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建筑,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绿色建筑,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人类希望生活在绿色、环保、健康、文明的环境里,这就需要人类自身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纵观人生岁月,大部分的人类活动是在建筑空间中进行的,因此,建筑需要绿色,而绿色建筑也是建筑发展的方向。同时,绿色建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是建筑学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从力的感知到受力体系的选择,从结构骨架的支撑到空间形态的实现,从空间形态到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容器,“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本质上体现着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俊峰 《时代建筑》1993,(3):54-57,53
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一定环境形态延续的综合效应。环境作为包容建筑空间关系的整体。有了建筑物,就有了环境的变化与更新,因而就存在着人类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机构  相似文献   

4.
描述、分析地域城市更新的“泛文化”现象,指出其本质是全球化、中国化、地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用一般性、抽象性的大文化建筑语汇表述特殊的、具象的地域文化事件。认为地域建筑语汇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层的同构关系,地域人居形态是由地域建筑语汇和空间句法组织而成的地域文化的空间文本。以重庆市洪崖洞街区为例,探讨基于地域建筑语汇、空间句法的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坡道作为空间形态的建构方式为切入点,引入地景概念,分别从基地关系、建筑本体形态语汇系统、城市及环境肌理角度探讨了其建筑功能与形态的对位辨证关系,以此希冀能给设计实践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6.
对“无用空间”的认识周波建筑作为一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生活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不同的空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现代建筑注重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7.
张静 《室内设计》2002,(1):13-18
一、从传统社区建筑走向社区聚居环境 人类追求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种。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则可以形象化的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经历数千年的建筑活动,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居”,对于  相似文献   

8.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正>PIG DESIGN工作室位于杭州滨江的老住宅区,邻近钱塘江,与西子湖畔隔江相望。脱离了写字楼办公室对地域环境的漠视和文脉意义的缺失,设计师选择了这栋独门独院的旧房子,改造成自己的办公空间。贴近地平线,与时间和自然对话已逾23年房龄的原建筑,无论立面语汇还是平面布局都抹不去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过时”烙印。  相似文献   

10.
建筑应充分重视环境因素,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为环境增色.研究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是“如何”构筑成的;而探究其深层的文化意识,则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为何”而得如此形式,正确理解、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创造出适应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并以西安钟、鼓楼广场工程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改革以来我国思想界出现一股文化热,曾几何时,这股热潮也刮到建筑界。将建筑置于文化的范畴来考察是一种思想进步,这摆脱了把建筑看成“庇护所”、“机器”、“空间”、“环境”之类、单纯从建筑本身来认识建筑的传统思想方法,在建筑与人类社会、历史,当然也就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中研究建筑,不仅能更为深刻地揭示建筑的本质及其在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位置,促使建筑更好地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且也使建筑师们高瞻远瞩,增强了自豪感与使命感,对于努力做好今后的工作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2.
文化环境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环境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环境研究由建筑、城规、景观学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理论而形成。它主要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改造起源于“定居”,定居活动涉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定向”活动。人类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特定的“宇宙观”,宇宙观进而指导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活动。宇宙观的不同影响人类塑造的环境形式。传统社会的人类用与宇宙观相联系的三种方法来确立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区分“神化的”和“未开化的”世界;二、确认自己的环境居于世界的“中心”;三、认为自己所属的环境是“分层次”的。聚落是人工环境的主体,聚落的形式和结构是有规律、有特定模式可寻的,该模式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模式协调的。因此可使用“近代学”的方法对人类聚落的模式进行研究。此外,介绍了环境分析和研究中十分有用的四种外缘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研究传统环境,文化景观、民居、地方建筑、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乡土环境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真&超越     
《现代装饰》2008,(4):48-51
从“物”到“人”,从“空间”到“活动”,设计师期望的是将空间变成一种活动的装置,把空间从物性中解放出来。为满足社区活动的需要,同时作为地产配套性工程,位于福州金山新区的高尚社区(中天金海岸),由于建筑本身出自建筑大师的手笔,故在空间上延续建筑的手法。根据不同空间的要求谨慎选择材料,它们不能特异于空间的风格气质,不是作为装饰品或炫耀品被使用,设计师尽量将材料本身的特质表达与空间的气质、功能、造型、灯光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空间。简单的材质,特殊的表现,在摒弃了一切妩媚的细节之后,设计师反复强调建筑空间深层次的美感,充分体现了“尽最大的可能,使人们能够尽享方便和舒适”,层层推进的空间,装置的构件,碰撞融合的色彩,幽雅温馨的灯光,这里是现代的、唯美的。本真与超越,一切尽在。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建筑活动,是以居住建筑的建设为开端的。居住区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环境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了最容易影响人们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环境空间之一。人们整日在繁忙的城市内劳作后,往往把居住地作为其身心休息的港湾。因此,在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时,建筑师必然将环境设计作为最重要的设计因素之一来考虑。除了考虑各种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外,建筑师还需要考虑诸如邻里交往,综合空间构成,绿化布置等精神生活需要的因素,并将其作为环境设计的综合构成要素,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明…  相似文献   

15.
王兴田  杨蔚 《当代建筑》2023,(10):24-26
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习俗,这些经过沉淀的“不变”因素,与每天发生的各式各样的“多变”活动和谐共处。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中设施最多元、使用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其建筑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非常关键。在2008年建成的上海湾·国际假日广场设计中,设计师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运用当代语汇进行创作。本文以该项目为典型案例,阐明在城市扩张和更新过程中,商业创作该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色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都市语境的、良性循环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建造和生活的地球上,山地面积远大干平原面积.山地建筑的营建既来源于人类征服和改变自然的原初欲望,也符合人类文明扩张和发展的需求.从古希腊山地建筑中的“上城”和“下城”空间,到意大利波西塔诺山城顺山势而造,我们的居住环境与山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建筑与山的关系也更加多样.在我国传统山地民居建筑中,架空、吊脚、错迭...  相似文献   

17.
姜峰  陈乔 《四川建筑》2002,22(2):29-30
从托马斯·杰弗逊“我们所选择的国家 ,拥有足够让所有子孙繁衍千百代的空间 ,”到尼葛洛庞帝为我们描述的“数字化生存”时代 ;从 194 8年的“洛桑宣言”到 1999年的《北京宪章》 ,人类在地球上不断地建造着 ,且乐此不疲。但是人类在营造环境的同时 ,却又面临被环境恶化的困境。在世纪之交 ,千年转折之际 ,至今还在“红线”内“挣扎”的中国建筑师将如何寻觅到自己的基点与归宗 ?当我们居高临下对公众大谈特谈设计哲学时 ,却忘记了哲学与建筑创作又应在怎样的层次上达到融合和统一 ?……1 从建筑本体到建筑环境建筑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也…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就是依照不同目的设计建筑物,它可以为人类日常的工作生活提供活动空间的遮蔽物;或者是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而造的一种人为环境.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使用要求.住宅建筑功能设计要求满足住宅的目的,实现建筑目的.  相似文献   

19.
祁清 《建筑与环境》2010,(3):119-120
简单介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建的行政楼、图书馆和教学楼与旧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筑自身的语汇处理创造出适宜和谐的校园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一珺 《工业建筑》2003,33(6):33-34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 ,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 ;“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