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制备了复配生物酶废纸脱墨剂,得到了脱墨剂中纤维素酶与脂肪酶的合适配比(3:2).通过实验,考察了脱墨剂用量,纸浆浓度,溶液pH值,脱墨温度,脱墨时间等工艺条件对脱墨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生物酶用量为0.3%(对绝干废纸),SDBS用量为1.0%(对绝干废纸),碎浆浓度为10%,pH值为6.0,熟化时间30mi...  相似文献   

3.
以国产废旧新闻纸为脱墨对象,用8种表面活性剂在中性条件下对其进行脱墨考察,包括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四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脱墨考察。进行了不同质量比表面活性剂的脱墨实验,选择出了合适的中性脱墨剂。结果表明:脱墨剂复配质量比为m(AEO-9)∶m(Tween-60)∶m(AEO-7)∶m(K12)=10∶10∶55∶25时,成纸的白度可提高11.43%ISO,脱墨浆得率89%。  相似文献   

4.
废纸脱墨剂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都要求对废纸进行再生利用。在未来的造纸工业中,提高废纸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异常重要。本文指出了废纸脱墨剂在废纸再生利用中的重要性,简述了废纸脱墨剂的作用机理及与废纸脱墨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就废纸脱墨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结合造纸厂生产,进行了氢氧化钠作助剂的废纸脱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讨论了氢氧化钠用量生产的影响,确定了氢氧化钠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6.
介绍在废纸脱墨中,各种化学品对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以及工艺参数中应控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胡红华 《湖北化工》1999,16(4):34-35
介绍了废纸脱墨的方法和脱墨过程中所用的化学品以及由湖北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研制成功的HDI-1高效废纸脱墨剂。  相似文献   

8.
多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华  顾玲  段二红 《日用化学工业》2003,33(6):356-358,362
研究了多组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旧新闻纸洗涤法脱墨效果的影响,重点探讨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S)、脂肪酸二乙醇酰胺(Ninol)、JFC、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吐温(Tween)以及双组分复配、三组分复配后的脱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运用三组分复配作为旧新闻纸的脱墨效果明显好于双组分复配的,双组分复配的效果又好于单组分的。实验结果显示,当OS、Ninol、TX-10三种表面活性剂以60/20/20的质量比复配后用于废旧报纸(ONP)脱墨,用量为0.3%(对绝干废纸的质量分数)时.可得到脱墨浆的白度52%SBD,良浆得率70%以上及尘埃度9.2mm^2/m^2以下的效果。最后探讨了浸泡时间、碎浆时间、熟化温度和熟化时间等因素对多组分表面活性剂脱墨剂脱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由单一组分、多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用于废旧新闻纸的中性脱墨剂的优选和其脱墨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将优选出的中性脱墨剂用于工厂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组分、双组分、三组分表面活性剂都可以提高脱墨纸浆白度,但单一组分表面活性剂的脱墨效果不如碱性脱墨剂,而得率却具有明显优势;脱墨纸浆白度随着表面活性剂组分数的提高而逐渐提高,脱墨效果和得率与碱性脱墨剂相当;优选的中性脱墨剂最佳加入量为0.5%(对绝干废纸质量);此外,在工厂实验生产中,中性脱墨剂体现出脱墨效果稳定,适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与自制药剂反应的产物,与AES、OP-10及吐温80复配,得到一种针对混合废纸的高效脱墨剂,研究了各辅助药剂配用量对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w(H2O2)=1.5%、w(NaOH)=3.0%、w(Na2SiO3)=2.5%、w(自制脱墨剂)=0.3%(以上比例均相对于绝干浆)、碎浆时间20 min、浆液质量分数10%、温度60℃.脱墨后浆的白度升高到77.46% ISO、残余油墨质量浓度(ERIC)降低为132.43 mg/kg.实验结果表明,自制脱墨剂具有良好的脱墨效果,优于部分市售脱墨剂,并节省了化学药品的用量,是一种针对混合废纸的新型高效脱墨剂.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酶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常规的微生物酶分离纯化方法如沉淀法、疏水层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及亲和层析等的特点、原理及应用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概述了膜处理技术、免疫纯化技术、双水相体系萃取等新颖微生物酶分离纯化技术。指出常规方法和新颖方法的结合为微生物酶带来了高效的分离纯化效果,开发先进、灵活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分离纯化天然酶、重组酶、人工模拟酶及杂合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分别利用葡萄糖、可溶性淀粉、乙酸钠、食用油、甘氨酸和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分离筛选优势功能菌,在对优势功能菌复配的基础上构建微生物菌剂,并采用SBR装置考察了微生物菌剂的生物强化效能。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的优势功能菌分别为:葡萄糖代谢功能菌P1和P3,可溶性淀粉代谢功能菌K2和K4,乙酸钠代谢功能菌C2和C3,食用油代谢功能菌Z1和Z2,牛血清白蛋白代谢功能菌N1和N3,甘氨酸代谢功能菌G1和G4;功能菌群最佳复配质量比例为Z∶P∶G∶K∶N∶C=2∶3∶5∶1∶4∶2。与未投加微生物菌剂的SBR系统相比,投加微生物菌剂的生物强化系统对城市污水中COD、TOC、NH4+-N、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1.82%、16.71%、56.06%和70.56%。通过微生物菌剂的投加,生物强化技术显著改善了生化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稳定性,使系统中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抗冲击负荷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聚酯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微生物聚酯是由发酵技术生产、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本文介绍了3-羟基丁酯均聚物(PHB)和共聚物的基本结构、生物降解性能、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1,3-二羟基丙酮作为重要的化工医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领域。主要综述了1,3-二羟基丙酮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合成法,并介绍了其在化工与医药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简单叙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基本结构及运行原理,从MFC的阳极微生物、阴极结构等方面介绍了MFC的发展现状和研究重点,分析了MFC在替代能源、生物传感器和开发新型水处理工艺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指出进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改善电极电化学性能、提高电池输出功率密度和降低电池成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康石棉矿中海泡石的成分及应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新康石棉矿中风化林滤成因海泡石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新康海泡石化学成分与我国热液成因纤维状海泡石成分基本一致,与沉积成因土状海泡石成分差别较大,属于富镁海泡石变种。与其他成因海泡石对比,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较大的离子交换容量和比表面积,是一种优良的过滤吸附矿物材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研究了硬脂酸和乙二醇酯化反应的合成工艺。以对甲苯磺酸和磷酸为复合酸催化剂,用量均为0.8%,硬脂酸∶乙二醇=1∶1.4(摩尔比),反应温度120℃条件下,硬脂酸的转化率为93.54%,合成的乙二醇硬脂酸酯珠光效应强,光泽较好。在表面活性剂体系粘度为200~240 mPa.s条件下,珠光剂的用量为1.0%~2.0%,搅拌速度控制在400~600 r/min,室温自然冷却得到的样品珠光光泽最优。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一大类,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易产生抗性、来源广泛等优点,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重点介绍对微生物农药的分类,并分析了微生物农药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云南化工》2019,(10):35-36
中药经过微生物转化后,不仅可以降低毒性,去除杂质,而且中药药效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微生物转化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里程碑,可以把中医药推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aromatic chemicals would greatly contribute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with fossil resource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and extending the shikimate/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tic pathways are important routes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various aromatic chemicals. With advances in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synthetic biology, we can broaden the product spectrum and obtain several valuable and novel aromatic chemicals from renewable feedstocks. Here, in this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various aromatic chemicals, and recent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synthetic biology strategies targeting the central carbon metabolism, the shikimate and 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tic pathway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is work aims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tip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st‐effective engineered strains for producing various aromatic chemicals. © 201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