,提高液体的举升效率。柱塞气举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层,但当地层能量不足且有高压气来源时,也可以通过向井内注入一定的高压气体将柱塞及其上部的液体从井底推向井口,排除井底积液, 相似文献
7.
8.
长庆气田气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速的确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庆气田大部分气井主力气层为不含边、底水的马五1储气层,但目前发现,由于马五含有滞溜水,部分气井有大量的地层水产出。即使气井不产地层水,也会由于井底、井口状态参数的变化而产凝析水。为了防止地层水及凝析水在井底聚积,增大井底回压,降低气井产量,确定气井... 相似文献
9.
在对比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大牛地气田泡排井临界携液气流速计算式.针对该式计算工作量大、参数确定困难、现场应用受限的问题,借助Wallis液膜经验模型建立了新的临界气流速经验计算式,并基于现场流压测试数据确定了大牛地气田泡排直井临界携液状态对应的无因次速度数.该式基于现场实际数据建立,计算简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气井井筒积液会引发产量下降,井口压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目前对于积液预测所使用的临界携液模型主要有:Tunner模型、Coleman模型、李闽模型等,它们之间的差别为携液系数的变化,无本质区别。为了更准确的预测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基于Tunner模型,考虑返排液量和井斜角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得到了适用于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衰竭式开发的加深,由于地层压力下降,举升能量降低,以致气井产量达不到临界携液流量,井筒积液严重。气井积液已经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正常生产和气田产能发挥。泡沫排液采气技术具有施工容易、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对积液严重的凝析气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两种新型适用于高含凝析油井(20%~90%)的泡排剂的现场应用,简述了该工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通过应用该工艺取得的经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能量的衰减、边底水的推进、反凝析的出现,天然气流入井筒时能量不足,无法将液体连续携带出井筒,从而在井筒中形成积液。本文分析了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的原理,给出了选择气井连续排液的合理油管直径的计算方法,指出了应用该技术的技术界限与条件;通过对雅大凝析气田各积液井积液现状与排液条件的分析,得出雅-大凝气田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的适应性及相关需求条件,为开展小直径油管排液采气工艺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赵靓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11):201
长庆气田储层属于"三低"储层,因压裂酸化等改造措施进入地层及井筒的液体,返排非常困难,长期滞留不仅对储层造成伤害,而且直接影响试气速度和资料的准确录取。对于致密地层的气井,由于气藏的渗透率较低,流通性差,导致天然气的生产速度较低;另外,大量气井在生产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导致地层堵塞,造成气井产量下降,对于低压气井,返排压井液就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页岩气井主要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投产为主,由于压裂改造用液量大,需要快速大量返排压裂液。根据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排液采气技术进行分析,得出橇装气举排液技术具有排量大、机动性好及井场不需要电等系列优点,可满足页岩气快速排液需要,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韩为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6)
页岩气藏采用大规模水气压裂进行工业开发,相比于常规边底水气藏,涪陵页岩气田气井全生命周期均气水同产,且采出水为压裂返排液,气井的生产特征差异和变化较大,经典的李闵和Tuener模型计算的临界携液流量与气井实际发生积液的产气量出现了一定偏差。本文针对页岩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运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气井携液临界产量的机理进行分析,考虑界面张力、临界韦伯数和液滴变形等参数差异对气井临界携液产量的影响,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准确预测气井连续携液的临界产量,对气井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井连续携液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生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造成水淹停产。实验研究在建立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和水作为实验对象,模拟气井连续排液和积液这一物理现象,并测试井口压力、井口温度、注入气量及实验液量等参数,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捕捉高速气流中液滴实际形状。通过实验测试后对数据处理发现:实验结果同Turner液滴模型公式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同时文章给出了该公式的修正系数。该研究成果对于科研教学以及指导现场应用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气井最小临界携液流量的准确计算对于确定气井合理配产、优化气田开发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在Turner模型的基础上,对临界携液系数进行修正,从而推导出了不同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但这些模型均将界面张力和天然气偏差因子取为常数,忽略了温度和压力对它们的影响。因此,对液滴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界面张力,运用DAK方法计算天然气偏差因子,提出了考虑实际界面张力和天然气偏差因子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应用修正前后的3种常规模型分别对某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修正的临界携液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预测气井状态,判断井筒是否积液,较常规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适用于气田实际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