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南梁油田长8油藏存在高阻水层,油水层对比度低,油层识别难度大。为提高油层判识率,以大量测井、录井资料和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确定油藏水层高阻的主控因素。根据不同类型高阻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中子、密度和声波时差测井数据,评价孔隙结构,识别复杂孔隙结构型高阻水层;利用中子—密度曲线交会特征进行电性因子校正,扩大油水流体特征,有效识别复杂润湿型高阻水层。通过对不同主控因素高阻水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采用相应测井技术方法有效识别,提高图版油水特征值的准确度和测井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低阻油层识别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油气勘探的深入,低阻油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导致常规的测井解释方法识别低阻油层的正确率较低.低阻油层的识别其实质是一个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理论,选取多种相对独立的测井参数对低阻油层进行识别分析.以工区试油已证实含油气性类型的层位作为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建立其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分类器相应支持向量机和分类面.通过已建立分类器的分类函数,可对待识别的层位进行识别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低阻识别方法对数据量没有太高的要求,且操作简单,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Y油田南屯组一段油层岩性较多,且普遍含凝灰,油水分布比较复杂,全区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常见到低阻油层、高阻水层等特殊类型储层,油层和油水同层难以区别。在岩电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研究区储层流体识别的主控因素,根据主控因素及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采用分类制定油水层识别图版、核磁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及多井评价等技术综合解释油水层,形成了针对Y油田南一段油层的复杂流体识别方法,为该区油藏评价、开发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濮凹陷发现了一大批电阻率相对较低的油气层 ,经试油证明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 ,但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容易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在分析东濮凹陷油气层低电阻率成因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测井评价方法。分析研究认为 ,地层水的矿化度高与束缚水含量高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适合于低电阻率油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该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由实验分析资料 ,得到了计算束缚水饱和度、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方法 ;提出了将孔隙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相结合划分油水层的方法。通过 2 0口井试油结果证实 ,这种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 ,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来识别油水层 ,不仅具有解释更简单、更客观的优点 ,而且能大大提高低阻油层识别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王9井区油层厚度以中-薄层为主,岩性偏细,平面上油水层评价矛盾较大,纵向上油水层差异不明显,常规测井技术对低阻油层评价存在不足,影响了该区油水层识别精度.该区油层电阻率通常20Ω·m~40Ω·m,水层电阻率10Ω· m~ 20 Ω·m,即总体上电阻增大率低于正常油层的电阻增大率范围.除油层低阻外,该井区还存在高阻水层,给油水层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文章介绍特殊测井技术对该区油水层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薄差层、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提高研究区域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准确率,满足了今后勘探和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低阻油层研究与挖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馆下段和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电阻率低、感应电导率高,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测井解释时,低阻油层往往被解释为水层或含油水层而被漏掉。通过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取心、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等数据,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动静态相结合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确立了低阻油层的电性界限,有效地提高了对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在老井挖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支持向量机在大庆齐家凹陷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得军  冉群英  王斌 《石油物探》2007,46(2):156-161
在大庆齐家-古龙凹陷葡西地区的含油层系中,薄差油层,低阻油层、高阻水层并存,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复杂多变,开发井的解释符合率较低,远不能满足油田高效开发的要求。为了提高测井解释精度,之前已经采用许多学习算法(如Bayes方法)对该地区的油水层进行划分,但都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以大庆齐家凹陷某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例,探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具有全局优化,泛化能力强等优点,适合对不同模式进行分类,在建立分类模型时仅依赖原始测井数据,无需安全信赖地区经验公式或经验数据,因此减小了由经验带来的误差。利用一口井的测井资料,提取了51层样本作为测试参数,分为两组:一组取27层为训练样本,24层为测试样本;另一组取20导辅导训练样本,31层为测试样本。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Bayes方法进行了油气预测,在两种训练样本条件下,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100%和93.5484%,而Bayes方法的预测精度分别为77.7778%t 77.4193%,这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未知油气层的属性进行正确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镇泾油田长9致密砂岩储层基质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储集结构复杂,依据常规测井交会图和基于不同参数"距离"差异等方法识别流体效果不理想,难以有效应用。提出基于离散Hopfield网络(DHNN)的稳态收敛原理实现流体识别。该方法利用研究区评价井试油资料建立流体信息编码方式,分别对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和干层进行信息编码,通过DHNN网络对流体信息编码进行聚类分析实现流体识别。从研究区其他多口井的应用看,流体预测结果与试油结果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阵列感应测井在疑难储层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油田的典型难题特征之一是油水同层、高阻水层广泛存在,常规测井条件下常常造成误射孔或丢失油层,给油田高效开发带来不利影响。经9口井阵列感应测井试验资料分析,这类储层阵列感应曲线对不同孔渗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径向侵入特点,从储层物性与侵入特性关系出发,给出常规测井求取拟阵列曲线方法,由此建立拟阵列识别疑难储层解释方法,实现提高开发井无阵列测井情况下油水同层、高阻水层解释符合率目标。经2口井9个层试油资料验证,验证符合率达到88.9%,为该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流体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0.
