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塔城盆地1961~2009年霜冻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塔城盆地四县市初、终霜日、无霜期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城盆地终霜日随着年代的增加而逐渐偏早,初霜日随时间的推迟而逐渐推迟,无霜期呈明显的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初、终霜日、无霜期的标准差均比前30年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塔城盆地的初霜日、终霜日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地理位置对无霜期的变化有很大影响,其标准差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大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邢台地区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22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4.68 d,线性趋势为0.76 d/10 a,呈逐渐推迟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3月27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8.35 d,线性趋势为-0.29 d/10 a,呈逐渐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平均值为209 d,绝对变率为8.12 d,线性趋势为1.10 d/10 a,呈平稳增长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稳定变化趋势,对于霜冻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目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1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O.130~O.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扣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O.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候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辽西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气象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农村的气候现状.[结果]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波动变化,其中日最高气温年均值趋势升高增温幅度最大(0.328℃/10a),且显著水平最高,是气温升高的主体;日平均气温增幅(0.151℃/10a)和显著水平次之;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且显著水平不明显.在冬、夏半年时间尺度里,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7和0.250℃/10a,以冬半年升高最突出;日平均气温趋势性显著水平较低,日平均最低气温趋势性不显著.辽西朝阳农村≥10℃积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2.590(℃·d)/10a,近45年趋势增加192(℃·d).[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等农业措施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安康市汉滨区43年的暴雨特征.[方法]利用安康市汉滨区1961~2003年逐日降水和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区43年中暴雨天气的发生规律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安康市汉滨区暴雨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暴雨日最早出现在5月,6月开始增多,频发于夏季的7、8月份,9月逐渐减少,最晚结束于10月中旬末;1961~2003年安康市汉滨区暴雨量和暴雨日均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暴雨量在20世纪70~80年代末是较多时期,暴雨日在60~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期较少,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较多;暴雨日小时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单峰型为主,时间多集中在白天,以短时强降水居多.[结论]该研究为准确预报暴雨发生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 d/lO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 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 d/1O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a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近50年六盘水市气温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3个测站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等方法,对六盘水市近50年气温变化的年际、年代际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来六盘水市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096℃/10a;春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夏、秋、冬季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一致,且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夏、秋次之,春季最小.六盘水市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气温变化不明显,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质,存在几个突变点,比较明显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在1978年后年平均气温增温显著.春季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夏、秋、冬季气温突变点分别为1978、1982和1985年.[结论]该研究为六盘水市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平顶山烟叶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8年平顶山市5个气象代表站的气温、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近48年平顶山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近48年来,平顶山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导致早涝、大风、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烟叶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对烟叶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御自然灾害对烟叶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