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学准确划定自然保护地边界是设立保护地及制 定和实施保护管理措施的首要前提,厘清自然保护地边界 是在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以生 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双保护为目标,基于InVEST和 SWAT模型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生物完整性等级 (Degree of Biological Integrity,DBI)和生态增强因子 (Enhancement Factor,EF)评估了保护成本及生态效益, 提出了一种自然保护地的边界优化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将三江 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现有边界优化为涵盖总体自然边界、 核心生态边界与管理边界的多重边界,从而使生态系统服务得 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并同时考虑管理效益,确保新增保护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的背景下探讨了风景名胜区的定位转变,认为其由于自然、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特征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并结合政策要求提出了具体整合策略。以山西省晋祠—天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其边界的划定和区域的整合,解决了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类别保护区重叠的问题,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难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现状及保护地内油气田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对油气田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调整的契机,合理布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推进能源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边界交叉重叠的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正处于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阶段,解决保护地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是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厘清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格局特征是优化整合的关键步骤,可为自然保护地边界调整提供基线参照。选取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显著的福建省为研究范围,基于ArcGIS解析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空间关系,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保护地空间重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包括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内嵌3种空间类型,其中部分重叠的比例最高;2)自然地理方面,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地形地貌差异大的生态交错区;3)社会经济方面,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与道路的距离、城乡居民用地距离较近。对交叉重叠的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空间重叠类型提出空间整合和管理机制优化对策,以期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客体,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须探索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以新西兰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初步总结得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性应对的5点启示: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  相似文献   

7.
刊首语     
正随着中国自然保护地领域国家政策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发展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统一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步伐,已经从国家层面深入到各省、市、县层面。另一方面,在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环保督查、生态红线划定、资源确权登记等各项宏观政策正在从外部促使我国自然保护地领域开展保护管理的反思和调整。自  相似文献   

8.
许晓青  金云峰  钟乐 《风景园林》2021,28(12):58-62
声景作为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保护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地声环境须合理管理与利用。中国现有声环境研究集中于建成环境,尚未深入研究保护地声环境的规划管理途径。参考国际先进声景规划管理经验,以时空分布特征为切入点研究了美国与欧洲国家相关案例,并以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为实际案例提出规划管理建议。研究基于现状声景特征,通过时空手段调控保护区声环境的方法,首次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相应管理指标与阈值。研究可对自然保护地声环境管理起到借鉴作用,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生态保护价值区域的声环境标准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景洪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规划管控案例,分析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以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规划管理现状,然后由此明确了现行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规划管控的改革思路,并结合区域地理特色提出了明确的空间规划管控举措。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背景下,保护地优化整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自然保护地设立的保护目标多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较少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保护目标有利于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综合效益。以位于闽江流域下游的福州市为例,基于当量因子法与价值聚类工具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空缺分析,并从分类体系、空间格局和管理体制3方面对市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18年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值为542.7亿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结果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2)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格局;3)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3处保护空缺。进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护空缺区域提出差异性优化策略,为市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快速评估与优化提供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11.
城市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事业的新 常态,中国西南地区既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 键区域,又是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区域,迫切需 要开展城市自然保护地识别研究。本文基于地 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等5类自然保护地的标定,并利用夜间灯 光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城市遥感影像等多源数 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建立基础数据集。在 此基础上,首先通过自然保护地数据与城市建 成区边界数据的叠加识别城市自然保护地,其 次通过网络分析法、等时圈模型识别受城市影 响的自然保护地,并从规模、空间、价值3方面 入手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规模 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中以湿地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别为数量、面积上的主体,各类自然保护地 中,分布在城市的90 min等时圈内的数量占本类 自然保护地总量的比值均超过90%。在空间分布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河湖水系周边等较易开展城市建设的区域,受城 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主要沿着省会城市分布,形成“一带四区”的模式。在保护价值方面,城市自 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内陆湿地,受城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则是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本研究为中国 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成超男  李锋  杨锐  吕婧 《中国园林》2022,38(12):6-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降低以及入侵物种增加等问题与挑战,有关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开展。通过文献整理、案例筛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净增益最优化以及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愿景、目标和指标;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说明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保护保育4种修复模式的应用情景。同时,根据文献分析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分布及其原因,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问题与关注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6项具体的修复策略与3项建议。以期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背景下,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卢小冬  谢勇 《园林》2022,(12):52-55
自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地存在着交叉重叠、权属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后高质量发展方向、主要目标与实施要求,并以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探讨基于整合优化后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途径,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4.
李海韵  王洁  燕翃翔  徐瑾 《风景园林》2022,29(8):102-107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南方林区的代表区域,东莞市的自然保护地面临一系列人地矛盾冲突。以东莞市为例,在基于土地覆被类型的传统人为干扰评价基础上,叠加坡位和地形起伏度2种地形因子,以三维视角评估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强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现状和识别可能存在保护空缺的区域。结果表明:目前东莞市的自然保护地存在建设用地边界扩张倒逼自然保护地边界后退的风险,且现有自然保护地空间范围存在部分未与人为干扰冷点重叠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状生态保护价值,提出东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相关建议,即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将东莞市南部具备自然保护地设立条件的人为干扰冷点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以期为强化区域生态屏障保护功能和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范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钟乐  章政  张引 《风景园林》2022,29(3):73-78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智聪  王沛 《风景园林》2022,29(7):12-17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连通性良好的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形成。通过对生境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危机背景下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辨析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概念,并从概念层次、生态对象、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4个层面进行辨析,探讨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连通性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地连通性评价体系、监测体系、提升路径和保障机制6项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机制也从排斥社区的消极保护模式逐步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模式转变。选择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宁夏云雾山、吉林敬信、青海甘达和江西渔潭6个案例,通过比较研究,从组织体系、保护内容和保障制度3个方面解析案例形成的6类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即社区共管、社区参与管理、协议保护、保护地友好体系、社区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小区。模式的共同点是以社区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社区参与保护;不同点在于引导方式、协调机构和保障制度的差异。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从法制建设、资金保障、引导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机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若璇  张俊玲  李文  张敏 《城市建筑》2023,(19):196-199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十多类保护地在内的多层级、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出现问题,保护区范围交叉重叠、边界划分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合理等现象接踵而至。文章从管理、政策、资金、公众参与、本地居民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重要性和迫切性成为共识,但目前分类尚未统一;现状保护地分类依据的研究以定性为主,量化分析和案例实证有待加强。希望从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及其应用中得到经验借鉴。分析了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对管理措施空间量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验证;从全球应用、各国保护地类型确定和指导保护地体系构建3个方面,研究了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在国际上的应用特征;最后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构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