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在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riton x-114的微乳液体系中,以碳链长度为1~8的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链长度为2~6的乙醇、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可形成透明稳定的微乳液。绘制了这5个体系相应的拟三元相图,并计算了各体系的微乳区面积;考察了正构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微乳液中增溶水量的影响;表征了柴油微乳液的黏度、粒径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以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体系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的面积和最大增溶水量均最大;随正构醇碳链的增长,体系黏度增大,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几种正构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对油酸单乙醇胺盐-柴油-水体系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通过稀释法测定并计算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 。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与柴油体系形成稳定的微乳液。随着醇碳链增长,醇-油酸单乙醇胺盐-水-柴油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中的微乳液区面积及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碳原子数为4~8的5种正构醇与柴油体系形成微乳液时的 都是负值,并随着碳数增加, 值减小。 与醇碳原子数n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0.1635n +6.2505。确定了制备柴油微乳液的最佳醇的碳链长度为7或8,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约为8.5。 相似文献
3.
烃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烃的角度,用C6到C20的脂肪烃和一些芳烃,在十二烷基磺酸钠(AS),丁醇和水体系中,对其形成微乳状液的影响。研究手段是从AS、丁醇、水和烃的四组分相图中,找出形成微乳液的区域,微乳液所具有的最大含水量;以及通过相图测定形成微乳液过程中的界面张力等性质。本文着重考虑烃类分子量,结构和其含量的影响,从中找出C6烃能得到W/O型微乳液能连续转变到O/W型,而C20以上烃就不能形成微乳液等规律。最后对其规律进行解释和理论上探讨。这些规律对三次采油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ζas)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c)转移到界面层(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c㈠→i)。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随醇碳链长度的增加,柴油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界面层中醇的含量及柴油微乳液平均粒径均减小;ΔG■㈠c→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制备柴油微乳液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ζas值约为0.6。 相似文献
5.
由 AS(十二烷基磺酸钠),已醇,水和烃四组份构成的微乳液是本文研究的体系。从体系似三组份相图出发得到一系列 n_a/n_s 和 n_o/n_s 数据。两者关联作图得到直线,由其斜率 K 和截距 I计算出已醇从油相转移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G_(o→i)~θ。另外,从△G_(o→i)~θ随温度的变化得到过程标准焓△H_(o→i)~θ和标准熵变△S_(o→i)~θ。最后结果指出△H_(o→i)~θ等于零,用计算机拟合得出了△G_(o→i)~θ和△S_(o→i)~θ与碳链长和温度的关系式。对上述结果作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纳米乳液一般指液滴粒径范围在50~200 nm的乳液,是油相(或水相)分散于水相(或油相)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制备过程中需要输入能量。而微乳液是由不相混溶的油、水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外观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可以自发形成。由于2者都具有稳定性高、油水增溶性能好、界面张力低等特点,同时2者可以灵活选用表面活性剂和分散相种类、含量等,配制成适合不同条件下的特定类型的纳米乳液和微乳液,因此在钻井液完井液、油基钻井液滤饼清洗、油气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由于纳米乳液与微乳液在外观、稳定性、制备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和一些文献中常有混淆。分析了2者的相似与区别之处,给出了辨别2者的方法,介绍了他们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指导相关理论和实际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相微乳液的最佳含盐量S^*与原油等烷烃值ACN、醇的类型和浓度A、表面活性剂浓度Cs和结构参数δ以及温度t的关系满足方程:lnS^*f(ANC,A,Cs,δt)。笔者通过试验,找出了表面活性剂为纯态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微乳液体系的上述方程的方程系数,并与表面活性剂为新疆石油磺酸盐、玉门石油磺酸盐的方程系数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丰富和完善了确定中相微乳液的方程系数法。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溶液与微乳液的混合粘度:Huggins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和水解度对聚丙烯酰胺/微乳混合液粘度的影响,利用混合高分子稀溶液的比浓粘度与浓度关系式,从Huggins参数研究了大分子线团与微乳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对微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聚物的加入不影响微乳液的形成。加聚丙烯酰胺,微乳液的相态、增溶参数、中相与下相间的界面张力及中相粘度均无明显变化,加生物聚合物对微孔液的物性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0.
