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南槽冲淤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底沙下泄的影响,曾出现阶段性的淤积,但随后河床水深便得以恢复。1998-2003年南槽上段共冲刷近0.85亿m3泥沙。一期工程完成后,南槽上段和中、下段季节性冲淤规律不同,上段洪冲枯淤,中、下段洪淤枯冲,季节性冲淤幅度通常都在0.7m以内。南槽南、北两侧的南汇东滩和江亚南沙在淤涨的同时,也分别呈现出洪冲枯淤和洪淤枯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相似文献   

3.
宝达码头扩建对甬江河段行洪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波市甬江河段右岸拟扩建的宝达码头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洪潮组合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码头栈桥上下游水流的流态、壅水高度及河床冲淤强度.并通过对比码头栈桥扩建前后河段的水位、河势、栈桥区冲淤等变化,分析了宝达码头的扩建对甬江河段行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镇海港区21~23号码头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镇海港区21~23号码头平面布置方案,根据各方案的海床及水流条件,结合码头所在海域的自然淤积情况,研究泊位的疏浚回淤,预测码头建设对水流及海床冲淤的影响。经综合分析后,否定了对镇海港区赖以生存的外游山深潭可能产生较大淤积影响的布置方案,避免了拟建工程对现有泊位乃至整个港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黄河宁夏河段为例分析了当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后,改变了河道的水沙过程,使河道冲淤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平衡状态的改变,导致出现新的冲淤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与寻找恢复平衡状态的途径,研究了河段冲淤规律改变的原因,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方式为启示,得出结论:改变已建枢纽工程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避免或减少下游河道冲淤的目的。为此,在枢纽工程的开发任务和运行方式上,应当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各部门与河道冲淤的要求,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制定经济合理的调度运行方案,使枢纽工程的运行达到国民经济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6.
甬江扩建油码头对所在河段的行洪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甬江尾间段修建了不少码头,它们对河口段行洪排涝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某拟扩建油码头为例,对油码头扩建前、后不同工况条件下该河段的水流及河床冲淤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工程修建后对洪水位、洪水河势及栈桥区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建油码头后洪水水力要素发生一定变化,码头上游水位略有壅高,下游水位降落;码头迎流段流速减小,相应背流段流速加大;水流动力轴线略向左岸偏移,但河势依旧稳定;栈桥头部有局部冲刷,码头上下游滩地微量淤积.可以利用落潮流进行航道疏浚清淤与边滩清淤整治,但须防止边滩持续淤积可能带来的河势调整.  相似文献   

7.
考虑船舶停靠的码头减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码头淤积和减淤措施的分析计算中,很少考虑船舶停靠的影响。针对金塘水道某码头,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模型,数值计算得到的潮流、含沙量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进而分析船舶停靠对潮流水动力和码头冲淤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船舶停靠阻碍了潮流运动,导致流速减小和泥沙淤积,但影响仅为周边区域。在考虑船舶停靠频率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目前1#,2#泊位最大月淤积强度接近实测淤积量(>1.15 m)这一情况,提出了3种减淤方案,并计算了实施方案1后的潮流和冲淤变化,发现导堤长度对减淤效果影响很大。对于重淤区而言,基于综合分析比较,短堤的防淤减淤效果较好,故推荐采用短堤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动力学方法、泥沙输移原理,建立了一维河流河床冲淤数学模型,并应用于东江干流岭下站~博罗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根据1972-1999年历史地形、水文、采砂资料进行河床冲淤变化分析,在1972-1999年期间,河床整体呈下切状态,人工采砂对河床冲淤变化有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10年-20年河床冲淤变化状况,如果不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整体以淤积为主,下游河床淤积更明显,如果考虑人工采砂影响,河床则整体呈下切状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采砂直接影响研究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形态,对河道通航和引水工程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该研究结果也可为建立合理的采砂制度和建设有效的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楼庄子水库工程溢洪洞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采用物理水工模型试验方法,对原挑流鼻坎提出了横向扩散和竖向扩散两种消能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挑坎水舌形态和下游河道冲淤形态,最终认为横向扩散消能方案优于竖向扩散方案。进一步分析了挑坎横向扩散方案的扩散角、挑距、冲淤形态等特性规律,确定适度扩散角舌形鼻坎方案为推荐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舌形挑流鼻坎形成的水舌连续光滑、扩散充分,入水范围增大而单宽流量减小,下游河道冲淤明显减轻。试验结果可为同类工程优化结构形式及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圈围工程实施前的历年实测资料和实施后的水下地形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和总结了促淤圈围工程实施对工程岸段河势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促淤工程实施前工程岸段的冲淤变化主要受南槽宏观河势的影响,促淤工程实施后为区内的冲淤变化主要受本工程自身影响,围区外侧滩地的冲淤变化受促淤工程自身与南槽宏观河势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桩码头能获得良好的水深条件,是近岸软土地基上最为常见的港工结构型式。桩基码头的岸坡滑动涉及到码头的整体稳定、影响码头的正常使用,是码头结构安全的"生命线"。影响高桩码头岸坡稳定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桩基施工、水位涨落以及人为因素,与码头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行管理相关人员需执行码头建设相关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以保证工程正常使用。结合武汉新港阳逻港区码头工程,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校核工程建设及河道水位变化对码头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可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甬江上下游码头群对河道行洪的联合影响,基于Delft3D数学模型开展了典型潮洪条件下甬江上下游不同码头群对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段码头群位置距河口越远,或码头分布越密集,引起的水位壅高程度越大;在不同码头群共同产生壅水影响的区域,全河段码头群引起的河道洪水位变化比各码头群单独影响时增大,在不同码头群产生水位壅高和降低影响的河段,全河段码头群作用下水位影响部分相抵,但由于降低幅度小于壅高幅度,河道洪水位变化仍呈增大状态;码头群工程局部流速减少区域和外侧河道流速增加区域均呈带状分布,全河段码头群联合作用加剧了单段码头群引起的河道流速的变化且流速减小程度较流速增加程度大。  相似文献   

