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川东地区生物礁测井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测井及地质资料分析,发现川东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底部的泥岩纯度及厚度与下伏二叠系长兴组是否发育生物礁有密切联系,其原因是存在长兴组生物礁的地点为局部正地形,处于相对高能沉积环境,导致泥岩沉积少且不纯,因而可以根据飞仙关组底部沉积物的岩石类型和厚度来预测长兴组生物礁纵向分布。将单井测井解释的生物礁与组合式地震成像测井(CSI)资料异常区对比,根据CSI测井资料异常可预测生物礁的横向展布,并对云安14井生物礁分布作了预测。在五百梯构造长兴组生物礁体分布研究中,用地层倾角矢量点的红模式预测生物礁的主体方位,用CSI测井资料和克里金技术恢复其形态,据此预报天东71井、天东72井、天东76井在长兴组将钻遇生物礁。五百梯构造目前仅天东72井钻入长兴组,证实该井点处存在长兴组生物礁,表明多种测井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礁的横向展布及规模是可行的,CSI测井技术有明显优势。图3表2(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2.
根据板东构造板东4井等长兴组钻探资料,对长兴组的生物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板东构造长兴组储集岩有生物(屑)泥晶灰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礁灰岩和白云岩。综合储集岩物性特征、区域钻、测井资料及野外剖面,总结了生物礁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及模式各部位所对应的岩性和物性。通过地震响应特征、反演等技术建立了长兴组储层识别模式,利用对应速度、Landmark属性提取的储层有效厚度经计算机网格化编制出了长兴组储层厚度分布预测图,与钻测井厚度对比,证实板东4井生物礁为点礁。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勘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物理分析、模型正演、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孔隙度预测等多种物探技术,逐步实现识别生物礁、确定礁体发育区域及主体位置、精细描述生物礁空间展布及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兴隆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白云岩储层为低速低阻特征。X1井区南部为生物礁主体,厚度最大。X1井区东南部孔隙度较大,厚度较大,不过构造相对较低。开发本地区的气藏时应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以及构造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廉梅  赵勇刚 《录井工程》2015,26(1):80-83
为利用已钻探的井位结合地震资料预测目标砂体的厚度,进而获得地质综合分析成果,基于大港板桥地区B 64井区的地质背景,依据多井联合标定确定目的层反射特征,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确定等时界面,并利用等时界面进行多属性计算,结合地质人员依据测井资料统计的已知井砂岩厚度与多种属性交会分析结果,寻找优化属性,最后利用经优化获取的属性预测砂岩厚度,圈定了有利砂体范围,为下部钻探提供了依据。Schlumberger公司Geoframe软件所提供的Log Property Mapping(测井-地震属性综合成图)分析技术是多属性优化井震结合预测砂岩厚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方法在板桥地区馆陶组辫状河沉积中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板东构造板东4井等长兴组钻探资料,对长兴组的生物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板东构造长兴组储集岩有生物(屑)泥晶灰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礁灰岩和白云岩,白云岩的物性最好,其次为礁灰岩。综合储集岩物性特征、区域钻、测井资料及野外剖面,总结了生物礁的形成与演化模式-由礁基、生物礁、生物屑滩及潮坪构成。在建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储层识别模式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了预测。预测资料与实钻、测井资料证实板东4井生物礁为点礁。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貌学中的坡度理论,将坡度作为一种面属性,并结合古地貌分析方法,建立一种利用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层位数据进行高精度坡度属性计算的台缘型生物礁边界识别方法。综合采用常规地震预测方法、钻井成果和地层厚度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并对川东北罗顶寨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边界采用坡度属性进行平面"成像"。研究表明,该方法识别的生物礁边界特征与钻井揭示的生物礁分布特征一致,生物礁边界局部特征更加精细,对比采用相同地震解释层位为基础数据识别生物礁边界的常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对台缘型生物礁边界的平面"成像"结果不存在多解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姆河右岸区块生物礁特征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从单井上识别礁体;引入"地震相"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属性,对礁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根据上覆膏盐层厚度变化、目的层碳酸盐岩厚度的变化,采用"时差厚度"法进行礁体识别,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该区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礁体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生物礁的识别精度,在该区块相继发现了一批可供钻探的生物礁,钻遇生物礁的探井成功率从中方接手前的33%提高到现今的100%。  相似文献   

8.
