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天然小分子生物碱,无特效解毒剂,中毒潜伏期短,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受到极大关注.本文总结了河鲀毒素的毒性、相关法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并对河鲀毒素检测过程中样品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河鲀毒素常用的生物检测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气相色谱串...  相似文献   

2.
蒋云升  毛羽扬  董杰  陈娟  章海峰 《食品科学》2006,27(11):109-111
基于河鲀毒素(TTX)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作用,建立一种检测TTX的简易组织生物传感器。组织生物传感器由pNa电极、青蛙膀胱膜、电位计等构成。在pNa电极顶端用两层醋酸纤维薄膜包裹,中间夹入青蛙膀胱膜,构成感受器。将电极插入pNa=4的NaCl溶液中,使电极输出信号趋于稳定。将TTX被测液注入感受器系统,测定感受器输出量的抑制值。每次测定只需5min。最低检出限为0.002MU/ml(3.56×10-3μg/ml)。用0.003%Na3N保存,可连续使用250h。以生物传感器和小鼠生物试验法比较,建立了工作曲线,便于在餐饮企业对原料鱼进行检测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一起河鲀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关于河鲀安全性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探讨河鲀食用安全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通过病例搜索,调查病例家庭成员进食史及发病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发病的高危因素,制作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当地村民有关河鲀中毒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共搜索到14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症状主要为头晕(100%)、四肢无力(79%)、四肢肌肉麻痹和行走困难(71%)、口舌肢端麻痹(71%)等。食用河鲀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工过程保留鱼肝共同煮食可增加中毒的危险(RR=1.8,95%CI=1.1~3.1)。KAP调查发现70%(33/47)的村民近3年曾进食过河鲀,其中88%(29/33)来源于市场或流动摊贩;98%(46/47)的村民知道河鲀有毒,94%(44/47)的村民知道国家法律禁止食用河鲀鱼,但仍有94%(44/47)的人认为其味道鲜美值得品尝。结论食用混杂于无毒河鲀中的有毒河鲀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居民对河鲀安全性知晓率高但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4.
建立河鲀毒素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基于抗体亲和位点保护标记方法制备抗河鲀毒素抗体偶联荧光微球,方法简单稳定,所有结合分离步骤均在亲和柱中完成,避免了亲和位点被破坏而且荧光信号更强,将检测灵敏度提高至原来的8倍左右。所建立的河鲀毒素检测方法IC50为18.4 ng/m L,线性范围为2~200 ng/m L(y=-0.15ln x+0.95,R2=0.98)。检测河鲀样本的最低检出限为10μg/kg,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n=6)。该方法适用于热加工样品的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5 min,且无需使用大型设备,为河鲀餐前速测提供了一定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河鲀食用毒性评价与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河资源 ,开展了河安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安全利用过程中的河毒素进行检测 ,同时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CCP)系统 ,对河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了原料接收、活鱼暂养、加工去毒、河制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控制标准和措施。结果表明 ,河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河体内毒素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肝、卵巢、皮肤等部位 ,而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个体差异显著。运用该研究成果自 1995年至 2 0 0 2年进行人体试食试验以来 ,未发现一例中毒症状和体征 ,各项试验证明 ,经去毒工艺处理的河是安全的 ,经食用后不会引起河毒素中毒。这对于保证河资源的安全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有毒野果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20年全国共收到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399起,发病1 585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44%。第二季度高发,其中,5月份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50.63%(202/399)和42.08%(667/1 585);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94.49%(377/399)和94.26%(1 494/1 585);其中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三省报告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72.18%(288/399)和62.65%(993/1 585);家庭共报告132起,发病439人,死亡6人,占比分别为33.08%、27.70%和85.71%;马桑果引起的事件数占比最高,达59.15%(236/399),其次为铁树果和麻风果;误采误食是引发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占98.75%(394/399);每起事件发病人数少于30人的占比为99.25%(...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准确、快速检测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售烤鱼片、鱿鱼干制品和鱼丸中河鲀毒素污染状况。方法样品经2%乙酸/甲醇溶液超声离心提取后,通过MCX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处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市售的107份样品中,鱿鱼干制品和鱼丸中没有检出TTX;64份烤鱼片样品中检出16份含有TTX,检出率为25.0%。结论部分烤鱼片中TTX呈阳性,建议生产厂家严把原料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售烤鱼片标签标识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11—2020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2011—2020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Arcgis 10.8软件对发病率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613起,累计发病10 716人,发病率为9.30/10万,住院率为22.14%,病死率为0.07%;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019年报告暴发起数最多,报告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原因食品主要来源于宾馆饭店(200起)、单位食堂(153起)和家庭(88起)。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肉及肉制品为主(141起)。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分别引起182、172、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加工不当是主要的暴发原因,引起25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广东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呈现区域聚集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海市、中山市、东莞市和深圳市。