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否能够被信仰?西方人能够建立法治社会是基于他们将法律作为信仰吗?因此厘清"法律信仰"的问题,才是引领我们回归法律被真正得到尊重和有效实施的正道。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法律信仰的缺失,现代法律信仰的难以形成,我国法治正面临着法律信仰的危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透过我国公民的法治信仰现实,分析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以找到重塑法律信仰的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以实现法治现代化由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但是,建立在对宗教与法律存在着相当紧密联系的西方社会的法律信仰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法律也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在一个缺乏法律信仰的民族里只要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治照样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以实现法治现代化由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但是,建立在对宗教与法律存在着相当紧密联系的西方社会的法律信仰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法律也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在一个缺乏法律信仰的民族里只要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治照样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我国广大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通过完善法的运行、推进法制宣传以及增强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7.
"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个判断是矛盾的,"必须"意味着强制因素的存在,但"信仰"是人的心灵、意志或精神的活动,是不能被外力所强制的。法律的本质与属性要求人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但并不要求人们必须信仰法律,法律不具备被信仰的"品格"。产生法律危机的原因多而复杂,作为一种精神手段的法律信仰没有能力解决法律危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律至上不代表法律信仰,法律不具有被信仰的超然品质。借助于宗教模式建立法律信仰,指望人们像信仰神一样信仰法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法律不能解决精神和心灵方面的问题,把法律拔高到信仰的高度,将会伤害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人们的内在信仰。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基础,我国选择了法治,就是选择了以法律信仰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法治就必须改造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我国除了从西方法律文化中汲取必要的精神养料外,变革现行的法律制度,最低限度地满足正义诉求,保障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法律信仰便会成为人们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伯尔曼先生提出"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伯尔曼式"法律信仰"虽源于于西方,但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具有超越意识,树立法律权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12.
依据信任的认知特征,分析了信任2个维度对角色信任的不同贡献,给出了服务信任和推荐信任的定义和量化公式.在信任网络中,分析了信任预测的3种情况及其社会网络特征,以代理的服务信誉为核心,设计了具有直接信任和传递信任的不同信任预测方案.设计方案中综合考虑了交互次数、交互时间、角色信誉、服务信任和推荐信任对信任预测的影响.最后的实验验证了角色信任的量化差异以及信任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神权法思想的哲学基础及神权观念在法律与司法中的反映.认为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集中体现了信仰对法律的影响与作用;在道德感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从宗教、文化观念等深层寻找原因和方法,或许比法治方案对社会控制的作用更深刻、更有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14.
为兼顾对多级别人员的静态和动态信任管理,根据异常的危险程度对信任值进行定义和划分,并根据用户的信任值动态变化情况定义信誉值,由此给出一种基于信任和信誉的全局网格信任模型。针对不同级别人员和不同异常情况的仿真结果显示,利用基于全局信任模型,可以对网格进行客观评价和动态监测,为网格的主动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如今,信任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们定义信任这个词往往带有不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主观意味,使得信任的定义呈现多样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对信任问题展开深刻的哲学分析,重新诠释信任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6.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信任链发现均假设信任证为集中式存放,针对该局限性,设计一个基于角色的信任证覆盖网络(RBCON),并提出RBCON生成、维护等算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信任链搜索方案.信任凭证存储在RBCON各个结点上,基于角色的分布式哈希表以实现信任凭证的双向定位.基于角色的信任证覆盖网络结点频繁加入或者离开时能高效的完成多种信任链查询.大量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满足分布式信任链发现的各种查询的需要,并能在尽可能少的证书定位和查找的前提下完成信任链的搜索;该网络在持续的网络结点加入和离开/失败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较高的信任链查找率,因此,能够较好的抵抗各种恶意网络攻击.  相似文献   

18.
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私子”现象存在的根源,揭示了塑造全民法律信仰与消除“私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说明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信仰法。  相似文献   

19.
电子商务交易的信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Yan-HuanTan和WalterTheon的有关电子商务信任的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中,信任在不同电子商务模式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信任的缺乏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停止不前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动态信任模型在适应性、健壮性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分布式信任评估模型。引入时间调整函数和稳定度函数,分别解决了模型的动态适应问题和总体信任计算过程中的权重分配问题。综合考虑交互历史和信任分布情况制定相应评估策略,节约了计算资源。此外,通过给出一种直接推荐考察表,有效地识别和限制了故意夸大、恶意诋毁等虚假推荐行为,保证了模型的健壮性。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抵御更加复杂的恶意攻击和恶意欺骗等行为方面,体现了良好的准确性、收敛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