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介绍原液氯充装工艺流程.分析原液氯充装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原液氯充装工艺存在安全隐患的缺点,将充装泵由屏蔽泵改为磁力泵.针对原充装秤管路造成瓶装液氯质量降低的缺点,改造充装管道和抽负管道,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针对原抽负装置不稳定也不经济的缺点,将抽负装置由纳氏泵改为水力喷射泵.给出改造后液氯充装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我公司原有液氯槽车充装通过液氯卧式贮罐磁翻板液位计控制充装量,易结霜失灵,不便于观察,精度低,误差大,不能准确控制充装系数。此外,手动停泵时间滞后。充装系数过小用户不满意,充装系数偏大则不符合充装规程,且反卸料相当复杂和困难。经过考察论证,决定使用外侧液位仪,改进液氯槽车充装监控系统,实现自动停泵和声光报警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压缩空气充装法和液氯泵充装法充装液氯的工艺流程、所需设备和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液态烃汽车装车软管进行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并结合相关事故案例对液态烃汽车充装软管进行系统危害分析,得出目前液态烃汽车栈台充装软管升级改造成金属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的必要性,进而对该升级改造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总结分析出该系统的安全先进特性以及系统改造运行后能够对提高液态烃汽车栈台安全运行并有效降低事故风险等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现有LNG充装系统中关键性输送液体设备潜液泵及其安装的容器泵池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全真空卧式LNG潜液泵池。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充装系统的关注,逐步推广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代替金属软管充装系统。通过对两种充装系统的介绍及案例分析,阐明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数字化自动槽车充装系统控制方案,介绍了该充装系统在碱液充装中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自动充装系统、万向充装管道系统、静电接地系统等多项安全技术在液化单体烃充装系统中成功应用。该系统的应用克服了原充装系统充装效率低、损耗大等弊端,解决了充装软管存在的抗高压性能差、易老化、易磨损的问题,避免了因产品超装和静电聚集所造成的安全事故,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升了充装站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了充装站安全平稳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绝大部分工业气体气瓶充装还停留在人工充装工艺阶段的现状,介绍了一种新型气体自动充装系统.结合实际应用经验,通过对新型气体自动充装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得出了系统具有安全性高、充装效率高、充装精度高和设备可靠性高的优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200万Nm3/年氢气压缩充装系统的工艺安全性设计,该系统采用"两段七级"式氢气压缩充装工艺,通过对该系统所配备的各子系统的工艺安全设计措施进行详细描述,该压缩充装工艺系统对氯碱企业的放空氢气的回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The program and the arrangement for a versatile, computer-controlled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system is described. A resident program (which can be run simultaneously and complementary to any other program) controls (on/off, speed, direction) a pump and a pneumatic valve (emptying and filling position). The system was designed to be simple and flexible for both research and routine work.  相似文献   

12.
黄丽  肖国权 《中国塑料》2016,30(6):86-91
对泵壳结构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壁薄、腔深,边缘易缺料、整体易翘曲变形的特点,设计了泵壳的二浇口和三浇口两种浇注系统方案。通过Moldflow软件比较各方案的充模时间、塑料流动前端温度和气穴等,选取了采用1个主流道、均匀分布的3个二、三级分流道的三浇口方案为泵壳浇注系统,其注塑时注射压力为63.9532 MPa,锁模力为47.5293 t。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注塑模具的5回路冷却系统,并对泵壳进行了翘曲变形分析。达到了由模具冷却和材料取向引起的塑件翘曲变形近乎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泵控挖掘机液压系统特性分析方法,在分析泵的输出特性的基础上,给出确定先导压力信号和控制泵排量的方法,并对泵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正流量控制下,泵的排量由执行器流量需求和油泵的p-Q曲线动态实时调节,系统具有良好的负载流量适应性和负载敏感性,其液压系统中不存在负压,只有约0.5 MPa的背压,回油功率损失几乎为0。  相似文献   