应用资北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块的岩石物理参数及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后,根据已完钻的砂27井相关信息,采用地震模型正演、多属性和阻抗反演的定性储层预测等方法,分层次开展资北断层下降盘资深1井区Ex下Ⅱ-1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的预测,确定了区块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发现和落实了资北构造-岩性圈闭群,在资深1井在Ex下Ⅱ-1测井解释油层2层8.8m,试油获少量油,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00多万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滴西178井区梧桐沟组发育上、下2套气层,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1.49×108m,是下步开发建产的有利区。但是梧桐沟组储层构造幅度低、砂体薄,现有地震资料频率较低,勘探开发的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因此要提高水平井砂体的钻遇率,对薄砂体识别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常规叠后地震反演方法能够识别厚度较大的砂岩储层,但对较薄的砂体由于受到地震分辨率的限制,预测结果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在精细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基于波形特征、阻抗属性和烃类活动因子属性,结合测井信息,对砂体厚度进行多属性融合预测,刻画出滴西178井区梧桐沟组砂体发育分布区,并利用预测结果部署实施了4口水平井。预测结果与钻井、气测结果吻合,有效地提高了水平井砂体钻遇率,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个相带,其中环绕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以沉积相分析为依据,以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为技术方法,通过已知礁、滩体的岩-电转换测井相响应特征与地震反射和地震属性分析,建立了礁、滩相白云岩储层的测井相和地震相模型.确定地震剖面中的烟囱效应是寻找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气藏的有效标志。在此基础上,以建立的礁、滩体地质模型作为预测有利相带的地震反演约束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预测有利生物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及白云岩厚度分布图。圈定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优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塔中奥陶系生物礁地震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上统发现生物礁以来,生物礁识别与储层预测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钻遇礁体的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发现在地震剖面上礁体具有多种丘状外部形态、上覆地层有明显超覆减薄现象;礁体内部出现杂乱反射、弱反射、空白反射等地震响应特征,与围岩有明显差异;由于礁体发育特征的差异,台地边缘与台内礁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各异,台缘发育大型堤礁、台内以小规模点礁为主。在研究塔中奥陶系礁体地震-地质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生物礁发育层段等厚图、生物礁沉积时古地貌图,结合岩相古地理、地震属性、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分析,识别与预测了塔中62-塔中82井区生物礁体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发现上奥陶统礁体垂向上加积、横向上错落叠置连片,发育4~5个旋回,复合厚度达200~300 m,宽1~5 km,延伸长度为120 km,主要沿台地边缘呈条带状展布。在礁体预测的基础上,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大型生物礁油气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技术,对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相特征、主控因素和礁相油气藏进行了研究。通过单井沉积相研究,查明该区生物礁纵向发育有两期,长兴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对生物礁发育及迁移具有控制作用,坡度越大生物礁越厚。早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在北部陡坡沉积区发育早期生物礁且成条带状,在南部缓坡沉积区发育晚期生物礁且成块状;晚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向台地方向迁移,发育第二排生物礁。针对不同区域沉积环境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预测技术。在中部沉积陡缓转折带,优选台缘带内长兴组顶部振幅属性预测生物礁厚度;在南部缓坡沉积区,采用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分频解释技术预测生物礁。预测成果经实钻证实,多口井获得高产气流。   相似文献   

13.
