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N-苯基二乙醇胺和2-巯基苯并噻唑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苯并噻唑基修饰的开链冠醚类化合物1,并用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碳谱及元素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光谱仪考察了化合物1与多种金属离子(Mn2+、Co2+、Cu2+、Zn2+、Ni2+ 、Fe3+、 Hg2+、Cr3+、Al3+)在乙腈溶液中的光谱变化,并探究了化合物1处理过的滤纸条在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效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讨论了化合物1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作用机理。实验发现,化合物1的乙腈溶液中添加Cu2+后溶液颜色变为棕色,明显区别于添加其他离子;在水溶液中,特制的滤纸条遇到Cu2+会呈现黄色,而遇其他离子均无颜色变化。结果表明,化合物1仅对Cu2+具有选择性,且能通过裸眼进行识别,是一种高效、简便的Cu2+探针。  相似文献   

2.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Cu2+、Hg2+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探针T13对目标物Zn2+、Cu2+、Hg2+均表现出特征响应与稳定荧光性能;识别过程中荧光强度与目标物浓度线性相关,探针与目标物的络合比为1∶1,能够用于水环境中Zn2+、Cu2+、Hg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为探针结构优化、性能筛选与探针-目标离子的生物学成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三苯胺作为荧光团,咪唑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识别Cu2+并且可接力识别S2-的新型荧光分子探针SYR。实验结果表明,加入Cu2+后,探针的荧光大幅猝灭,其识别机理为分子内电子转移(PET)机理。探针SYR与Cu2+的络合模式为按2:1,生成的SYR-Cu2+对S2-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反应。探针SYR识别Cu2+和H2S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92nM和2.57×10-8M。该荧光传感器可后续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铜离子(Cu2+)和锰离子(Mn2+)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也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目前能同时检测此两种金属离子的分子探针较少。将8-羟基喹啉-2-甲醛与吲哚-2-甲酸乙酯衍生物进行缩合,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探针分子N′-[(8-羟基-2-喹啉基)亚甲基)]-1H-吲哚-2-甲酰肼和5-氯-N′-[(8-羟基-2-喹啉基)亚甲基]-1H-吲哚-2-甲酰肼,采用1H和13C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红外光谱(IR)法对新中间体及探针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两种探针识别Cu2+和Mn2+的性能,结果表明探针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对Cu2+和Mn2+表现出快速、灵敏的荧光淬灭响应效果,检测限低于0.5μmol/L。通过IR、HRMS和荧光可逆性实验对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可能的配合方式。该方法可用于环境或工农业样品中Cu2+和Mn2+  相似文献   

