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野外露头、钻孔、砂分散体系以及地震相等资料的分析,同时将前人对构造背景与沉积体系的研究相结合,对孟津井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各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孟津井田石炭-二叠纪形成于滨海沉积体系与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环境和成煤模式的多样性,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存在的主要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沉积学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地层古生物学、煤炭煤化学、粒度曲线等成因标志,将成煤环境划分为下列相区及各亚环境,在不同的相区和亚环境中,聚煤作用的强度、成煤环境及演化规律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煤中硫分的赋存状态及形成条件两方面论述了煤中硫含量与成煤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马兰井田02^#、2^#、8^#三个主采为层中硫含量作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山西组2号煤层为该区主力煤层,但成煤环境、煤相类型不明,垂向演化规律不清,制约了高产富集因素分析和有利区优选。本文通过对延川南区块山西组沉积特征和2号煤层煤岩学和煤化学分析,探讨了煤层的成煤环境、煤质特征、煤相类型及演化规律,为后续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本区2号主力煤层成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2号煤层煤相可划分为潮湿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成煤植物以木本为主,其次为草本植物;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有利于割理的发育,镜质组中以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为主;垂向上,自下而上成煤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经历了先加深后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新店井田的沉积环境及赋煤特征,以新店井田大量的钻孔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法,从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含煤性等方面对新店井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模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末期属于海陆交互沉积环境,根据海水进退规律,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成煤期:龙潭组早期泻湖—潮坪成煤期、龙潭组中期三角洲潮坪成煤期、龙潭组晚期泻湖潮坪成煤期。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形成了游移于各种沉积环境之上的动态赋煤特征。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12):93-95
运用煤岩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阴山矿区南阳坡6~#煤的样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南阳坡6~#煤中的显微组分以镜质组(70.95%)占优,惰质组(21.24%)次之,壳质组(7.35%)含量较少。由此计算并绘制出GI-TPI煤相图和GWI-VI关系图及煤岩组分三相图等,通过这些煤相参数对6~#煤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煤的成煤环境为潮湿的还原环境,煤相类型为潮湿森林沼泽相,成煤植物具有木本植物亲和性。  相似文献   

7.
王岩  杨承伟  曲思建 《煤炭工程》2022,(11):187-192
以不同成煤环境下形成的炼焦煤为研究对象,进行工业分析、粘结性分析、煤岩特性分析以及炼焦煤所炼焦炭质量分析,研究了其煤岩特征、变质程度、成焦特性和地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层发育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程度、水底动能强度、陆源碎屑输入、海水的周期性进退等是造成煤岩煤质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复杂的地质因素造成煤的变质程度和煤质特征的差异性,进而影响成焦特性;成煤微环境的差异使得泥炭在发育过程中成煤母质、陆源碎屑输入等条件不同在垂向上形成不同煤岩类型的煤;水侵时形成的煤中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水退时形成的煤层镜质组含量;当划分煤相时,低位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镜质组含量普遍偏高,而高位突起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以惰质组为主。煤的变质程度也是影响炼焦煤特性的重要因素,低阶煤的挥发分产率往往受到煤岩组分的影响,壳质组的挥发分产率最高,惰质组具有最低的挥发分产率,镜质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结构井田宣威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气候以及动植物化石的分析,发现结构井田为陆相沉积,主要为河流-潮汐双重控制的过渡三角洲平原沉积,聚煤作用主要是三角洲平原沼泽化,成煤植物在沼泽中生长、繁殖及死亡堆积,形成泥炭层,再经过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煤层。  相似文献   

9.
以西山煤田马兰矿区石炭系太原组6#、8#、9#及10#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光学、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方法,分析了该煤层的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和煤相特征,探讨其原始成煤环境及演化规律。太原组上部6、8#煤受海水影响较大,下部9#煤及10#煤受海水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海陆交互的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10.
应用煤岩学方法探讨了新疆奇台县开日木托朗格煤矿区西山窑组煤的煤岩特征及煤相划分,根据研究区宏观煤岩特征、显微组分及工业分析定量统计,采用国内外通用的TPI-GI相图(结构保存指数-凝胶化指数)和GWI-VI相图(地下水影响指数-植被指数)解释成煤植物种类及成煤环境。经分析,富营养苔藓森林沼泽相是本区的主要煤相。  相似文献   