由正十六烷、油酸钾、正已醇和水组成的微乳液,在水油比为1时产生异常流变性,本文研究pH值和盐类物质对微乳液异常流变性的影响,对产生异常流变性的微乳液微观结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假单胞菌Su5-2生物降解原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庆油田及安达糖厂的土样、油样和水样中筛选出能降解原油组分的菌株,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原油组分的降解产物。该菌在无机盐培养基中能降解原油中C16—C35正构烷烃组分,生成C10—C15轻组分及大量气态烷烃,CO_2等,使发酵后原油流动性变好。 相似文献
12.
13.
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原油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从大港炼油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 X3,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pH 4— 1 2的范围内和 40 0 0mg/L的高钙离子浓度及 1 5%的高盐浓度下仍维持原有表面活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 1 2 0℃的高温下不失活。该产物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 76.6降至 35.5mN/m。其乳化活性值为 1 .50 ,临界胶束浓度 (CMC值 )为 30 .0mg/L。对高含胶质沥青质油的降粘率高达 50 %以上 ,增溶与脱附作用显著 ,可使油水互溶而形成水包油型乳化小滴。可使高含蜡油有效地乳化分散。这些特点有利于原油的增采和输送。 相似文献
14.
原油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综述了泡沫驱油过程中原油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运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原油与泡沫相互作用的强弱,将原油存在下泡沫的稳定性与液膜数相关联。微观模型观察结果表明,原油对泡沫稳定性影响的程度与原油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泡沫在轻质原油存在下的稳定性小于在重质原油存在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大庆原油的界面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条件,结果表明盐,醇的加入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碱的加入能改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使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在适当配比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碱水溶液与原油可达到超代界面张力值(10^-3mN/m)。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配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流动改进剂时, 溶剂性质、溶液浓度以及温度对大庆原油降粘效果的影响, 发现以劣溶剂、高浓度及低温配制流动改进剂溶液时, 降粘效果较好。研究了EVA 溶液的性质, 结果表明, EVA 在溶液中的结晶能力随溶剂性质、溶液温度及浓度的改变而不同, 而EVA在溶液中的结晶性能决定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国内某大型燃料-润滑油型炼厂加工大庆管混原油即将断供的问题,将炼厂数学规划模型与配方原油技术相结合,提出了针对该炼厂生产现状寻找大庆管混原油替代原油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别在该厂有、无润滑油基础油两种规划思路下,寻找利用合适的进口原油来替代现有的大庆混油,并利用数学规划模型针对所选替代原油进行全厂模拟测算,评估其加工性能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替代原油选择方法确定的替代原油,不仅适合该厂加工流程特点和原油输送限制条件,而且原油资源有保障,可以降低原油采购成本,提升全厂经济效益,加工替代原油可为企业多盈利25~137元/吨,具有很好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对原油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水的表面张力等的变化,以及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培养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作用:产生C6以下气态烃、少量CO2、N2和H2,使原油轻质化,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表面活性物质。本文报告了此项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筛选了适合改善中哈管输阿拉山口口岸含蜡原油流变性的降凝剂,考察了加剂前后全黏温曲线的变化及重复加热、高速剪切对原油黏度和凝点的影响,并考察了静置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60 ℃处理温度下加入50 g/g乙烯-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作为降凝剂,可使原油的凝点降低10~20 ℃以上,黏度、反常点、屈服值均有明显降低;重复加热温度低于60 ℃,随温度的降低原油改性效果变差;高速剪切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与温度有直接关系,在析蜡高峰区温度附近降凝效果恶化严重;降凝剂对原油的静置稳定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