5.
以水合肼、5-氯水杨醛和罗丹明B为原料,合成了5-氯水杨醛-罗丹明类衍生物探针L,目标化合物5-氯水杨醛罗丹明B联肼经核磁、红外光谱和质谱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其与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该探针可选择性紫外识别Cu2+和荧光识别Hg2+,在1.0~12.0μmol·L-1范围定量检测Cu2+,R=0.998 6,检出限为0.53μmol·L-1;在3.0~7.0μmol·L-1范围定量检测Hg2+,580 nm处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 4,检出限为0.56μmol·L-1。Job’s曲线表明,探针L与Cu2+、探针L与Hg2+的结合物质的量的比均为1∶1,并对其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以罗丹明为母体的探针分子RCu,可实现对Cu2+的选择性识别。在HEPES缓冲溶液(2×10-5 mol·L-1, pH 7.4)的测试体系中RCu本身无颜色,加入Cu2+后溶液变为粉红色,而且加入其他常见金属阳离子无颜色变化。探针分子可识别较低浓度的Cu2+,检出限可达6.37×10-8 mol·L-1。同时探针分子可用于试纸化检测,对水样中的Cu2+可实现低浓度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了一种罗丹明B类衍生物RhA,并用荧光和紫外分析法检测其特性。RhA探针对Cu2+的识别具有唯一性,在2×10-5 mol/L HEPES-CH3CN(体积比1∶1,含0.1 mol/L NaNO3,pH=7.4)溶液中,RhA单独存在下是无颜色的,荧光强度较低;滴入Cu2+后,溶液渐变为粉红色,而且荧光显著加强,却对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基本无响应。荧光光谱显示RhA对较低浓度Cu2+的检测仍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探针对于真实水体环境中Cu2+的快速即时检测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赖倪  张胜婷  邹菲  李中燕  袁霖 《现代化工》2023,(12):242-245
以甘氨酸与5-氯水杨醛为原料,构建了一种高效的席夫碱Zn2+荧光探针分子L,结构由1HNMR和13CNMR进行了表征,性能通过光谱实验进行了研究。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分子L对Zn2+具有出色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在0~14μmol/L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与Zn2+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3.72 nmol/L,在365 nm紫外灯下裸眼观察到明显的荧光颜色变化,可实现Zn2+可视化检测。通过Job曲线和DFT理论计算对识别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L与Zn2+以摩尔比2∶1结合。此外,水样检测实验表明探针分子L具有应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Zn2+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2-巯基苯并噻唑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苯并噻唑类荧光探针2-[2-(苯并噻吩-2-基亚甲基)肼基]苯并噻唑(简称NSS),并通过FTIR、HRMS、1HNMR、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在二甲基亚砜中,探针NSS实现了Zn2+的“关-开”型检测,具有响应时间短(30 s)、特异性强、抗干扰性强等优点。探针NSS荧光强度与Zn2+浓度(0~11μmol/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19.1 nmol/L,并与Zn2+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络合物。同时,络合物NSS-Zn2+对草甘膦呈现特异性的荧光猝灭响应,猝灭率达99.4%,检出限16.0 nmol/L(2.71 ng/mL),且不受其他有机磷农药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Cu2+是生物体中基本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细胞中作为催化辅助因子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反应、造血功能和一些其他生命过程。本文以苯并噻唑(HBT)为母体结构,合成了HBT-RhB荧光探针,该探针能够对Cu2+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同时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以及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实现了一种逻辑检测的响应策略。该探针在0.04~160nM的线性范围内对Cu2+有一个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最低检测限为2.6nM。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进一步证明了HBT-RhB对Cu2+的良好响应。这种设计Cu2+响应探针的新方法被提供用来检测相关的分析物,旨在环境、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连续识别型荧光探针能在同一测试条件下连续识别两种离子,使得离子的检测更具专一性,是在普通同类型探针检测功能方面的拓展.设计合成了以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母体、咪唑-2-甲醛为识别基团的一种高选择性的席夫碱型荧光探针CI,用于连续识别Cu2+和焦磷酸根离子(PPi).探针CI对Cu2+表现出了明显的"开-关"荧光淬灭响应,...  相似文献   

12.
垃圾焚烧炉渣是一种活性材料,在其储存、预处理及应用等过程与雨水频繁接触时,炉渣中重金属随着水域环境发生迁移和浸出现象。本研究采用连续柱淋滤试验装置模拟自然降雨,开展了0~5mm和5~10mm焚烧炉渣的动态淋滤毒性浸出分析,重点研究了pH和降雨强度对Cu2+和Zn2+的浸出影响。结果表明,动态淋滤过程中,淋滤液pH变化对Cu2+和Zn2+的浸出水平影响显著,且在酸性较强淋滤液作用下Cu2+浸出水平比Zn2+更强,与Ⅴ类地表水环境浓度限值对比,在整个淋滤时间内Cu2+浸出浓度严重超标,在炉渣工程应用时需预防相关的环境风险;原生炉渣粒径大小与重金属浸出水平无直接相关性,但是0~5mm细炉渣中可浸出Zn2+含量更高,这与细颗粒物中Zn赋存形态和可溶出态含量较高有关;淋滤强度对重金属浸出水平影响主要反应了动态淋滤过程液固比和水分运移速率情况,当较低淋滤强度时具有低液固比,溶出液中重金属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苯并咪唑胺为原料,通过与2,4-二羟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利用IR和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加入,使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对Zn2+的识别能力最佳,具有较强的专一识别能力和抗干扰性,其荧光检出限为3.5×10-7 mol/L。同时,通过核磁滴定法对目标化合物和Zn2+的配位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闫晓峰  高文桂  毛文硕  纳薇  霍海辉  常帅 《化工进展》2020,39(10):4032-4040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铜、锌、锆硝酸盐和柠檬酸为原料,改变柠檬酸用量,制备出一系列Cu-ZnO-ZrO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DTG-DTA)、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红外光谱仪(FTIR)及BET比表面积等表征手段对干凝胶及催化剂理化性能进行测试,并在催化反应活性评价装置上对催化剂的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活性进行评价,研究凝胶过程中Cu2+、Zn2+、Zr4+与柠檬酸结合方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柠檬酸用量可调控Cu2+、Zn2+、Zr4+与羧酸的配位方式,配位能力较强的Cu2+、Zn2+在凝胶制备过程中参与三维网络的构筑,而配位能力相对较弱的Zr4+游离于三维网络之外,从而差异化地调控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uO、ZnO、ZrO2晶粒尺寸大小。当柠檬酸的摩尔量为金属离子摩尔量的1.5倍时,催化剂中的活性成分CuO、ZnO、ZrO2晶粒尺寸相互匹配,表现出较好的CO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虾壳酶解残渣为原料,经5%盐酸脱钙处理4 h后,用45%氢氧化钠和460 W微波辅助脱乙酰处理10 min,得到脱乙酰度为40.4%的改性甲壳素。将改性甲壳素加入海藻酸钠水溶液中混合均匀,挤压滴入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12 h,制备得到直径为1.5~3.2 mm的凝胶小球,研究了该凝胶球对Pb2+、Cr3+、Ni2+、Cu2+、Co2+和Zn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凝胶球对Cu2+、Co2+和Zn2+的吸附效果最好,300 mg/L重金属离子溶液吸附处理8 h是较适宜的吸附条件,此条件下,Cu2+、Co2+和Zn2+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4.2%、75.6%和57.3%。在Cu2+-Co2+-Zn2+共存溶液体系中,凝胶球对3种离子的吸附率均有所提高,Cu2+、Co2+和Zn2+的吸附率分别为95.1%、82.5%和67.5%。  相似文献   

