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工程而受益的各方应向受损方进行补偿。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和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了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基于经济外部性理论及水源区3县与邻近3县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结果,提出了生态补偿原则、主体、标准和方式,补偿资金筹措建议。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的水质安全,针对丹江口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对水质影响大、农业经济增长潜力弱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水源涵养林的定向恢复及其空间配置优化、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面源污染的“源”和“输移途径”控制、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态种植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出了库区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模式及相应技术体系,通过对示范区的综合治理,示范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50%以上,总氮输出得到明显削减,溪流水质提高了一个类别。根据库区不断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保障重点水源区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运用水质监测、遥感监测、水文地貌调查等方法分析了丹江口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现状,针对性地探讨了小流域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施用监管不严、污水垃圾排放清运不规范、人工改造使河流地貌特征改变等影响河流水质的问题,并提出了精准分区和分区治理的措施。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徐志仿  徐铜 《人民长江》2008,39(23):21-22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已于2006年2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目前正在逐步实施。以往,库区及上游有关部门和地区已相应编制了一些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包括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这些规划之间缺乏衔接,难以满足当前水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从中线水源区水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丹江口库区目前水资源保护及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阐明了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设想、方法、途径;提出了切实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6,(11):80-84
以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2005—2013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的2005年到通水前的2013年,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了1.120 00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了0.063 343 hm~2,人均生态赤字扩大了1.056 658 hm~2,库区生态整体上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城镇消费水平的过快提高是导致人均生态足迹以及人均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2007年后,随着库区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调水源头水质为目的的"丹治工程"等专项行动的实施,库区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扭转了生态承载力下降的趋势,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和丹江口水库水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对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9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基于NDVI最大值合成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水源区植被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水源区地表温度、降水与土壤湿度等数据探讨植被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水源区NDVI空间分布与地形强相关,2010—2019年,水源区NDVI均值为整体上升趋势;②2013—2015年水源区NDVI呈现显著的“下降-恢复”特征,可能与2014年水源区地表温度和降水异常导致的旱情、2015年水源区降水恢复以及丹江口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有关;③2010—2019年,水源区植被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海拔的人口密集区,反映这些地区的植被更易受气候变化、城镇扩张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政策的影响。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水位上升是导致水库区域NDVI降低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源区生态产业与环境的耦合模型,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库区渠首河南淅川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产业与环境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种情景方案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投资增强型方案中,经济与产业发展有明显的改善趋势,GDP增长了9%,产业聚集度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0%;节约资源型方案2054年的资源使用总量为203.97万m3,比初始方案减少46.3%,废弃物直排量同比减少48.5%;经济发展型方案前期效果较好,GDP提高了30%,但后期存在发展停滞的问题;综合协调型方案总体上效果最好,其GDP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2%和16.7%,体现了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未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应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科技环保投资、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等方向综合发展,并辅以科学管理方法,以实现生态产业与环境的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水源区三级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期和分类"管理的基础。丹江口水源区是陆地-河流-水库复合生态系统,在详细考察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环境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生态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高程、干燥度、径流深等自然因素决定了水源区的宏观经济分布格局,经济因子是影响丹江口水域水质的主要因素;在中、微观尺度上,水体营养盐水平是影响藻类、底栖动物密度和耐污种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物多样性与透明度、溶解氧的分布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丹江口水源区一、二、三级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为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贾永飞 《水利发展研究》2009,9(12):42-45,49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阐述了生态补偿的内涵,认为应该对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因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牺牲者给予补偿,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库区生态补偿的原则,认定了库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范围,提出了库区生态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孟令广  徐森  朱明远  胡圣 《人民长江》2017,48(20):10-15