井壁稳定性实时预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有效解决钻井过程中的井壁失稳问题,根据地震和测井信息之问的密切联系,建立了基于地震属性的实时井壁稳定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从待钻目标井和已完钻邻井的井旁地震记录中分别提取最优地震属性组合,运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已钻井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分层映射关系模型,利用当前待钻地层的地震属性并选取相应的映射模型实时预测钻头以下地层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基于预测结果结合井壁稳定力学模型计算待钻层段的孔隙压力、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进而预测安全钻井液密度范围.塔里木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实时操作性能,测井曲线、地应力、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安全钻井液密度范围的预测精度均较高.图5表1参21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部大猫坪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呈环带状分布,单个生物礁规模小且埋藏深,纵向上多期次叠置,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生物礁储集层内部地震波同相轴振幅偏弱、反射空白和杂乱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正演模型建立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基础之上,通过聚类分析对礁体敏感的多种地震属性融合波形,预测生物礁分布,以过生物礁的等时地震振幅切片为约束,利用基于S变换的频谱分解振幅切片识别生物礁边界。分频与波形聚类组合方法识别的生物礁边界更为准确,得到的生物礁内部特征更加精细,与研究区钻井结果符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大情字井地区特征参数反演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精度特征参数反演是目前储层横向预测的手段之一.是波阻抗反演效果不理想情况下的岩性反演.适用条件是储层特征曲线同地震记录能建立良好关系,储层特征曲线与地震记录砂体响应关系良好。文中在详细分析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地质、测井、沉积相、岩性特征及地球物理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对储层岩性特征刻化明显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对三维工区内青山口组青一段7小层进行了拟声波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常规声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自然伽马拟声波反演对识别工区内砂泥岩界面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在此基础上,采用伽马特征反演方法开展青一段7小层砂岩储层预测,预测砂体厚度分辨率达到2m,预测厚度及平面展布范围与实钻结果吻合度较高,为该层的岩性-构造圈闭确定、滚动勘探及开发井网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进一步证实了储层特征参数反演技术在钻井较多的开发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应注意,不同地区应用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还需要进一步实践验证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波形分类技术在川东生物礁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殷积峰  李军  谢芬  程炎  李登华 《石油物探》2007,46(1):53-57,73
川东地区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是勘探高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地质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物礁的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为此,探讨了波形分类技术的原理、波形分类的关键参数及神经网络波形分类的处理流程和关键环节,总结了生物礁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运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对川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波形分类。根据波形分类结果划分的3个地震相带与前人研究的区域沉积相带,即海槽相、陆棚边缘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划分出的沉积相带边界更加准确;在陆棚边缘相(生物礁有利发育相带)内准确地预测了生物礁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7.
地震-地质方法识别生物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礁的油气勘探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其中地震—地质解释是该项工程的先导和基础。地震—地质解释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礁的地质评价及礁油藏勘探的成功率。准确识别生物礁需要认识造礁生物的生长特点、了解研究区的地质演化背景、明确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点与另外几种地质体反射特征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应用磁力及重力资料开展综合分析;在已有钻井地区,可进一步依据测井资料及岩心薄片分析资料,可更准确地识别出生物礁。  相似文献   

18.
一个可能的生物礁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殊  杨继友 《石油物探》2004,43(1):20-25
礁体预测是长兴组储层预测的天键.然而“想打的打不到.不想打的义碰到”是长兴组生物礁预测现实状况的描述。相关的研究将生物礁的反射特征归结为直接标志和问接标志两大类,但现有资料表明,具有这样典型反射特征的生物礁是少部分.大多数牛物礁反射特征并不明显。在石柱复向斜建南构造带上,发现了长兴组顶一个很明显的异常反射,通过礁体的沉积特征、地震相特征及AVO响应特征对该异常反射进行全面分析,认为很可能是礁的异常反射.但有待钻井最终验证。  相似文献   

19.
WLT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地震识别与描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奎邦  李鸿  邓传伟  田军 《石油物探》2008,47(3):256-261
松辽盆地北部东南断陷区的XJWZ断陷带火山岩发育,火山岩储层是该区深层天然气勘探的目标储层。XJWZ断陷带南部的火山岩储层勘探已获得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北部地区的火山岩储层研究很少。为此,在位于北部的WLT地区开展了火山岩储层研究。首先分析了火山岩的地震反射特征、水平切片特征和相干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火山岩进行了识别,包括火山岩标定、火山岩体顶面识别和火山口位置确定等,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刻画了火山岩体的空间变化特征;最后,对火山岩体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预测出20个火山岩体。根据预测结果部署了2口井,均钻遇较厚的火山岩,其中1口井获得了19513m^3/d的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