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的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相似文献   

2.
刘少倩 《景德镇陶瓷》2014,(2):J0028-J0029
正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釉上新彩山水画的意境和创新恰到好处地凸显出这一点。一、关于意境的感悟中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极高,在传统绘画中地位显要。一幅好的山水画足以让人回味和咀嚼。透过画面,它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这就有了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所有具体而真实的空间想象,是其意境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画由心生,境由心造,意境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本文从中国山水画和陶瓷山水画的区别及运用写生的方法、构图的讲究阐述了陶瓷山水画中意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马中举 《景德镇陶瓷》2011,22(3):I0148-I0149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融个人思想感情,经过提炼、加工、最终达到景中有我,借景抒情的意识境界。陶瓷山水画以山川自然、乡里人家为表现题材,从自然风景到陶瓷山水绘画艺术之美,人们的审美意境在逐渐演进、升华。一、关于"意境"的形成与内涵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中的意境观念萌芽很早,从先秦两汉的"立象尽意"说、宗炳的"畅神"说、  相似文献   

5.
新彩自清代中后期由西方引入中国后,历经数代瓷上彩绘工艺师的研究与革新,如今,已形成独立气候。当今的新彩山水创作借由新彩这一特殊的陶瓷艺术语言,打破山水画旧习,注重发现自然之美,重寻艺术主体之意、自然山水之境,把山水的自然形象提炼为审美形象,最终升华为审美意境,探索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和合境界。  相似文献   

6.
范丽青 《江苏陶瓷》2020,53(1):14-16
寓意于景,情景交融,达到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关注的核心,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学概念。瓷上绘画新彩作品具有浓郁的传统美学,其意境是借陶瓷"器"这一载体达无形之"道",陶瓷新彩从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从虚缈、空灵的禅境,从独具肌理的自然之境最终达到传统审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意境,顾名思义。就是意(情)与境(景)的有机结合。从创造与欣赏的角度来说,“境”是所描绘景物的“形”与“神”,即经画家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景物图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意”是指画家所要表现的情与理,即画家的情感、旨趣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评价。在意境的创作中,境是基础,画家的审美旨趣和思想感情来自客观景物所孕育与激发。而画家的审美旨趣和思想感情(意、情)又必须凭借特定的景物才能得到表达和抒发。  相似文献   

8.
按照专业人士的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文脉,大致为魏晋的畅神载道审美思想目标确立期;隋唐北笔南墨评议技术的实践期;五代两宋围绕自然丘壑写真之境的开拓期;元代处处云山是吾师和胸中逸气、心灵之境的探索期;明清超于象外的一画之法的笔墨语言凝练、精微度的锻造和锤炼期共五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有观点认为,人物画难于山水画,理由是人有形而山无形,即人物画走了样谁都可以看得出,而山水不同,画成什么样子就可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种极为偏颇的观点。山水之形为自然,自然乃山水画之源,山水画之基。我们可以透过两宋山水造境变迁的脉络,找出充分的理由。五代两宋是围绕自然丘壑"写真"之境的开拓期,是关于中国山水画五个时期概括之魏晋"畅神载道"审美思想目标的确立期,隋唐"北笔南墨"语言技术的实践期,  相似文献   

10.
子墨 《陶瓷研究》2008,23(1):13-15
最初的瓷画山水,起始于何朝何代,笔者不能确认。但元时青花有山有水,明使五彩有水有山,清时粉彩山水兼备,倒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不论是纸帛上的山水画还是陶瓷上的山水画,都是一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从李成、范宽、董源、郭熙开始,山水画家就在追求着“象外之象”,那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南朝宗炳论画,就言“圣人含道应物,贤人澄怀味象。”绘画对于他来说,旨在“畅神而已”。宗炳从精神需求和精神引导的角度思考绘画在人文生命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