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口水电站2×500 t级垂直升船机自2005年4月8日开始对外试通航以来,已经安全运行8年。随着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下切,从设计1台机组发电时出库流量可以满足通航发展到现在需要水电站全部7台机组满发时的出库流量才勉强达到通航水位。该文分析由此带来的对升船机运行不利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供国内升船机建设参考,以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大量水文、泥沙及河床地形资料,对红山头至雅口河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上游受人工控制后该河段的演变规律及其对航道的影响。上游建水库后对来水来沙条件虽有所改变,但从河床粗化与河床与河岸的相对可动性比较更有利于展宽,并从各种稳定性指标分析,该河段目前尚属游荡性河型的下限。按照纵比降、冲淤及滩槽高差的变化规律的分析,明确了重点整治部位,指出下段冲深、摆动加剧的不利后果,提出一系列整治原则,并可作为同类河流整治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坝下游河道冲刷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1996~1997年三峡工程坝下游河道冲刷研究的进展。三峡工程施工期和运用后,宜昌枯水位降低对葛洲坝船闸运用的不利影响,可采取局部整治工程等综合措施解决。对三峡建坝后宜昌至大通河段冲刷深度、江口镇上下游的浅滩、荆江河势和三口分流的可能变化,提出了定性和定量估计,具体整治工程方案尚待下阶段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守真 《水力发电》1997,(11):20-22
闽江水口水电站蓄水运行,改变了闽江下游天然径流及泥沙运动规律,促使南,北港流量发生很大变化,影响了下游河道状况和河口区咸潮的上溯,在分析了该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对下游河道和沿岩水源地的影响原因后,提出了防止和减轻河道深切淤积,咸水上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水电枢纽建设改善了库区航运条件,但电站泄流会对坝下游航道产生影响,需要对此研究以实现水电开发与航运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分析大量研究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电站下游流量、泥沙、水位在电站建设前后变化与沿程变化的特性,归纳了电站泄流对坝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通航水流条件(沿程流速、流向与比降)、河床演变的影响,以及提出了应对策略与措施等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推动本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汉江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以疏浚、清障为主,辅以必要的护岸、护滩、填挖槽等工程措施,本文采用河道演变分析和一、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该航道整治工程的效果及其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并优化了工程方案.研究表明:(1)丹江口水库自1968年正式蓄水以来,汉江河口段河道总体冲刷下切,年内洪淤枯冲;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丹江口水库、长江与汉江顶托和天然节点与人工护岸等.(2)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汉江河口段上段流速趋于减小,下段流速趋于增加;河道流速分布趋于均化.(3)航道整治工程对河道行洪的影响有限,最大洪水壅高9.4cm,优化方案的最大洪水壅高7.0cm.  相似文献   

7.
武桥水道是长江中游的重点碍航水道,枯水期汉阳边滩淤积展宽,航道过于弯曲,形成碍航局面,因此2010年汛后开始实施了武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依据实测地形资料,分析了航道整治工程实施以来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武桥水道河段总体有冲有淤,冲淤量与上游水沙条件密切相关;河段的河势稳定,河道深泓线走势以及位置基本不变,在潜州洲尾自左岸至右岸过渡范围内有一定幅度的摆动;关键洲滩—潜洲的洲体整体稳定,洲尾位置下延;汉阳边滩年内变化仍然遵循"汛冲枯淤"的规律;年际间变化较大,遇到2013年汛后长时段枯水流量的不利条件,仍对通航产生不利影响,需采取疏浚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刘家峡水库近年来坝前与洮河淤积同汛期水库运行水位关系洮河与坝前水沙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能描述异重流运行的一维冲淤数学模型,经验证该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刘家峡水库洮河与坝前段的水流泥沙运行过程。根据历年的水沙资料找出洮河出现大中,小三种不同来水来沙条件的三年为典型水沙年。  相似文献   

