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价值,而且是文化内涵深厚、数量丰富的旅游资源。面对如此宝贵的旅游资源,如何有效在旅游活化的过程中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对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以壮锦、绣球、刺绣为例,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政府支持性机制、加大产品文化创意、实施文化脱贫致富、开发电子商务市场、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等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文化建设等更为广阔的民族问题视野下来研究,创新和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繁荣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5.
乔晓光 《饰》2009,(4):46-51
教科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及《文化多样性国际保护公约》项目,旨在倡导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尊重。人类不同民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情感源采,也是当今人类文明交流发展、互补共生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不同民族间文化遗产的对话与融合,以中国剪纸与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结合的艺术创作个案,梳理了源自文化遗产灵感的艺术创作思路。关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本土精神的针对性,同时也为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从文化特性、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进行研究,提出其健身推广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存环境逐步瓦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不够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转变保护观念,多元化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内涵、复杂的织造技艺、特有的实用价值,使其具有保护传承的价值。近几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增多。本文介绍了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它的产业化基础、产业化与传承保护的关系、产业化的影响,结合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可能路径,提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予以分析,强调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从材料、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详述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方特性及文化多样性决定其呈现多方面的价值。相关立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立法模式选择上过分强化依赖和运用行政手段,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上缺乏集保存、保护、发展为一体的保护模式,故应在适当汲取人口较少民族地方立法经验基础上采行"保护与抢救"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且兼具人文价值与资源价值;公法保护有利于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而私法保护则有利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应秉承人文价值至上的原则,以公法保护为主,同时兼顾资源价值,以私法保护为辅,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地鼓舞作为哈尼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哈尼族地鼓舞自然退化日趋加剧。因此,多管齐下推进哈尼族地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哈尼族文化根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适应性,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和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财富,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宪法角度讨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对非物质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这三个问题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是民族的身份证,是民族的基因,对于民族的认同和情感的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绵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绵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几年来,绵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绵阳市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以期以个案的形式为其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诸多门类,包括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方面,严格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物质文化遗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需要得到整体保护。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摘录三位权威人士在《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论坛上的发言,与读者共飨,并就其中的观点和看法与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并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各种珍贵文化积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民族精华,它是传承劳动人民创造知识产品的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新时代的人们所摒弃和遗忘,珍贵的文化精华正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消亡。我们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方面进行分析,从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和建立合理科学的保护措施入手,以此来制定渐进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够有效推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和功能属性决定了它能够有效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交往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民族交流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可以开展切实有效的民族交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德满蒙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市场开发、推广是承德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推广切入,结合全媒体运营的策略和方法展开研究,提出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推广和运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一点已经在学术界取得了共识。文章在阐述体验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契合点的基础上,梳理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开发现状,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从设立非物质文化主题博物馆、"景区+非遗展示"、开展工业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街、举办节庆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