14.
自然复叠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卫荣  杜垲 《化工学报》2008,59(Z2):230-234
受热源温度以及系统本身性能的限制,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单级蒸气压缩式热泵系统的出水温度一般在50℃左右,这种热泵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对热源侧和使用侧有较大温差要求的场合,新的自然复叠式热泵系统能够实现大温差热泵循环,可以作为冬季高温热泵使用。在设计自然复叠式热泵循环、选择适合该系统运行的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基础上,对该热泵循环系统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数据计算和热力性能分析。理论分析结果显示:R134a充注浓度的增加将引起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升高,且浓度增加过程中COP存在一个最大值、压比存在一个最小值;最低冷凝温度和最低蒸发温度一定时,排气压力和循环充注浓度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An upgrade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pneumatic transportation of glass batch 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Stromizmeritel' JSC is consider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ous schemes of control over the process of filling the pneumatic-cell pump with material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6.
迷宫螺旋泵是管道水力输送的关键设备,为了揭示其内部高浓度固液两相流动的规律,文章以固液两相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简化与假设条件下,利用FLUENT中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前处理器建立迷宫螺旋泵的几何模型,应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及Realizable-k-ε模型,对水煤浆高速迷宫螺旋泵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由模拟结果得知压力、速度、浓度、剪应力的分布情况,同时也对其内部的颗粒磨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A-A-O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技术改进及工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有A-A-O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改进:预处理部分在2个事故水池间搭建虹吸桥管,以提高其利用率;污泥回流系统改液下泵为液上泵,并将其与二沉池回流管连接,确保污泥回流系统正常运行;缺氧池加装压缩空气吹扫及充氧管,保证好氧池进水并通过对进水水质和工艺控制,使A-A-O处理系统的出水达国家二类一级排放标准,全部回用于熄焦用水。改进后的A-A-O处理工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蒸馏塔热泵系统的计算机模拟计算,以实际工业装置丙烯精馏塔为例,对塔釜液相节流式热泵流程给出了详细的模拟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对该类热泵系统,需要由设计者确定的关键工艺参数主要有塔顶气体采出量、循环工质流量、压缩机出口压力和高压工质节流后压力等4个,并给出了确定这4个参数的方法。文中还比较了热泵流程的节能效果,和常规无热泵蒸馏塔相比,实际热泵流程可以节省操作费用达48%以上,节能效果十分显著。此外文中还分析了不同热泵参数对能耗的影响,经优化后的热泵工况,操作费用的节省进一步上升到60.8%。  相似文献   

19.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系统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已被应用于众多领域。工质泵是为ORC系统提供所需压力和流量的主要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了其他部件性能及系统整体性能。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热力参数对单位质量流量工质泵输入功率及泵功指数的影响情况。进而以R245fa作为工质在冷凝温度为303K的模拟ORC系统工作条件下展开实验研究,分析变运行工况下两种不同类型工质泵(多级离心泵、液压隔膜计量泵)的运行参数变化规律及相互影响因素。进而探究工质泵变运行参数对ORC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液压隔膜计量泵的流量较低且受出口压力的影响较小,其输入功率最高仅为360.34 W,相同工况下仅是多级离心泵输入功率的16.29%。两者的实际运行效率随运行工况的变化而改变,最高分别可达59.96%、55.26%。结合理论计算,使用这两个泵的ORC系统泵功指数均在0.03~0.48范围内变化,热效率最高分别可达11.66%、10.35%。液压隔膜计量泵更适合于所需流量较低的ORC系统。  相似文献   

20.
组合型腔模具浇注系统的平衡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制品使用要求及原料的流动性能,采用了潜伏式浇口和侧浇口的组合浇注系统。利用Moldflow Plastics Insight软件,在填充分析的基础上,对浇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分流道及浇口尺寸可保证组合型腔的平衡填充及型腔压力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