近几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选取丹江口库区代表性监测断面进行水质和富营养化分析,并利用输出系数法计算分析水源区面源污染情况。分析结论为:丹江口库区水质基本良好,但总氮浓度超标,目前富营养化程度不高,尚处于中营养状态;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总氮年输出量为13.53万t,总磷年输出量为0.63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对总氮年输出量的贡献率最高,农村生活对总磷年输出量的贡献率最高;按照行政区划分析,总氮年输出量最高的市为十堰市,总磷年输出量最高的市为汉中市;南阳市是水源区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强度最高的市;平原丘陵区单位面积面源污染负荷强度最高,面源污染负荷强度随着海拔的上升明显降低。通过计算水源区不同区域面源污染情况,可以摸清中线水源区面源污染总量及分布特征,为水源区的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以下简称“水源区”),其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支撑。文章针对水源区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总结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丹治”工程)实施以来的水土保持成效,分析了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梳理了水土保持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研究提出了引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举措,为各级政府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治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丹江口库区水源区的基本情况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丹江口库区水源区进行监测断面典型分析和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分析,结合近年来采取的一些水源地综合治理工作和面临的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10 a汉江生态经济带湖北段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汉江湖北段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支流水质趋于好转,部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稳定,但枯水期水质污染突显;汉江下游“水华”频发,出现频次越来越密。在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妍妨  程洋  王永 《人民长江》2022,53(5):101-105
丹江口水库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良好的水质状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所在。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获取了水源区和库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库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淅川县境内,总面积约327.59 km2,发生率23.11%(为水源区的5.7倍)。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地质特征,按照主控因素建立了库区石漠化的3种典型模式:人类活动形成的石漠化、自然条件形成的石漠化、自然条件主导下人类活动加剧形成的石漠化;同时分析认为地质条件是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气候是石漠化形成的背景因素、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动力条件。该石漠化特征模式和成因的提出,可为库区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对其他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华坝水源区是昆明市重要的优质饮用水源地。目前水源区水质与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该文分析了松华坝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松华坝水源区生态环境与人口发展的关系,预测了水源区人口与污染物排放趋势,提出了水源区生态保护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和库区目前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矛盾突出;部分支流水质污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尾矿安全和无序开发水电存在隐患;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薄弱等。阐明了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通过建立“5+1”流域协调管理模式,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切实保证中线水源区一江清水入库和一库清水北送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出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水源区总氮浓度总体偏高,存在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丹江口水库TN污染已经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采用季节性肯德尔法对2012~2017年丹江口库区陶岔、坝上、浪河口下、凉水河4个水质监测断面以及2012~2016年汉江、丹江、堵河和老灌河4条主要入库支流的总氮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库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选择2016年7月(丰水期)和2016年12月(枯水期)作为典型月份,研究汉江、丹江和老灌河3条主要入库支流总氮污染加剧对库区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库区4站总氮浓度均呈现高度显著下降的趋势,水质趋于变好;汉江和丹江入库总氮浓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老灌河入库总氮浓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库区和入库支流总氮浓度均呈现枯水期大于丰水期的特点。②当汉江、丹江和老灌河3条支流入库总氮负荷增加1倍时,丰水期对库区水质影响的范围更大;3条支流中汉江对库区影响的面积最大,丹江引起的局部水域水质恶化最严重。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超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水源区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调水安全和工程的成败。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水源区的腹地。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植被覆盖、水质水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陕南水源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源区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调水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处理好水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有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水源区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超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水源区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调水安全和工程的成败.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水源区的腹地.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植被覆盖、水质水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陕南水源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源区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调水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处理好水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有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输水环境.  相似文献   

20.
郑野  聂相田  苏钊贤 《人民黄河》2023,(4):92-95+10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要素。从水质水量双视角出发构建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为例进行生态补偿量测算,并对受水区各省市生态补偿量进行了分摊测算。结果表明:河南水源区对受水区水质产生正外部性影响,从水质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 667.89万元;河南水源区为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水量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1 719.55万元;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对总补偿额24 387.43万元进行生态补偿量分摊测算,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分别应承担补偿量为4 755.55万、2 560.68万、7 682.04万、9 389.16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