低阻油层测井评价技术目前已成为测井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准噶尔盆地低阻油层的特征是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相近,同时深,浅电阻率测井值差别不明显且较低,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油气层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分两方面进行研究:1)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及测井系列的优化,包括(1)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2)泥浆性能参数(泥浆密度,泥浆电阻率)的研究。针对研究区块在有利于发现油气层的原则下研究分析出合适的泥浆参数。(3)测井系列的选择,针对开发目的不同按地质特征选择不同的测井项目。2)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研究,包括(1)感应测井的几何因子理论研究。(2)感应测井的正演计算-时间的推移测井,包括侵入时间,侵入半径,孔隙流体分布与感应测井响应的关系计算。(3)径向及纵向的感应测井响应反演,解决了侵入与层深的影响校正,获得原状地层,冲洗带及侵入带电阻率变化规律。保证了油气层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正确性。(4)完成的多井测井标准化方法与软件研究。(5)时间推移测井及多井测井标准化软件独立自成系统,使用方便可靠,反演软件挂接在FORWARD平台上,便于现场处理。(6)对陆梁地区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进行了现场处理并与阵列感应测井及其它实际资料进行交叉对比,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确定的原状地层真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可靠,侵入特性更明显,油气水层识别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肖圣东 《特种油气藏》2020,27(6):108-113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广泛发育低阻油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形成受较多因素影响,机理复杂,识别难度大,仅从常规测井上难以区分油层和水层,大大限制了该类油层的挖潜。针对该难点,从低阻油层的特征分析出发,从外部和内部7个因素分析了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和黏土矿物类型、含量、分布形式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孔隙结构以及砂泥岩互层对该区低阻油层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泥浆侵入和油水层矿化度对低阻油层基本无影响。研究成果在低阻油层识别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油层的评价、识别和潜力区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质基础,对于该区的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庄稠油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庄稠油低阻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别不大,常规测井方法很难识别,需要寻找更有效的适合低阻油层的解释方法。以岩心分析、试油、投产等资料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参数解释图版;用中子孔隙度曲线同介电常数、相位角曲线重叠识别油层;用介电测井资料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进行稠油低阻油层解释。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新庄稠油低阻油层与水层,提高了解释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地化气测录井资料在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国英 《测井技术》2006,30(6):551-553
低电阻率油层因其储层电阻率偏低,油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油水层识别难度较大.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直接分析储层样品所含流体的特征.以济阳坳陷第三系陆相储层低电阻率油层为例,介绍了用地化热裂解、色谱及热解色谱地球化学分析和气测录井得到的资料在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在低电阻率油层的实际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Bongor盆地在经历断陷、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后,不同勘探区块的含油性存在差异,同时还存在非常规油气层.地层内不同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大,存在低电阻率及低对比度油气层的识别难题.为此,根据岩心、测井、试油及地化分析等资料,以Bongor盆地Baobab区块和Daniela区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白垩系层序地层测井特征...  相似文献   

15.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 Putaohua reservoir of the Puao Oilfield in the south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by detailed exploration. Based on a study of micro-geological cause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the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deposition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oil-water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core, water testing, well log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taohu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sis,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The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caused by high bound-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those caused by high free-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mplitude and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ose caused by formation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ancient saline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faulted structure and those caused by additional conductivity of shale were controlled by paleoclimate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Consideration of both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is important in identifying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图尔盖盆地WTK油田白垩系油藏低阻油层发育广泛、识别难度大的现状,利用岩心分析与测井资料,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开展研究,并结合试油等资料,探索油、水层识别方法。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从沉积过程储集层岩性与黏土矿物含量、成岩作用中孔隙结构特征与流体分布、成藏过程中油水分异等内因及钻探过程中测量方法精度等外因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区油层低阻主控因素为黏土矿物阳离子附加导电性与高束缚水饱和度和矿化度引起的导电性,构造幅度低与油层厚度薄为次要因素。通过对储集层导电模型分析,基于地层水与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构建电性特征与流体饱和度对应关系,分层系建立低阻油层定量评价模型,划分各流体类型下限标准,实现流体精确识别。在生产实践应用中,测井解释与实际生产匹配程度88.2%,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H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与测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复杂,油水层识别难度大。本文综合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H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并建立了基于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发现了众多低阻气层,其三孔隙度曲线“镜像”不明显,地层电阻率接近临近水层和泥岩的值,难以有效识别。为此,从储层岩性、孔隙结构以及地层水性质等方面对低阻气层的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明确了低阻气层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四孔隙度差值法、四孔隙度比值法对低阻气层进行定性识别方法;依据导电效率模型对低阻气层含水饱和度进行了计算,结合孔隙度与气柱高度计算得到的束缚水饱和度,可以据此有效地对低阻气层的产液性质进行判断。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东方1-1气田低阻气层解释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测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涠西南凹陷油田的滚动勘探,发现了很多井不同层段储层中具有低阻现象。如何有效地识别低阻油层,已成为困扰勘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低阻油层的识别问题,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导电矿物、钻井液浸泡时间及围岩厚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认为高伊利石质量分数、导电矿物和储层较薄受围岩影响为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三大成因,为有效识别低阻油层、避免油层错判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该认识对WZ10-8-1井进行了再分析,认为过去解释为水层的储层实质上为低阻油层,对该构造勘探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扩大了整个凹陷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