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有高效、清洁、安全等特点。然而,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随着核能的广泛利用,核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众接受度是核能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文章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以及在风险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为提高公众核能接受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Bloomberg新闻网2006年8月23日报道】欧洲能源委员会委员支持核电应用,因为核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需要使所有想增加电力装机容量的国家都可以选择核能,”欧盟能源委员Andris Piebalgs在挪威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说,“核能是欧盟当前最大的无碳排放能源。”Pieblags说,“在未来数十年里”欧洲将仍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与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不同,这些化石燃料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他表示,核发电量占欧盟总发电量的约32%,核电厂的燃料——铀主要分布在那些比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存在“更小的地缘政治危险…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月27日,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能源标准化研究项目"核电厂安全级软件危险性分析指南"验收会。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航天软件评测中心、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3家单位的20位专家和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核能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及核能在满足能源和电力安全供应需求、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讲述了中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严峻形势,指出发展核能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未来能源及电力安全供应的重要保证。阐明了发展核能是实现中国能源与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核能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研究分析了核电发展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并对中国核能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欧洲核学会核新闻网(NucNet)2015年11月13日报道】经合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2015年11月13日公布了一份题为《核能:应对气候变化》的报告,并在报告中表示:当前仅有两种能源,即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用于降低电力部门的碳排放,其中核能是唯一能够提供可调度基荷电力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的供应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并纳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让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美好。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在世界能源发展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国发展核能的必然趋势。文章中比较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历程、核能发展现状,根据我国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思路,从环境的迫切要求、我国电力需求、核能的突出优势以及核能安全性四方面阐述核能开发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核能链的外部成本是能源链中最低的能源链,也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小的能源链;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核能没有被社会接受或完全接受这一事实,文章提出了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荣健  刘展 《原子能科学技术》2020,54(9):1638-1643
核能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对核能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开放的电力市场环境中,核能的大力发展又受制于经济性和环保等方面的因素。世界核能界正探索和开发新一代先进核能技术,以期解决核能发展的相关问题。本文调研了国际组织和主要核能强国的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浅析未来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方向和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9.
[美国《核子周刊》1989年12月7日报道]欧洲共同体的专题报告——《能源与环境》评价了不同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核能问题上作出了明确的中立姿态。该报告警告说,核动力对公众健康有潜在危险,同时也指出了在与温室效应的斗争中核的潜在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核电》2018,(3):278-279
专访:核能领域的公众沟通做强核事业是国家战略,用于军也用于民,公众是核电的受益者,而非风险的承担者,核电是造福于人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我国提高公众沟通核能接受度的工作现状及展望虽然风险依赖于危险而存在,但不应该将风险和危险相混淆。风险是危险与其暴露量的乘积。如果没有暴露于危险之中,就不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核电实际上是最安全的能源之一。在美国已经运行过的500多反应堆年中,还不曾有人因事故或受射线照射而死亡或受重伤。了解核电的人相信核电。美全国科学院关于核能的一个委员会1980年指出,即使把反应堆事故的因素考虑在内,核电的危险性也远比煤燃料体系所具有的危险性小,在安全地处置核废物方面也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核能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可弥补经济发展的电力缺口;在国际CO2减排的大趋势下,发展核能这种稳定的低碳能源是必要的;核能具有较好的基础,目前产业链各环节都在稳步前进,不宜放弃,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核能所用的核燃料是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自给率、替代化石能源进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核新闻网站2019年5月28日报道】2019年5月28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十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10)上发布《清洁能源系统中的核能》报告,向许多希望核能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的国家提出政策建议。这份报告是能源署近20年来发布的首份核能报告,目的是"将此重要议题重新纳入全球能源辩论中"。世界核协会(WNA)同意该报告的主张,即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来确保对现有和新核电厂的投资,并强调重点应放在电力市场设计,重  相似文献   

14.
论述、分析了当前中国能源系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自建国以来能源建设包括核能的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所造成的交通运输压力、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能源效率”较低等主要问题,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核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开发和利用核能的“价值准则”与“决策目标”系统分析,阐明了发  相似文献   

15.
杜祥琬 《中国核电》2012,(3):194-196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处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非化石能源只占能源结构很小的份额。核能作为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最有可能替代煤炭和石油,成为整个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选载了杜祥琬院士在《能源周刊》上关于核能的部分观点,供读者学习。  相似文献   

16.
论述、分析了当前中国能源系统的基本特点,指出了自建国以来能源建设包括核能的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所造成的交通运输压力、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能源效率”较低等主要问题,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核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开发利用核能的“价值准则”与“决策目标”系统分析,阐明了发展核能是优化中国能源系统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根据中国发展核电的基本方针、技术路线,技术能力和基础条件,提出了中国发展核电的战略目标、规模和布局,较全面地论述、分析了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1979年11月12日,法国总理巴尔在一次关于能源政策的重要讲话中,把法国坚定地发展核能的政策称之谓“国家的优先”。他说,政府将毫不犹豫和绝不松劲地执行其原子能政策。他还说,核能在国家能源中据首要地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竞争能力,而且是唯一能改变近十年内法国能源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2022年7月综合报道】美国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2022年7月6日发布报告《推进核能发展:评估核能部署、投资及其对美国清洁能源未来的影响》。该报告指出,作为一种稳定持久、灵活性高的清洁能源,先进核能将在美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气候效益。突破研究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重点研究能源、环境保护以及食品和农业三个领域应对环境和人类发展挑战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我国核能发展的主要途径,全面分析了在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常規能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发展核电势在必行。并且詳細地闡述了核能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和它特有的优点。进一步探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三种方式。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展望了我国未来核能发展的前景。用近期、中期、远期等三个阶段提出了我国核电发展的初步設想。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2019年10月综合报道】世界能源理事会(WEC)在2019年9月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核能将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这份题为《核能未来:能源转型中的多元化和谐》的报告中,理事会称核电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将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