11.
徐松善  于长春 《煤炭技术》2008,27(5):116-117
通过对该区含煤建造的环境分析,明确了该区石炭二叠纪煤层的形成环境。探讨其成煤模式,对寻找可采煤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龙永煤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该煤田的沉积体系为障壁岛-泻湖沉积组合、潮坪一潮道沉积组合和滨岸湖泊沉积组合,相应的成煤模式有障壁岛-泻湖、潮坪一潮道和滨岸湖泊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基底沉降和沉积环境因素,其中基底沉降包括压实差异的影响,沉积环境包括海水进退和盆地水体深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煤坑酸性水的治理是国内外攻关的重要课题.介绍了采煤坑水酸性起因,并对酸性采煤坑水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也介绍了处理酸性水的流程.阐述通过添加碳酸钙和石灰,可使酸性采煤坑水得到很好治理.该工艺既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又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还可以综合回收矿产资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新强煤矿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稳定性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强煤矿五采区45051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对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下行制动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采煤机制动转矩的产生和制动运行的调节过程进行研究,成功实现了在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电磁调速电牵引采煤机正常牵引与制动运行两种运行状态下的平稳切换与稳定运行,并成功将该技术应用在MG-2×125/580-WD型电磁调速电牵引采煤机上,使得该采煤机可以在最大角度达55°的工作面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5.
根据钻孔资料,从岩性、层理、生物化石、煤层等特征分析袁家矿区南段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结论为:含煤岩系地层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聚煤规律为早期滨湖-泻湖海湾环境、中期泻湖-湖沼环境和晚期滨湖三角洲环境等3个时期成煤。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沉积学、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煤心样品的测试数据与煤岩鉴定等资料,对位于三塘湖盆地西部库木苏凹陷的研究区煤质、煤岩和煤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质特征为低水、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中高-高发热量煤;显微煤岩类型分析表明煤层顶部为惰镜煤,煤层下部为微镜煤;顶部煤层沼泽类型应为低位泥炭沼泽,中下部煤层为草本沼泽。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沉积环境从草本沼泽向低位泥炭沼泽过渡,主要成煤期沼泽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吐哈盆地克尔碱凹陷不同矿区煤质形成条件,探讨该区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基于对主采煤层样品工业分析、有害组分及灰成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在对克尔碱凹陷地层分布、含煤岩系特征等基本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凹陷内各矿区煤层赋存特征、煤质特征,探讨区内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划分6个主要矿区,区内煤层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地层之中。研究区煤质呈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特征,煤灰成分以SiO2、Al2O3为主。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主要煤层形成于湖泊-河流三角洲淡水沉积环境,具陆相成煤特征,成煤环境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18.
杨荣光 《煤炭技术》2013,(6):199-201
在煤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粉尘等污染物,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污染十分严重。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国际上对于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针对洁煤净煤,降低污染方面技术的研究愈加深入,大量新型净化方法和应用技术应运而生。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煤化工新技术,一方面能更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达到洁煤、净煤的效果,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系固体废弃物具有环境与经济的两面性,一方面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浪费大量的可回收利用资源。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运用沉积学、煤层气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瓦斯地质理论,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水城矿区")大湾矿井、盛远矿井、那罗寨矿井、汪家寨矿井、大河边矿井、红旗矿井和老鹰山矿井煤系地层的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将上二叠统龙潭组(宣威组)划分为两个层序地层,分别以11煤层和1煤层为各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位置,层序地层决定了煤层顶板岩性、煤厚等情况。结合现场瓦斯实测参数情况,分析了煤层顶板岩性变化、煤层厚度等对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得出水城矿区顶板岩性、煤厚是影响其主采煤层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大海泛面位置煤层顶板岩性透气性最差,煤层厚度最大,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