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具备人类历史的物质承载性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作用,已成为当今城市存量更新阶段中的重点改造对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观点出发,总结了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同价值认知,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策略,为其他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经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其价值构成中的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深入的研究,然而美学价值仍较为欠缺。对于工业建筑遗产而言,其蕴含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是完善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体系,确立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分析,通过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将美学价值与历史、技术、经济价值相结合,挖掘工业建筑遗产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公众在使用新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中能够感知多媒体的社交娱乐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经济成本价值。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媒体感知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意愿概念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媒体三个维度的感知价值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积极态度,感知社交娱乐价值还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个旧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实践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个旧地区工业建筑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更新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方法和要点。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保护价值,是区域城市规划的重点,加强保护更新研究,能够让工业建筑遗产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焕发出新的活力。就目前现状而言,个旧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但缺乏必要的保护更新手段,使得很多工业建筑遗产被破坏,或者用于其他用途,造成了很多建筑遗产流失,加强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存在的不足,研究从城市总体层面出发,首先对现有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调研和梳理,然后从历史赋予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保护与更新的相关价值两个方面建立双指标模型评价法对长沙现存工业建筑遗产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长沙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基本策略: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划定保护片区,建立分区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再利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范建红 《工业建筑》2012,42(10):21-24
创意产业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相结合,是保护与复兴旧工业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形象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保留着较多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以广州太古仓为例,分析了其历史发展、价值意义及现状特征,探讨创意产业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复兴的情况,提出旧工业建筑遗产的复兴是延续城市文脉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8.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以下简称二砂)现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厂区现存主要生产厂房、附属设备和办公用房等工业建筑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文章基于城市更新、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三个层面,运用共生理论,解决二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沈阳市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沈阳市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并提出了对沈阳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是一个新的课题,该课题具有丰富内涵。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及城市文脉传承现状经历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分析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多重价值属性进行了解析,见证民族及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价值,体现科学进步的技术价值,承载文明进步的社会价值,蕴含现代审美的艺术价值,并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根据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提出了做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推进城市文脉传承的3个举措,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绿色工业遗存,让世博会更美好 特钢大舞台改造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  刘樯 《时代建筑》2009,(4):80-83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区域内遗存有二三十幢近现代建造的工业建筑,特钢大舞台项目即是其中典型的可持续更新案例之一。通过运用"低技环保"理念和"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并作为世博会场馆使用,不仅合理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工业遗产,同时也彰显出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的世博与世博中的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施文  王佳宁 《规划师》2006,22(7):9-11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具有双重的"城市"意义.从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看,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将导致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世博园区及其周边地区将成为上海城市中心体系中一个新的枢纽.世博园区的建设或许可以为城市指引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园区规划对城市精神与和谐概念的弘扬,明示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吴志强 《建筑学报》2007,(10):34-37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的世博会。上海世博园规划设计总面积6.68km2,跨黄浦江两岸。此次园区规划设计立意于城市未来走向"和谐城市"的三个向位的思考,以规划设计演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世博园区作为巨型综合展件,实验和示范未来城市方向,重点演示城市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技术和城市建设中社会和谐的价值观,以此探讨对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10世博会推动上海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伍江 《时代建筑》2009,(4):20-23
文章通过分析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选址、规划等,指出这届世博会可优化上海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方面提升上海的城市功能,并留下一批丰富城市空间与生活的优秀建筑和公共艺术作品。世博会不仅是上海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为上海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重要事件的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定  熊锦云 《规划师》2006,22(7):16-18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生活质量作为价值中枢的主要指向,将城市优化作为价值中枢的实体支撑,将"城市"与"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作为价值中枢的双向追求,将运作实施作为价值中枢的现实途径.此次世博会将带动上海城市发展阶段的跨越,带来城市品质的提升,同时可以依托世博效应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16.
周建军  朱嵘 《规划师》2008,24(1):29-32
创意产业自产生至今,正日益显现出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国部分发达城市产业发展规划中,创意产业逐渐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实现推动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和谐进步的目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分析研究从区域功能定位、物质空间改造和城市系统优化三个方面,力求实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塑造"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中的世博理念借鉴与实践体会,包括强化系统协同理念,注重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功能匹配、资源互补和联动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功能的多元复合和环境的舒适宜人;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倡导紧凑布局、集约开发、绿色出行,推广应用生态环保技术;注重"文化传承"理念,强调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原有脉络肌理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现实演绎。城市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还将延续千秋万代,世博会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机遇,上海应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实施后世博计划,推行再城市化,建设千年上海。  相似文献   

19.
左琰 《时代建筑》2010,(3):34-39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分布着大量工业厂房和历史建筑,而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建筑改造实践在上海历史上实属罕见。文章试图从最佳实践区的示范效应、工业厂房的改造模式和节能技术运用、厂房建筑的滨水特性等多维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改造的趋向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李俊 《住宅科技》2011,31(3):46-48
世博村A地块内原上海溶剂厂的近代建筑群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建筑,为了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独特魅力,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保护性修缮。在此期间,进行了文物建筑勘察、抗震鉴定及修缮设计(包括功能提升)施工等,本文主要对该建筑群结构加固及建筑修缮的主要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