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文化论战”对美国华裔文学的不同见解和主张: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另类神话”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而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  相似文献   

3.
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被视作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黄玉雪作为首位获得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作家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华裔作家的猛烈抨击批评。无论其历史功过,黄玉雪作为少数族裔女性能够跻身美国主流文化界就是一种成功。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构建、写作内容以及叙述视角进行分析,解析了作家如何突破主流社会的阈限获得成功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汤亭亭的《女勇士》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美国被作为教材和经典,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女勇士》的体裁、写作手法以及《女勇士》是否正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真实代表了美国华裔移民的声音这些问题却一直处于争论中。通过文本内外的分析,认为《女勇士》属于自传文学,并以此为基础,就其创作手法和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移民题材小说《扶桑》中,严歌苓深入刻画了旧金山第一代华裔女性移民在中国封建父权、白人种族歧视及以及西方中产阶级女性霸权话语多重压迫下的失语状态。通过塑造拒绝白人"拯救"的女主人公扶桑这一华裔女性形象,作家批判了白人女基督徒的道德标准,颠覆了白种人拯救黄种人的主流印象,表达了希望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华裔移民群体维护自身民族文化属性的吁求,这对当代美国华裔妇女构建自身话语权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华裔始终无法回避文化认同问题。结合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从美国华裔杨露丝与其华人移民母亲、白人男友以及男友家人之间的交往入手.分析华裔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身份,华裔美国作家有意夸大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其作品中强化东方人落后的“他者”形象.通过分析几位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探讨“他者”形象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华裔英语文学总是要将中国特色的文化成分携带过去,作者的创作便带有翻译的性质。再将这类作品译成汉语,则是一种特殊的回译。分析了《京华烟云》英文本中作者对中国文化成分的处理方法,比较了张振玉和郁飞的汉语译本在文化还原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译者对文化还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裔作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象,通过对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运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描写,美国华裔作家更加了解祖先的文化,更能理解父母,从而展示了他们寻找文化归属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华裔女作家庄华的半自传性小说《跨越》,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特征,在亚裔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应该引起批评界的重视,期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哲伦是历史上首位获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的亚裔美国剧作家。他的作品韵味十足,独具魅力,充分展现了移民后代所特有的东西方文化背景,构成华裔美国文学以及当代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介绍了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和主要作品,并述评了他在创作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从《吃碗茶》看美籍华裔父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有勤劳自豪、吃苦耐劳的男性特征显著的父亲,也有专制、传统的宗堂族长式父亲,甚至有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喑哑沉默、逆来顺受的"纸儿子"父亲形象,更不乏理想的、兼容并蓄的华裔父亲形象.对其中处于唐人街宗堂之上、但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华人劳工父亲矛盾而又尴尬的处境进行解读分析,归类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专制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尤其是"大历史"、"小历史"和"历史是话语"等观点,解读了《中国佬》的"金山故事"。挖掘出被掩藏和遗忘的华裔历史,打破沉默使弱势话语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成为重塑华裔男性自我和文化身份的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14.
运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解读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品《红色英勇勋章》,揭示这部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主题及作者的和谐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家庭伦理观内容,既有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体现,又有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背离,美国华裔文学让我们充分见证了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也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审判》《变形记》等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了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卡夫卡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审判》为例,分析了卡夫卡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南昌水专学报》2015,(5):66-70
华裔美国小说中男性失语现象是他们在美国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白人文化和白人主流社会的压抑、美国白人对华人的歧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呼声等都是华裔男性失语的重要原因。华裔男性要恢复其主体地位,必须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同时要警惕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尽管主要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生活与艺术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连马丁最后的厌世自杀也预见了作家悲剧性的结局。马丁·伊登就是杰克·伦敦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