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负攻角下汽轮机末级动叶栅二维分离流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控制容积积分法及压力修正算法,结合κ-ε湍流模型求解二维稳态雷诺时均N-S方程组,对一透平动叶栅在不同负攻角条件下的分离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计算结果对大负攻角条件下叶栅二维分离流动的特点以及攻角对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00MW汽轮机调节级喷嘴叶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套平面叶栅及1套环形叶栅进行吹风试验,测量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和叶栅出口的损失及汽流角,给出其分布曲线。分析比较子午面顶部收缩和叶片沿径向弯曲对减少低展弦比喷嘴叶栅损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汽轮机末级动叶片大负攻角工况下的气流激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容积流量工况下运行的大功率机组的末级动叶顶部进口气流的负攻角流动易造成叶片压力面的气流分离,在一定条件下会诱发叶片颤振。对一典型平面动叶栅大负攻角下的二维分离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详细的流场信息和叶片作用力及力矩与攻角的关系。采用准定常的方法,给出了叶片发生扭转和弯曲振动时,激振流场对叶片的气动功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能量法的原理,讨论了判断叶片颤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从降低成本和节约能源的观点来看,提高热电厂的效率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电厂主要设备的汽轮机不断被开发,以便提供高性能的叶片。然而叶片性能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沿叶高方向有更好的叶型和控制流型。近来,三维叶片设计的发展很活跃,它的目的是提高内效率和控制气流在动、静叶中沿径向的流型。为了改善气脖叶片列的流动模式,作者提出了能用于透平高、中、低压缸静叶的三维设计方法。本文描述了通过三维叶型设计改善包括动叶在内的透平级性能研究。新的叶型减小了高、中压级次由于二次流引起的严重的端壁损失。 相似文献
9.
汽轮机调节级多工况下三维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汽轮机调节级的部分进汽特性,不仅影响到机组的气动性能和效率,而且还对其安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三维黏性可压缩雷诺时均Navier-Stokes(N-S)方程,采用结构化六面体网格,运用有限容积法,构造了带有进汽室和加强筋的300MW汽轮机调节级三维黏性可压缩计算模型,针对不同运行工况下调节级内部复杂流动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发现:调节级进汽室内部流动损失较大;进汽段下游动叶通道静压分布合理,内部流动顺畅,而非进汽段动叶通道内部流动紊乱,熵增明显,部分进汽带来的损失较大;部分进汽度越小,效率降低越快,尤其是一阀进汽时,效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11.
对大转折角涡轮静叶栅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详细分析了叶栅沿流向各截面二次流及叶栅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由压力面向吸力面运动的二次流强度沿流向逐渐增大,引起吸力面附近的端壁附面层不断壮大且在后部卷起,并导致沿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和沿叶高出口气流角的剧烈变化.通过对不同高度的叶栅进行比较发现,叶高的减小会扩大二次流所占叶高区域,从而导致叶栅的二次流损失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不同配汽方式下汽轮机调节级后转子的热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尚有部分国外引进型汽轮机采用原设计的节流配汽运行方式,导致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的经济性比较差.为了提高汽轮机的运行经济性,必须将其改造为喷嘴配汽方式.首先对汽轮机在不同配汽方式下调节级后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计算了不同配汽方式下汽轮机调节级后转子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最后给出了汽轮机由节流配汽改为喷嘴配汽方式后的变负荷速度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给出了汽轮机单-双列调节级的热力计算方法,绘出了单列和双列调节级的轮周效率曲线,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单-双列调节级可以有效提高汽轮机各个工况下的有效效率,实例计算证明了本文模型、算法和结论的正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某600MW亚临界汽轮机原设计采用混合配汽方式,存在着部分负荷运行下经济性差的问题,需要将现有的混合配汽方式改造为喷嘴配汽。首先分析不同配汽方式下蒸汽温度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汽轮机转子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与分析,得到其分布规律及最大温差和最大应力出现的时刻和部位。预期为汽轮机的热应力在线监测和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涡轮大扩张过渡段的流动分离与控制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高性能涡轮机械中,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气动性能,体现在涡轮气动参数设计上就是:每个级利用最大焓降、最小的轴向长度、最少的每排叶片数、设计工况最高的效率。这些气动设计特点使得航空涡轮低压级静叶入口段具有较大的向外扩性,给发动机内外端壁及其高低压过渡段的设计带来了难度。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一种减小扩压段流动分离的型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