13.
爆破施工会对周围已有的建筑物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 预测爆破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能有效降低风险, 消除安全隐患。在某港口周边进行爆破施工前, 为保证邻近高桩码头的安全, 先建立爆破位置与高桩码头整个区域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在爆破荷载及高桩码头在役期间的最不利荷载作用下, 计算分析港口内部结构与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动力响应。根据港口结构所能承受的爆破冲击波通过土体传递给结构的动力响应, 并以高桩码头的安全振动速度为衡量标准, 得到爆破点距离码头最近位置时的最大单孔炸药量, 分析此时码头的位移变形、弯矩、剪力以及应变情况, 发现码头的位移受爆破荷载的影响较小, 但码头内部斜桩较直桩承受更大的应力、剪力, 因此在爆破施工时, 斜桩更容易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外高桥顺岸桩基码头泥沙回淤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顺岸式桩基码头前沿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泥沙淤积.以长江口外高桥港区码头为例,根据现场实测水深资料,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分析建码头后影响码头前沿泥沙回淤的因素.桩基的阻水作用,减小了码头前沿的水流速度,是码头回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阳鸿石油码头水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石油产品装卸码头风险事故识别、风险概率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等方面对拟建的阳鸿石油码头进行风险评价,通过采用溢油扩散、漂移模型对该石油专用码头水环境风险事故对下游4.0km处区域供水工程水源地进行影响分析,为码头选址的可行性论证提供部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传统高桩码头结构在耐久性、整体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几个新的设计理念,并据此设计了一个创新的码头结构方案.其要点是上部结构采用双向预应力整体箱板结构,桩基采用全直桩基础.上部结构沿码头纵向分段拼装,按短线匹配法箱梁预制施工技术进行设计,在纵向分段预制时形成横向无粘结预应力构件,预制的纵向分段在桩基上安装后,在预留的孔洞及管道中进行预应力张拉,形成纵向粘结预应力.在整体箱板与桩基连接处,采用三向预应力纤维混凝土.施工完成后,一个标准段码头的上部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箱板.文中通过2个案例,从设计、施工、工程量及经济指标等方面论证了本方案的优越性及其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宁波甬江流域感潮河段所建工程群为研究对象,基于Delft3 D数学模型开展了典型洪潮条件下桥梁和码头群对河道行洪的累积影响研究,对比分析单类工程群和两类工程群对河道洪水位和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桥梁和码头群对河道行洪存在累积影响,位置集中在宁波大学上游的甬江、奉化江和姚江河段;在两类工程群单独作用下均存在水位(流速)...  相似文献   

18.
某高桩码头施工期最大水平位移达到42 mm,且位移值不收敛。高桩码头水平位移过大将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严重时将导致码头坍塌失事。影响高桩码头施工期水平位移的因素较多,为此,将码头结构形式、工程自然条件及施工工法等影响因素结合起来,准确找出了影响码头水平位移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码头区域岸坡太陡、固岸效果差、邻近打桩施工振动影响三个因素是导致码头位移过大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控制码头水平位移的工程措施,使码头平台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稳定,工程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盐城港滨海港区拟建的第一座10万t级通用泊位码头采用了分离卸荷式地连墙板桩结构,码头所处地基中存在一层厚约5.3 m高压缩性黏土。鉴于上述高压缩性黏土层与码头前沿泥面线相近,对码头结构稳定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为此开展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对码头设计方案稳定安全性进行了验证。模型试验模拟了极端低水位这一最不利水位条件,同时按最不利的加载顺序模拟码头面竖向荷载的施加,试验测量了码头地连墙、锚碇墙和两排直立灌注桩的弯矩、地连墙在锚着点处的侧向位移和锚杆拉力。结果表明,墙桩弯矩和锚杆拉力最终趋于稳定,地连墙锚着点位移和地连墙倾斜度均处于合理区间,码头结构整体稳定,从而验证了该板桩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宁波某泊位码头结构服役多年,受到海洋大气环境侵蚀、涨落潮等影响,加上现有设计标准有所提高,亟需对该码头涉及到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面板进行安全评价。然而,目前对使用中的预应力结构缺乏相应检测技术规程,不能进行有效评价。为此,根据该码头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原位静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择优选取单跨跨中截面竖向位移和承载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以雷达深度为检测指标,对其面板进行服役性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面板无外观质量缺陷,整体平整度高,其承载能力、结构变形均在安全指标范围内,码头仍可正常运行。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为码头预应力结构寿命周期内结构安全评估和后期加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