9.
施工扩孔作业对透水桩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水桩坝是近年来在黄河河道控导工程中采用的新坝型,它有独自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透水桩坝工作条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施工中的扩孔作业对桩坝运行有重要影响。在桩距较小的情况下实施扩孔作业,可使滩面以下的桩体实际上联为一体,减小了桩间隙的通透性,使坝前主流冲刷坑大大深于坝后隙流冲刷坑,桩坝将因此受到背河侧巨大的水、土压力。这不但增大了桩体埋置深度,而且也削弱了桩坝的结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0.
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行洪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对河道水位及流场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工程对河势和行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实施后不会对该河段行洪及河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局部河势仍会有一定的调整。该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水电系统存在着设备陈旧和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大部分电站不能按水位优化机组出力,导致运行效率不高。设计给出一种水位自动检测电路,实现了水电站自动按水位优化运行,更有效地利用了水能。图3幅。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众多,碍航问题突出.以典型弯曲分汊河道监利河段为例,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为乌龟夹将作为主汊长期存在,在三峡蓄水运用以后,乌龟夹的主汊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但乌龟夹口门处的浅区将继续存在,加之水库汛后蓄水期间水位快速退落,退水冲槽的能力大幅减弱,碍航问题将更为严峻.本文在总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现有分汊格局,稳定洲滩,束水冲槽,结合清除下段水下碍航物的整治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监利河段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江八卦洲汊道河床演变对航道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60年来,长江南京八卦洲汊道经历了主支汊自然易位的演变过程,左汊(宝塔水道)淤积衰退,向弯曲方向发展,河水增加,石汊(草鞋峡捷水道)冲刷发展,向顺直方向演变,河水减少。宝塔水道的航道宽度,水深因大幅度淤积而减少,制约了左汊岸线的综合开发利用,影响了左汊左岸已建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保证右汊主汊地位前提下,适当增加左汊分流比,冲刷河槽,可形成基本满足岸线综合开发利用要求的航道,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下河段出现较为剧烈的冲刷,但宜昌枯水位并未出现预期的大幅度下降.研究表明,宜昌枯水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床糙率增大.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坝下近坝段河道冲刷对河床糙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估算了河床糙率变化对宜昌枯水位的影响程度,认为河床粗化对宜昌枯水位下降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飞来峡水利枢纽运行对北江河道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列维输沙率公式估算,北江横石站推移质年产沙量46万t,飞来峡水库运行将会导致部分推移质泥沙淤积在库内,但总量不大。根据估算推移质沙量来看,近十多年来北江下游河道采沙量偏多,河道采沙要参考河流产沙量有计划地开采。  相似文献   

16.
沈颖  孙诗游  许荔 《治淮》2023,(7):27-29
作为南通市区域水利和航道治理的关键点,开展新江海河航道整治工程特征水位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特征水位分析工作要点基础上,提出如新江海河此类跨水利分区航道特征水位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综合历时曲线法,通过分析各站年最高水位代表性、检验最高水位系列一致性等步骤后确定特征水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闽江下游实测水文系列资料,应用河流动力学原理,研究水口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后下游河流动力诸因素的效应.含有径流过程、分流水量、悬移质含沙量、河流水力因素等变化分析的成果,并提出若干问题及建议,为闽江下游河道整治技术方案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目标河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头分汊河型由于其汊道大幅平移及主支汊频繁交替,历来是碍航问题最为突出的河段,目前关于鹅头分汊河型的治理目标存在微弯分汊和微弯单一河型的争议。本文在总结鹅头分汊河型碍航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其滩槽格局成因,从分汊河道水流能量守恒原理出发,提出了鹅头分汊河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认为进口节点的挑流作用放大了水流的年内横向摆幅,使得边滩难以长期稳定;进出口节点的存在限制了汊道的延伸平移,因此保留分汊河型是适应这一特征的必然选择。同时保持两汊较大的阻力差异,削弱主支汊格局对进口水流条件的敏感性,将更有利于主航槽的稳定,即存在一定曲率差的分汊河型是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具体河段的汊道曲率可根据进口水力特征及进出口河床高程差计算而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闽江航道整治、码头建设、防洪、船闸设计提供技术参数,在外业资料缺乏情况下,采用数值模拟、外业观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闽江水口水电站下游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建立闽江干流水口水电站至马尾河段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推算闽江水口水电站下游航道沿程临时站点逐时水位,将沿程临时站...  相似文献   

20.
万安水电站位于赣江中游,肩负有上下游防洪任务,下游防洪控制点为吉安、石上两站.电站正常运行后,正常蓄水位和防洪高水位均为100.00m,防洪限制水位和死水位均为90.00m.受移民条件限制,初期运行上述特征水位均降低,主汛期4~6月库水位控制在85.00m,发电水头比正常运行降低5m,机组出力受阻达40%以上,致使电站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而4~6月恰为用电高峰期,电网缺电十分严重.为解决主汛期发电和防洪的矛盾,提出了汛期采用预泄办法提高运行水位的方法,即在水文气象预报的有效预见期(18~24h)内,按8800m3/s控制下泄,使库水位从8800m或90.00m泄至85.00m,可满足万安水电站防洪的两个约束条件,即回水对赣州市的影响既不超过0.3m,也不会加重下游的防洪负担.经过1993年6月的实际运行,证明此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提高万安水电站的运行水位,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运行水头,改善了机组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