16.
王思思  英晓光  张卫英  李晓 《化工学报》2013,64(9):3437-3445
以L-胱氨酸(L-CYS)作为交联剂,利用滴液成球法制备交联球形壳聚糖凝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13C NMR、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CYS与壳聚糖发生了酰胺化及酯化反应,并且制得的凝胶内部存在着疏松的网络状大孔。交联剂L-CYS中的二硫键有助于二价铜离子的吸附。以L-CYS交联得到的球形壳聚糖凝胶对Cu2+的吸附量达到了72.96 mg·g-1,接近于未交联的球形壳聚糖凝胶的吸附量,而耐溶胀性优于未交联的壳聚糖凝胶。  相似文献   

17.
胡学伟  李姝  荣烨  江孟  张燕  李媛 《化工学报》2014,65(3):1062-1067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膜培养装置进行挂膜,通过向生物膜反应器中投加不同浓度的Cu2+,探讨生物膜上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与生物膜去除金属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法较活性污泥法对Cu2+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当Cu2+ < 2 mg·L-1,Cu2+会抑制生物膜分泌EPS,在2 mg·L-1 < Cu2+ < 5 mg·L-1时,生物膜分泌EPS的量增加,当Cu2+ > 5 mg·L-1,生物膜系统表现为严重的不稳定性;比较蛋白质(proteins,PN)/多糖(polysaccharide,PS)值发现,Cu2+对生物膜的抑制主要是对生物膜上胞外多糖的抑制,而生物膜对Cu2+的抵抗表现为分泌更多的胞外蛋白;EPS与Cu2+的富集率关系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聪  高云玲 《化工进展》2016,35(10):3288-3294
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金属离子如Hg2+、Fe3+、Cu2+、Zn2+、Al3+等,在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引发各种疾病。近几年来,反应型荧光探针因其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的特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五年来反应型荧光探针在检测金属离子中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各类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传感机理、检测结果以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指出反应型荧光探针的研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该领域将会朝着灵敏度更高、反应时间更少、应用范围更广的方向发展,此外,反应型荧光探针在生物检测以及实际应用方面也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颖  王珏程  郑龙行  苏辰长  张建伟 《化工学报》2015,66(11):4501-4508
为了考察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重金属离子 的螯合能力,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c(Cu2+)/c(-COO-)浓度比下CMC与 形成螯合物的吸收光谱,探讨了螯合物的组成,并计算其稳定常数。结果表明:CMC对 有螯合作用,当c(Cu2+)/c(-COO-)小于0.6,螯合物在237 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COO-为主要配体,与 按物质的量比为2:1进行螯合,此时,螯合物稳定常数为1.88×1010;c(Cu2+)/c(-COO-)为0.6~1.0时,214、237 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COO-、-OH都参与螯合反应并形成新的螯合物;c(Cu2+)/ c(-COO-)大于1.0时,214 nm存在最大吸收峰,-OH为主要配体。考察了利用CMC螯合去除溶液中 的效果,实验表明,CMC-Cu螯合物可在溶液中直接析出,析出物为絮状沉淀。当c(Cu2+)/c(-COO-)等于0.5时为最佳CMC用量,此时上清液中 去除率可以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