结论 广东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地区,应对相关的重点场所进行重点干预,加强对厨师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规范从业人员,最大限度减少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西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点,为毒蘑菇中毒的风险预警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西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89起,发病人数789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1.2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事件总数的38.10%(72/189);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高发地区为桂林市、百色市、梧州市和钦州市;家庭为主要的发生场所,占总事件数的93.65%(177/189),其中农村地区占88.14%(156/177);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广西毒蘑菇中毒防控应根据高发季节、高危场所和人群有针对性行预防,加强对农村地区家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并对当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中有关样品和标本采集后,致病因子的筛查思路进行了分析探讨。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标本和环境样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果共搜索病例43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00.0%,43/43)、腹痛(93.0%,40/43)、恶心(32.6%,14/43)等为主。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疑餐次为2013年9月12日午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烧鸭为可疑食物(OR=4.0,95%CI为1.04~15.23)。共采集各类样品和标本36份,在13份病例肛拭子中分离培养出产气荚膜梭菌5份,阳性率为38.5%。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源性疾病暴发,可能危险因素为烧鸭烤熟后在室温下长时间(约5~6 h)缓慢冷却后受污染,且未经重新加热直接进食所致。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基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应摒弃\"实验室依赖\"的惯性思维,加强对各种致病因子\"症状流行病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以降低在各种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因不熟悉疾病临床特征而导致的误判和漏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3 159起,发病12 402人,死亡229人,病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3年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人数654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季节是第三季度,全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4~10月份,其中以8月份最高;16~60岁人群是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群;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集体食堂;加工不当与交叉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致病因素之间导致的罹患率不同(P0.05);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混合食品。结论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和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年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致病因子、月份、学校类别、事件起数、发病人数等。结果 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中食源性疾病暴发26起,占4.69%(26/554),发病985例,占8.87%(985/11104)。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9月份是事件的高发月份,且小学暴发事件最多。粮食类及肉类是暴发的主要食物,加工人员污染和加工销售污染是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缩短食品加工到就餐的时间,防止加工环节和加工人员污染能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5.
16.
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人,死亡967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0.09%和61.9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70%和17.64%.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17.99%和9.90%.结论 微生物病原菌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015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和策略。方法 对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布研究。结果 2015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7起,累计发病1111人,其中死亡6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时间是7-9月;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 其次依次为集体食堂、家庭和农村宴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不明原因外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动物类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性加强毒蕈中毒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导致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物质、污染原因、污染食品不明的原因,提出建议,为提高查明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原因不明事件,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整理与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36起,其中原因不明278起,占63.76%;发病人数均小于100人,均属于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第三季度报告数最多,占40.65%(113/278);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居多,有腹痛的占74.76%(1 303/1 743);发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为餐饮服务单位,占49.64%(138/278);仅有30.51%(83/272)的事件采集到样品,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事件中,食品、环境、患者、从业人员样品均采集到的事件仅占2.90%(4/138);137起多次共同进餐的事件,仅18.25%(25/137)调查了患者多餐次进餐情况,16.79%(23/137)调查了共同进餐未发病人员情况,1起事件进行了分析性研究;138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中,仅54.35%(75/138)开展了食品卫生学调查,且内容不全面。结论导致致病因子不明、可疑食品不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环节不明的因素包括事故调查机制不顺,诊断标准过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检验设备和能力不足,样品采集数量、范围、质量不够,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以及行政干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建立的历史,汇总分析2011—2017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并与同期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中美两国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因素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面对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体系应加速运用新技术,提高识别预警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制定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